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楼垮垮”:一场人为闹剧?
2009-12-14 09:56:38 中国质量新闻网

    “要是大楼会说话就好了!”

    从烟台市火车站,打车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烟台汽车东站。东站位于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99号,北邻市政府,西连三滩住宅小区,东与体育公园相连,是连接烟台与威海两市通道的必经之处。

    这是11月10日的一个清晨,却已经寒意逼人。远远望去,烟台汽车东站大楼在薄雾中就像一头围栏里的怪兽。在它周围方圆10米,是绿色的防护网。近了,就能清楚地看到补丁一样的“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的标语,触目惊心。

    据记者了解,烟台汽车东站首次出现“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的标语,时间大约是在今年的11月初。一位目击者回忆,当时汽车东站“用了两架大吊车”,往楼体上喷写标语。

    大楼里空无一人。防护网外,一辆微型面包车成了临时的“售票点”。“去威海的从这儿买票了!”一位穿着厚大衣的售票员嘟囔。零星的几名乘客买票、上车。

    “平常这儿人多吗?”记者问附近一位露天卖早点的大姐。“原来就没多少人,荒凉得很。你没看这儿都没什么像样的饭店吗?”

    11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烟台汽车东站。却发现楼体上“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的标语已然不见,只是曾经喷字的痕迹仍清晰可辨。原来绕楼一周的绿色防护网也换成了铁板围挡,围挡上喷字也变成了:注意安全,请勿靠近。

    据记者了解,“楼垮垮”成为舆论的焦点后,傅志良组织撤下了原来令人恐怖的标语。而新的警示语和铁板围挡是烟台市政府责成相关部门重新布置的。

    在“楼垮垮”事件之前,烟台汽车东站作为烟台汽车总站的“卫星车站”,曾被寄予厚望。据当地媒体报道,烟台汽车东站是烟台市交通局出于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同时推动城市向周边地区发展的目的而建立的,2001年底开工建设,2004年7月投入使用。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但实际运作中汽车东站的生意并不太好——有报道说,该站经营2年之后,在暑运高峰期间,日客流量才不到千人,不到总站的10%,也仅有汽车西站的一半。由于客源不足,不少原来定在东站始发的线路甚至取消了在东站的始发。

    事实上,当地居民对汽车东站的“内情”也知之甚少。他们更多地把“楼垮垮”事件看成是烟台市的“耻辱”。“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的标语悬挂出来后,最初很多居民一度还认为是烟台市官方的举动。“我们都渴望知道事实真相,”附近的一位市民指着汽车东站大楼说,“要是大楼会说话就好了!”

    

    “楼垮垮”的诡异之处

    11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汽车东站成为“楼垮垮”后,引发全国关注。节目中,烟台交通发展公司的法人代表傅志良抛出两枚“重磅炸弹”:一是根据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证明汽车东站大楼质量问题的严重;二是指认烟台市交通局局长权良宝在招投标中涉嫌暗箱操作,“点招”施工方——烟台市清泉建筑建材公司。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联各方粉墨登场,令事情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几天之后,烟台清泉建筑建材有限公司高层人员在公开媒体上出面“辩解”,认为汽车东站工程没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属于“未竣工验收的工程”且一直“非法运营”。汽车东站以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不付款属于“恶意拖欠工程款”,“汽车东站属于恶人先告状,赖账和获得巨额赔偿是真,关切工程是否安全是假”。

    汽车东站高层也很快“声明”:“之所以拖着没给工程款,是因为发现楼的质量有问题……工程未通过竣工验收属于无稽之谈,有烟台市建筑质量监督站在2004年出具的《证明》表明大楼经检测合格允许开业。”

    当事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

    厘清“楼垮垮”事件真相,除了汽车东站和清泉建筑(施工方),其他关联各方——烟台市第一监理公司、烟台市交通局、建设局、质检站、法院等单位的说法也至关重要。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对上述单位分别进行了采访。

    当地一位律师告诉记者,“楼垮垮”事件中实际上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烟台汽车东站的工程质量到底有没有问题。而证明工程质量确实出现了问题的依据,从目前媒体报道来看,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立足点在于,2009年2月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也就是说,《鉴定报告》是否权威真实,是否能作为法律依据,决定着事件的走向,也决定着“楼垮垮”是否真的是“楼垮垮”。

    正是围绕这份《鉴定报告》,一切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如果这份鉴定报告没有引发争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楼垮垮”事件。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09年8月。当月,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多次谨慎研究,认为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在烟台汽车东站和烟台清泉建筑建材公司的第三次诉讼中(双方共有三次诉讼,下文有说明)不能作为审理的法律依据,并决定对汽车东站工程质量进行重新鉴定。

    “楼垮垮”的诡异之处从此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当地一名官员透露,汽车东站随后以“法院不公”为主要理由开始组织到政府部门上访,令人颇感意外。“重新选取更高资质、更权威的部门鉴定,不更能确定汽车东站的质量问题吗?(汽车东站上访)这个事情耐人寻味。”这名官员说。几乎与此同时,烟台市政府、安监局等多个部门收到了汽车东站反映楼体将要垮塌的信件。

    

    “这个楼不像马上要倒啊?”

    烟台市安监局随后组织了相关专家前去汽车东站查看。“这个楼不像马上要倒啊?”有专家说。2009年10月30日,烟台市建设局召开专家组论证会,要求专家组根据汽车东站的现状提出安全措施建议,避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随后又组织了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监督等部门的有关专家现场考察、了解情况并展开讨论。

    当天,由烟台市建设局原总工,烟台建设集团原总工、现总工,德信建设集团总工、第一监理公司原总工、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组成的6人专家组,对汽车东站质量问题给出的意见是:“通过现场察看及了解2008年11月到2009年4月间的不间断观测结果,没有发现有损结构的变形和裂缝发展……综上所述,一区(宾馆部分)按设计要求进行正常的维护和使用,整体结构是安全的。”

    知情者说,就在事情的进展尚不明朗的节骨眼上,汽车东站“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的标语、横幅挂出来了——直至央视焦点访谈《谁该为“楼垮垮”负责?》播出,舆论哗然。而当地一位官员对此的理解是:这是傅志良在造势。

    据烟台当地媒体报道,当天烟台市委、市政府连夜即召开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查清全部事实,依法依纪处理。

    更加奇怪的是,“最了解内情的”、原汽车东站工作人员王军(化名)向本刊记者透露,就在10月份,烟台市纪委就汽车东站质量问题向他了解情况时,“刚谈了不到20分钟”,傅志良就带人闯进其办公室,“当着烟台市纪委工作人员的面”当场阻挠调查取证。同日晚间,“傅志良找到家中威胁我不要乱说,并说,你有什么要求,条件尽管可以谈!”随后还给他发了多条短信,其中一条为:“你尽力了,也辛苦了,有些事做得不对,请谅解……”

    “如果没有鬼,他何必找我谈条件?”王军说,一般而言,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是找施工企业要求加固、维修等,但“傅志良不但不让加固,还私下找人、托关系(向施工方)砍价,这正常吗?”

    知情人士透露,汽车东站投入运营之初,因为“一看就无法验收”,当时工程质量监督站不给开具验收证明,后来傅“通过关系搞出了一个证明”。在记者采访中,烟台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在《焦点访谈》中傅志良出具的“验收证明”,不代表装饰装修质量,更不是竣工验收报告,“汽车东站据此交付使用是于法无据的”。换句话说,投入运营5年的烟台汽车东站,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未竣工”的工程。

    因汽车东站是“未交付工程”,按理不能投入使用。烟台市建设局曾多次下令要求汽车站“停止非法运营”,依法整改,但汽车站方面一直置若罔闻。而烟台市交通局组织人员对东站大楼的铁板围挡也遭遇汽车站方面的百般阻挠,直到出动公安才强制围挡成功。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汽车站何以如此强势,原因何在?

    诡异之处还在于,汽车东站的建设资金也存在诸多疑问。据知情人透露,当时汽车东站工程中标额是2000多万元,而后来东站方面压价至900多万元,实际投入资金为1287万元。而该项目仅国家拨款就多达1070万元,去掉押在烟台市交通局的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也有990万元之多。傅志良在电视上公开宣称其投入2800多万元,资金数额巨大的落差之下,资金的流向究竟有没有什么问题?尚是一大悬疑。

    

    期待权威结论

    《焦点访谈》报道中提及,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两次出具汽车东站的《鉴定报告》。其最近的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检测是在2008年7月,随后的2009年2月出具的《鉴定报告》中发表了以下意见:“仅仅四年,锈蚀速度如此之快,是少见和惊人的;该工程的质量问题如此严重,是非常罕见的,必须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地采取措施。”

    该检测中心还给出了汽车东站1区酒店部分需要加固处理,2区、3区也就是车站、洗浴中心和超市部分应予以拆除的处理意见。而这份鉴定结论,也的确一度成为烟台汽车东站和承建方烟台清泉建筑建材有限公司诉讼中争论的焦点。

    在上文中烟台市建设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会得出“整体结构是安全的”结论7年之前,同一天,也就是2002年10月30日,烟台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出具的《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验收报告》中,对汽车东站的质量等级评定为:“主体工程各分部与分项工程均能达到优质结构要求。”时至今日,烟台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明确表示,“这份报告绝对没有问题。”

    有律师分析认为,烟台汽车东站的质量问题目前迫切需要一个权威的结论。只有权威的结论出来,才能明确当事各方的责任。也只有烟台市委市政府的调查结论和烟台市法院的审理结果出来,“楼垮垮”的真相才会真正水落石出。

    尽管官方结论没有出来,但据专家分析,从当前态势来看,汽车东站新的权威结论有3种情况,一是有严重质量问题,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否则就不需要重新鉴定;二是有部分质量问题;三是只有小的质量问题。假若是后两种,怎么可以说烟台汽车东站要垮塌呢?不会垮塌而故意说成要垮塌,只能说是别有用心。

    与此相佐证的是,王军指出,《焦点访谈》中“陈培合”等人“都是不懂的人研究不懂的问题”,“汽车东站怎么可能垮?它的主体结构工程质量是没有问题的,即便现在有了质量问题,也是人为因素……《焦点访谈》中墙皮脱落砸伤人一事,我前两天还看见好好的,突然就坏了,掉下来砸伤人了,这不是人为是什么?”

    王军披露,傅志良之所以说汽车东站大楼即将垮塌,一是因为汽车东站一直盈利状况不好,他想把汽车东站这个经济包袱甩出去,二是为了赖账。

    王军更直指,“‘楼垮垮’是傅志良一手导演的闹剧,竟忽悠了全中国人民……这是烟台人民的悲哀,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悲哀!”

    据记者了解,目前,由纪检、建设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正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但截至记者发稿,关于汽车东站的质量问题,官方仍没有权威的说法。据烟台市建设局的一位官员透露,现在汽车东站质量问题正由更权威的专家鉴定,新的鉴定结论还没有出来,但“应该不会等太长时间”。

    不得不提的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知情人因“害怕打击报复”而要求记者隐去他们的姓名,“傅志良能量很大”。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