□ 本报记者 秦海峰
端午节临近,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公园南侧的“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粽叶洗煮、江米淘洗、粽子包制、初次蒸煮、真空包装、二次高压高温灭菌……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各个环节有条不紊。黄绿饱满的密封香粽堆满了筐,按订单装盒出货。跨越时空的端午记忆和文化传承,正通过一双双巧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密码。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晋阳端午习俗源于3500多年前的张姓先贤、治汾第一人——水官台骀。据《左传》记载,台骀率太原的先民,在灵石山头打开山口疏导洪水,古晋阳湖周边的百姓为了感谢挖山民众,用湖边苇叶,包上糯米成粽子,放在竹筏上顺水漂走,挖山民众吃了粽子,终于打开山口将洪水导入黄河。人们感念其恩德,遂建台骀庙祭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以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等方式纪念治水英雄台骀,形成晋阳的端午节习俗,并于2006年入选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福粽也被列为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晋源区非遗协会会长郭志文介绍,晋源人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精选晋祠糯米(江米)、秘制的无核蜜枣制成,用料考究无添加,保证原滋原味,每吃一口香粽,米香枣香叶香马莲香萦绕舌尖,融汇成非遗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传承的味道。
工坊内,工作人员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包法包粽子,挑选两片清洗好的粽叶卷成锥形,抓一撮泡好的晋祠糯米,放入3颗去核蜜枣,再抓一把江米填满,手指拢住粽叶,折出棱角,用马莲草捆好扎紧,巧手一收一拢一缠一绕之间,一个有棱有角有面的三角粽便跃然掌心。这些包粽子能手都是土生土长的晋源人,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每人每天能包800多个粽子。
包好的粽子要整齐地码放在巨大的不锈钢桶内,篦箕置于表面再用石块压实,蒸煮90分钟,在时间与温度的加持下,完成叶、米、枣的“灵魂”交融。揭开锅盖瞬间,浓厚迷人的香气弥漫,不禁让人口舌生津。尝一口,软糯香甜、筋道拉丝,回味无穷。
为解决保质期短、流通性差的问题,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专门引进了一台全自动杀菌锅,还添置了净水过滤器、真空压缩机、洗米机、发泡桶等设备,让生产流程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工作人员将初次蒸煮的粽子煮至七八成熟后,取出冲凉晾干进行真空包装。随后分筐推入全自动杀菌锅中用120摄氏度以上沸水煮20分钟,再用水蒸气杀菌20分钟,最终冷水喷淋降温出锅,通过高温高压完成对粽子的二次加工和杀菌,实现了延长粽子保质期至6个月,让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既要留住传统味道,也要让晋祠粽子走得更远。”郭志文介绍,目前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每天能生产粽子3000~5000个400余盒,既销往全国各地,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我们已在王郭村等多个村子扩大晋祠大米种植面积,提升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村民就业增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让小粽子成就大产业。”郭志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