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管理视角重构公共危机处置逻辑——浙江杭州余杭区自来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得失浅析

中国质量报
2025-08-07 14:16:53

□ 曹吉根

浙江省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发布的通报指出,余杭自来水异味事件暴露出当地在公共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等方面存在问题和短板,包括水质变化监测预警不足,突发应急预案不完备、机制不健全、应急响应迟缓、信息发布滞后等,并宣布对7名干部进行问责处理。权威通报一锤定音,一时间沸沸扬扬的舆情终于逐渐平息。

这个时候,很有必要用质量管理的视角对此次事件应急处置做一次专业反思。笔者认为余杭自来水异味事件处置过程中,官方通报与公众信任的剧烈碰撞,暴露出公共危机处置中质量管理理念的系统性缺失。从质量管理原则审视整个事件,其本质是过程失控引发的问题——既违背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核心原则,也缺失“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的专业支撑,更未建立“持续改进”的应急闭环。

从质量管理视角看,最好的危机处置是让每一份通报都成为“质量承诺书”——既有“我们正在做什么”的透明过程,也有“如何验证效果”的科学方法,更有“怎样补偿损失”的民生温度。唯有如此,才能在公共危机中重建“质量即信任”的社会共识。

质量管理溯源:

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失守”

3次通报呈现的递进式缺陷,恰是质量管理中“过程方法”缺失的典型表现。质量管理七原则其中就有一条强调“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而此次事件的通报却陷入“只报结果、不报过程”的管理盲区。

前两份通报的内容违背了“及时性”与“透明性”的质量基准。7月16日首份通报仅以“切换水源”模糊带过,未遵循“应急响应过程透明化”原则——既未说明原水异常的监测时间、超标指标,也未公开水源切换的操作流程记录。这种“自说自话”式通报,使得居民对“已完成水箱冲洗”的表述产生合理怀疑:冲洗标准是什么?抽样检测点如何分布?这些本应作为质量证据链核心要素的信息缺失,为“粪水管接错”等谣言提供了滋生空间。

7月19日通报的专业术语堆砌,则暴露了“顾客导向”的严重缺位。质量管理要“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但通报中“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硫醚类物质”的表述,未考虑公众对化学术语的认知阈值。若能遵循“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用“类似腐烂鸡蛋的气味”类比硫醚特性,辅以藻类样本照片和降解过程示意图,专业结论便能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质量证据。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质量追溯体系的断裂。通报中“具体原因进一步调查”的表述,未提供任何阶段性质量记录——如近一周藻类密度监测数据、水质指标变化曲线、应急措施的效果验证报告等。这种“半截子调查”违背了质量管理“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的核心要求,导致公众无法通过完整数据链验证结论的可信度。

质量心理学:

从“感知质量”到“情感疏离”

公众“信直觉不信通报”的舆情特征,本质是感知质量与官方承诺的严重背离。质量管理中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指出,当用户实际体验与组织承诺形成落差时,信任度将呈指数级下降,这一规律在此次事件中得到充分印证。

感官体验与官方结论的冲突,形成质量认知的“双轨制”。居民亲历的“刺鼻臭味、皮肤瘙痒”属于直接感知质量,而通报中“不影响安全”的结论则属于官方质量判定。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两种认知无法调和时,人们会优先采信感官证据。此时若能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实时直播采样过程,用“可视化质量验证”消解信息不对称,便能有效平衡认知冲突。

赔偿方案的“质量折价”效应尤为致命。“每户减免5吨水费”的补偿标准,与居民实际承受的“高价购水、酒店住宿、医疗开支”形成巨大反差,实质是将民生质量损失进行了不合理折价。这种违背“互利共赢”质量管理原则的做法,不仅未实现“服务补救”的初衷,反而强化了“官方漠视民生质量”的负面认知,导致情绪对立升级。

基于质量管理原则的处置优化:

构建“PDCA式”应急闭环

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早就为公共危机处置提供了成熟框架,有质量的通报可以实现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构建信任”的转变。

Plan(计划阶段):建立分级响应的质量基准。需在4小时内发布“质量预警通报”,明确三项核心信息:污染性质(生物性/化学性)、当前质量风险等级(如嗅味物质浓度与国标限值的比值)、应急保障措施(如临时供水点分布、水质检测频次)。这符合质量管理“应急准备和响应”条款要求,为后续处置设定清晰的质量预期。

Do(执行阶段):用“可追溯证据”替代模糊表述。污染成因说明需包含完整质量证据链:藻类样本的显微照片需标注采集时间、地点;硫醚类物质检测需附上色谱分析图谱,并标注国标限值线;水箱冲洗过程应拍摄视频记录操作规范。这些“过程性质量记录”既能满足公众知情权,也为后续追溯提供了原始依据。

Check(检查阶段):引入第三方质量验证。参照“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应邀请省级疾控中心或高校实验室进行平行检测,公开两份检测报告的差异分析。同时建立“居民反馈—官方验证”的互动机制:对居民反映的水质异常点,24小时内完成复检并公示结果,用动态质量数据回应质疑。

Act(处理阶段):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承诺。补偿机制需体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设立专项质量补偿基金,凭购水凭证、医疗记录实报实销;对老人、婴幼儿等敏感群体提供免费健康监测。更重要的是建立“质量改进清单”,如定期公布水源地藻类防控措施、水质预警系统升级方案等,将单次危机转化为长期质量提升的契机。

总之,余杭自来水异味事件揭示的深层命题是:公共服务的质量信誉,永远建立在可追溯的过程管理之上。当官方通报能像企业质量报告那样,清晰呈现“问题发现—原因分析—措施实施—效果验证”的完整链条,当专业术语能转化为“腐蛋味”这样的生活类比,当补偿方案能精准匹配民生损失,权威声音自然能穿透信任迷雾。

(责任编辑: 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