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移动电源问题多亟待行业规范
2013-04-08 09:12:4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刘国信

    近年来,国内许多电子制造企业纷纷涉足移动电源制造业,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然而,在移动电源市场不断繁荣的背后,疯狂涌入的浮躁再次导致产业乱象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面对热销的移动电源产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已迫在眉睫。

    质量堪忧问题频发

    近年来,我国移动电源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使用需求。但专家指出,由于移动外接电源尚属新兴的数码单品,很多企业看好其发展前景,因而疯狂涌入的 浮躁导致产业乱象频生,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劣质产品造成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

    最近,王先生在某家电商场购买了一款移动电源,在一次给iphone手机充电后,发现手机黑屏无法开机。随后王先生将手机拿给维修人员检测后发现,黑屏系移动电源放电不稳定,导致电流过大而“烧”坏了手机。

    笔者的一位朋友外出旅游,为了在旅途中备急,在市场上随意购买了某品牌的移动电源,不料在给手机充电时,移动电源居然自燃烧毁,不但解不了急,相反几乎酿成不安全事故。事实上,王先生等消费者遇到的并不是个例,随着移动电源的热销,部分移动电源的质量问题开始频频发生。

    据专家介绍,移动电源的核心部件是内部的电芯。常用的有两种:聚合物固态锂离子电芯和液态锂离子电芯,后者就是常被提到的18650电芯。因为前者比后者价格更高,所以多数移动电源都会选择配置18650电芯。劣质的移动电源一般会选择回收再加工的18650电芯,多半是将废弃电脑的电芯回收再利用,这些电芯如果制作工艺不达标,甚至可能会发生自爆现象,不但会烧毁手机,对人体也可能造成伤害。

    还有的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达到给手机快速充电的目的,故意把输出电压弄成5.1或者是5.2V,这样充电时间是快了,但带来的隐患也非常严重。如长时间使用这种移动电源,因电压过高,会让手机过热,可能让里面电路保护系统的一些零部件过热而坏掉或者融掉,最后导致手机充电失去保护。

    除了烧坏手机和自燃这两个严重问题之外,电量明显偏低,充几次电后无法再充电等问题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移动外接电源的日益青睐,商家也开始打起了“大容量”的主意。目前,市场上1万毫安容量以上的外接电源比比皆是,但消费者在使用中给手机充电的次数往往得不到规定次数,虚报容量问题已经非常普遍。

    行业规范迫在眉睫

    近年来,由于移动电源制造业门槛低,市场需求愈来愈大,利润又高达30%以上,许多原来做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厂商纷纷涉足电源行业。然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背后却存在着重重猫腻,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格外留心;此外,行业标准缺失,也给不法厂商留下了可乘之机。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不同厂商在电芯、电路板的用料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山寨厂商更是直接采购些劣质电芯、电路板,然后装入外壳,移动电源就造出来了,因此,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电量偏少、损耗快的原因在于劣质电芯的使用。正常移动电源的实际电量为标记电量的60%以上,而劣质产品的实际电量可能只有40%甚至更低。此外,劣质电芯在性能方面,如放电稳定性和实际寿命上存在明显差距。更需注意的是,劣质电芯在安全性能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高温等极端环境中使用会发生爆炸的情况,特别是大容量的移动电源,一旦发生爆炸,后果非常严重。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行业猫腻重重,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但消费者乃至部分商家却难于保护自己。其主要原因就是标准缺失,导致消费者在具体使用中出现问题无据可循、索赔无门。

    在选购时,由于消费者对行业了解不多,往往只看电源外观、容量和价格;事实上挑选移动电源主要是看它的效率是否高,现在市场上很多品牌移动电源只对它的外包装搞得挺漂亮的,但内部电路实在不怎么样,效率也就60-70%(10000MAH容量移动电源相当于6000-7000MAH容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移动电源效率高低呢?

    在使用移动电源给手机等设备供电时,看移动电源的发热程度,发热越高说明这款移动电源效率越低;另外,尽量选择大厂家,其产品质量较为稳定,有一定口碑,产销量相对大,所以价格也较便宜;购买时还要看清楚输出的标准,电压一定要是5V,电流是 300mA--1.5A之间;另外,千万不要购买高仿和山寨产品,这里面的水非常深,你要不懂,或者是跟那个商家不熟,你很有可能就成为被坑的对象。

    专家指出,目前移动电源行业正在步入山寨机的后尘,厂家以挣一把的心态运作移动电源,导致的后果就是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差,卖出的价格越来越低,最后行业内的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年1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