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令人难忘的十大“热点”
2017-12-28 10:30:08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令人难忘的十大“热点”

文 本刊记者 陆一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不断的奋斗里书写。

2017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开启质量提升的新航程树立了崭新的灯塔。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质监人能够赶上这么一个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要备加珍惜,备加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质量强国。

在辞旧迎新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质监人信心满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改革创新的新思维、新方法,在质监岗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7年,让质监人难忘的十大“热点”是什么?让我们揭开谜底。

热点 1.

中共十九大提出质量变革新理念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10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第五部分对质量发展有如下阐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习近平10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再次强调: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热议

十九大对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概括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完成这个战略性的转变要实现“三大变革”,质量变革居首,可见其重要性。所谓“质量变革”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质量变革相比质量提升,不光强调线性的增长与提高,更强调创新与变革,反映了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创新带给产品和服务的常常是颠覆与另起炉灶。

当前,我们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势,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质监部门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好市场活动的生产秩序。推动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让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通过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和产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与变革的质量发展环境,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鼓励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各类创新与变革,使创新与变革成为质量提高的强大动能。同时,要使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特征。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政府的监管和治理,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热点 2.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开展质量

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

热度指数

201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出台《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研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质量发展规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指导意见》共分6个部分、30条,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到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质量动员,全面提出了新形势下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热议

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中央发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号令,怎么行动?《指导意见》把这个号令、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具体化、系统化了,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质量动员。《指导意见》共六个部分、30条,总体上可以分为目标要求、主攻方向、主要举措、保障措施四大板块,回答了提升什么、怎么提升、怎么保障提升的问题。

热点 3.

西安地铁3号线电缆事件

热度指数

2017年3月,西安地铁被人举报,说是使用了不合格电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震惊全国的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就此拉开序幕。通过调查核实,2014年8月至2016年底,陕西省西安市地铁3号线工程采购使用陕西奥凯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凯公司)生产的不合格线缆,用于照明、空调等电路,埋下安全隐患,造成恶劣影响。这是一起严重的企业制售伪劣产品违法案件,是有关单位和人员与奥凯公司内外勾结,在地铁工程建设中采购和使用伪劣产品的违法案件,也是相关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疏于监管、履职不力的违法违纪案件,陕西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问责追责共计122人。

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曝光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彻查此事,严肃处理。国务院责成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西安地铁“问题电缆”部门联合调查组,赴陕西省开展了深入调查,并组织对“问题电缆”进行排查更换。

热议

与以往只有发生严重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才会痛下狠手不同,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是在还没有发生什么恶性状况前,就由国务院上手处理了。严厉的问责,是对质量安全治理失职亮出的“红牌”,既显示了政府对涉及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的决心,又彰显了成功“排雷”的能力。耐人寻味的是,这次事件处理后,国务院随即召开了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为政府职能的转型、加强监管上紧“发条”。对于质量安全的监管,质监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放管服”的要求,大力推行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坚持放管结合、并重,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在“放活”的同时注重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

热点 4.

中国品牌日确定

热度指数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与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更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

热议

这无疑是为“中国品牌”明确了一个集体的节日。这个节日盛大与否,取决于参与者的多寡,也取决于参与者的影响力和投入感。应当说,这是对中国品牌的集体考验与拷问。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必须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效益,实现价值链升级,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真心祝愿这个节日热闹起来,像“双十一”那样,成为一个大日子。

热点 5.

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描绘

互联互通新蓝图

热度指数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主旨演讲中还提出“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合作项目“早日启动、早见成效”。

热议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质检部门将推进标准互认,畅通规范贸易。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强相互间标准的协调互认,规范贸易操作,畅通国际贸易。加强计量合作,畅通公平贸易。推动认证认可合作,畅通互惠贸易。加强政策沟通,寻求等效性、一致性的解决途径,在共同感兴趣领域制定认证认可共通标准,实现“一个标准、一张证书、区域通行、全球互认”。深化检验检疫合作,畅通安全贸易。推动沿线国家间相关体系对接、证书联网、执法互助、风险共防,打造质量安全命运共同体,夯实贸易畅通的安全基础。

热点 6.

国务院推动“放管服”改革

热度指数

201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多次作出部署。本届政府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坚韧不拔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这是一场深刻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通过改革以审批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管理体制、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改变与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推动政府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审批,多措并举加强监管,不断创新优化服务,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热议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本届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四年多来,已经取消或下放的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达到618项,提前超额完成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累计接近90%。质检总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的重大部署,在“放活”的同时注重落实监管责任,以“四个严格”加强全面质量监管,着力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坚持“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方式,完善认证管理,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热点 7.

《标准化法》修订

热度指数

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新法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对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标准化法》颁布于1988年,已施行近30年。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了修法原则、主要内容和时间表。2015至2017年,国务院连续3年将《标准化法》修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项目”列入立法计划。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全文共六章45条,分为总则、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对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作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规定。

热议

一个实施了30年的“老法”,照说早该“大修”了。

政府过去啥都管,这个原则投射到《标准化法》中,就是什么标准都要政府说了算。计划经济虽然行不通了,但那个时代的许多“化石”还活着。现在,终于又少了一个。

众所周知,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标准化法》的修订对于明确市场和政府的职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标准是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从立法宗旨到制度设计都体现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效益优先的理念。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将原来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统一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由过去的三级整合为现在的一级,并对强制性标准的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定,可以更好地实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可以说,《标准化法》的修订实施是全面提升质量的重要举措。

热点 8.

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

热度指数

2017年8月,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在江苏省宿迁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发展和消费升级,工业产品种类更新加快,但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凸显,与此同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也十分迫切。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适应市场需求,简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使产品更为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坚持放管结合,将许可管理更多聚焦在安全风险高的产品上,政府集中更大力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让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促进中国制造品质升级、迈向中高端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会议并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保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推动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加快清理合并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许可事项,积极推进向认证管理转变。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实现抽查全覆盖,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实行申报材料“一单一书一照”,全面实施生产许可电子化和无纸化申报。认真组织开展简化程序试点,完善相关制度,尽快在全国推广实施。

热议

生产许可证是一些产品的“准生证”,就是企业能不能生,要政府“点头”。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理所当然地做企业的主,4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已经大都不用政府“点头”。

生产许可证制度经历多轮改革,特别是2015年以来持续加大力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大幅压缩,许可证前置条件逐步取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7年7月,质检总局确定江苏等6个省份率先开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简化审批程序改革试点。放宽准入有利于公平竞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是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既要简政放权,还要通过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按照“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业创新活力最强”目标,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精准地“服”。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强调“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强调监管是政府的法定职责,要求切实做到权责一致。应当说,会审批,不会监管的问题,在许多政府部门程度不同地存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改革,也是对政府自身事后监管能力的一次大考验。

热点 9.

全国人大就《产品质量法》展开督查

热度指数

为全面了解《产品质量法》贯彻实施情况,围绕法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督促法律实施机关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法律有关制度和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在多个省区市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2017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正式启动。这是自1993年《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也是对2009年进行个别条款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首次开展检查,是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一项重要监督工作。

热议

依法行政,是政府部门的规矩,法,即政府部门行政的准绳。《产品质量法》是质监部门行政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产品质量法》开展的执法检查,引起质监部门的特别关注。

《产品质量法》颁布实施以来,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规范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产品质量法》的有力保障和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保障生产秩序和公共利益来看,还存在明显差距。开展《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 有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落实《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更好地履行保证质量的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生产和销售更多安全优质的产品。同时,也对政府各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是一个检查和促进。此外,人大执法检查也是一个契机,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推动《产品质量法》修法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抓好整改落实。使《产品质量法》及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实际,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热点 10.

中国质量(上海)大会

热度指数

以“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于2017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由质检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率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国际质量发展的最新趋势,展示中国质量发展的最新成就,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大会,宣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大会的贺信并致辞。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

热议

召开这么一个隆重的国际会议,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与国际同行认真地探讨质量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姿态——中国在发展上不是只看速度,萝卜快了不洗泥。我们是重视质量的,“中国制造”应当成为一种响当当的质量承诺。

国因质而强、企因质而兴,民因质而富。经济转型升级、人民生活福祉提升,都离不开质量的支撑。只有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建立坚实的质量技术基础,掌握先进的质量方法工具,才能以质量的升级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才能支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才能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让人民享受更多质量发展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质量就是效率,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决定发展。质量铸就“中国制造”的未来。

(责任编辑: 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