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百科>>卫生检疫>>
博氏包柔螺旋体感染(莱姆病)
2014-09-16 16:29:3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概况

  博氏包柔螺旋体感染(Borrelia burgdorfeli infection)亦称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主要通过节肢动物蜱(Tick)叮咬而引起的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皮损,心脏、神经及关节多系统多脏器受损,具有传播快,分布广的特点。

  病因

  莱姆病的病原体为博氏包柔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li,Bb),隶属于螺旋体目,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通过:直接侵犯;螺旋体多脂糖的生物作用;免疫复合物损伤作用对机体造成损害。

  传播方式

  传染源:博氏包柔螺旋体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目的鼠类,此外目前查明30余种野生动物(鹿、兔、狐、狼等)多种家畜(狗、牛、马等)及49种鸟类可作为宿主动物,由于病人仅在感染早期血中存在博氏包柔螺旋体,故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博氏包柔螺旋体感染的传播媒介为节肢动物蜱,目前以从20余种蜱体内分离或检到博氏包柔螺旋体。通过蜱的叮咬在宿主动物与宿主动物及人之间传播。蜱叮咬需要持续24h以上才能有效的够成感染。也可因蜱粪中的螺旋体污染皮肤伤口而传播。

  潜伏期

  莱姆病的潜伏期为3~32天,平均9天,

  临床表现

  具有特征性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心脏和神经系统受累的早期表现及晚期的关节、眼部病变。典型的临床过程可分为三个期:

  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

  慢性游走性红斑是莱姆病主要临床特征。首先在蜱叮咬处发生斑疹或丘疹(常见于腋下、大腿、腹部或腹股沟,儿童多见与耳后),数日或数周内向外扩散,形成环行或圆形充血皮损。半数以上患者为单个皮损,部分患者有2~3个或更多。单个游走性红斑直径平均15cm(3~68cm)伴局部灼热或痒痛感。除皮损外,本期还有非特异性表现:如似流感样症状,发热、疲劳、头痛、咽喉痛、关节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

  第二期(播散感染期)

  本期表现为起病2~4周后发生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1)神经系统损害表现:15%~20%的患者发生神经系统损害,亦有称神经莱姆病,损害范围广且无特异性,大致可分为四型:

  末梢神经损害型:半数病人可发生末梢神经炎(常见于面神经)或脑神经炎。

  脑膜炎型:特点为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可分离出病原体。

  脑炎型:表现为嗜睡,情绪改变,严重的可出现意识障碍、痪等。

  脑血管闭塞型:不常见。

  (2)循环系统症状:急性发病,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但无心脏杂音,亦可出现心包炎。

  (3)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夜尿征,膀胱壁内有病原体。

  第三期(持续感染期)

  本期的特点为关节损害和眼部损害。

  (1)关节损害症状: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反复发作,伴体温升高,主要在膝、踝、肘、肩、髋等大关节。

  (2)眼部受损症状:莱姆病的眼部症状非常广泛,最早最易出现的是结膜炎,还可有角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眼内炎、全眼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炎等。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