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皮肤健康意识增强,近些年,防晒产品特别是防晒服饰产品市场快速扩大。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防晒服饰产品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958亿元。未来数年内,防晒服饰产品市场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
防晒服饰产品市场虽火,但整体质量水平却并未达到人们的期望值。近日,央视报道防晒衣市场存在一些乱象,引发社会关注。部分厂家生产的防晒衣经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商家却通过虚标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使用紫外线感应卡表演“变色魔术”等花式手段误导消费者。一些“三无产品”年销量甚至达到数十万件,连儿童款防晒衣也未能幸免。
事实上,防晒服饰市场产品质量不过关、炒作概念、虚假宣传等乱象已存在多年,而网上关于“防晒衣是不是智商税”的讨论也一直持续。
防晒,所防者主要是阳光中的紫外线。防紫外线性能是织物等服饰材料具有吸收或阻挡外界紫外线的能力,通常用UPF和UVA(穿透力最强的紫外线)透过率来衡量。根据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只有当产品的UPF大于30,且UVA透过率小于5%时,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防紫外线产品应该在标签上标有该标准的编号、UPF值30+或者50+及“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者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性能可能减少”这样的文字说明。而实际上,市场上许多防晒服饰产品既没有这些标注,实际检测防紫外线性能也达到不到标准要求。
防晒服饰市场快速增长,产品种类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市面上不少产品号称运用创新科技、使用先进材料和工艺,不仅防晒功能强大,而且透气、轻薄、凉感……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关于防晒服饰产品的标准体系未对一些具体的功能性指标作明确规定,市场上一些防晒服饰产品所宣称的“新科技”“新材料”等多为概念炒作,实际可能达不到宣传的功效。比如,部分厂商声称产品采用原纱防晒,但未提供实验室检测报告。唯有通过耐洗度测试并符合标准的产品,方可确保其原纱防晒效果的真实可靠性。如果产品确实采用原纱技术,则必须进行耐洗度测试,并至少在产品介绍页面呈现相应的报告。例如,基于国家标准《纺织品 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GB/T 8629—2017)洗涤程序4N、连续洗涤30次、烘箱干燥的标准,检测合格,才能证明产品具备原纱防晒的技术。另外,不少厂商只是通过文字描述其产品具有“透气”“轻盈”“一触即凉”等功能,但并不能提供验证其产品功能的检测报告。
需求决定市场,市场形成利润,但是,如果太过关注“利润”,本来好好的市场之“理”,就会被一些人讲偏、讲坏。一些防晒服饰产品厂商眼里只有“利”、技术只凭“嘴”、基本不讲“理”,形成这种市场现状,与缺管少教有关。这就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尽快完善关于防晒服饰产品的法规标准和长效监管机制,要求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档案”,实现“一物一码”溯源。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企业依法严惩重处,实施“一票否决”,关联企业同步纳入信用惩戒。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为消费者提供购物指南,科普防晒产品检测原理,增强其识假防骗能力;畅通维权渠道,鼓励消费者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