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雅雯
学生是未来,是希望。所有事关学生的事都是大事。校园小卖部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其所售商品是否安全可靠,一直受到家长们的关注。
校内小卖部:从风靡到消失
曾几何时,校内小卖部被学生们当成“课余天堂”。
今年35岁的张先生,已经是某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他回忆道:“当年我上学的时候,正是校内小卖部的黄金时期,‘牛羊配’‘无花果’等食品很受学生们欢迎。”他说,小卖部就是学生们的“欢乐世界”,课余时间,一帮学生聚在那里,买卡、买零食、玩弹珠,放学了也不想回家。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学生们兜里零花钱不断增多,校内小卖部的生意更加红火,但问题也多了起来。比如,“五毛食品”“另类文具”充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出于学生健康安全考虑,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出台《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4部门联合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明确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不得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2023年2月,上述4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中小学校、幼儿园原则上不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
从过去的合法经营到后来的严格经营,再到现在的禁止经营,随着国家相关规定的出台,校内小卖部终于走到了尽头。
校外小卖部:也需严格监管
校内小卖部取消之后,学生就会到校外小卖部、超市等经营场所消费。因此,管好校外小卖部便成了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对于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女士向记者表达了担忧:“我家孩子现在上五年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到放学,孩子总是要到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买零食,导致晚上回家不好好吃饭。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发育。”
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些学校,发现每所学校周边都有一些小卖部。到了放学时间,许多学生会涌入小卖部购买辣条、烤肠、糖果等食品。记者注意到,有的小卖部售卖的食品中,不少为高盐、高糖、高脂肪食品,有的还是“三无”产品。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张婵介绍,“三无”食品大部分是未经过质量认证以及食品监督检验的产品。为了让这些食品有更好的“卖相”,一些无良商家会在其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是非法添加物。此类食品会对学生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张婵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学校周边小超市等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售卖“三无”食品行为,净化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环境。家长和学校应做好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食品鉴别能力,养成不乱吃零食的习惯。同时,教育学生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发现有售卖问题食品行为,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要提醒学生,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观察包装是否完整无损、有无鼓包、有无颜色变化、有无异味等;不贪便宜购买‘三无’食品;对那些颜色过于鲜艳的熟食、饮料等食品要小心,它们可能添加了不利于健康的添加物。”张婵说。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