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化运用广东在行动”——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各展所能”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4-17 17:04:55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王向龙 通讯员粤市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广东省各类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各展所能”,扎实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提升专利产业化水平,有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构建医院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针对医院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专业人才匮乏、转化链条长、政策配套不足等痛点,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构建成果转化运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形成覆盖专利评估、人才培养、资源对接、政策支持的完整转化链条,目前已筛选228项高价值专利进入转化通道,促成多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有效缩短医学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为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汇聚资源构建医院成果转化平台。成立105个分支机构,组建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分会等专业组织,汇聚超1.8万名跨领域专家,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技术推广的完整体系,为医院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探索开展医院存量专利分级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医院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用智能评估系统完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等3家试点医院1800件专利分级,筛选出521件高转化价值专利。启动《医疗机构专利分级分类指南》团体标准编制,建立专利转化筛选机制。

链接基金为医院成果转化提供早期支持。联合丹纳赫(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国际生物岛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共同启动成果孵化计划,首批9个项目中有2项即将落地,可获得最高500万元政策资金扶持。

搭建专利成果和金融资本融合对接平台。积极承办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逸仙创新成果路演活动、广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医药研发行业赛路演活动等大型路演活动,搭建项目与资本直通渠道,有效解决技术、市场、资本对接难题。

开展医院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培训。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医院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大纲》团体标准,联合广东省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等机构开展医院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培训,截至目前已培养250余名专业人才。连续4年举办华南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论坛,组织20家高水平医院专题研讨。

中国汽车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揭榜挂帅”助力打通汽车产业专利转化运用堵点

为破解专利转化对接低效难题,中国汽车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在广东省、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在广州汽车专利转化运用大赛举办过程中,创新开展“揭榜挂帅”专利转化机制,构建“需求定向挖掘-方案精准匹配-资源生态赋能”创新模式,有效缓解汽车产业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需求发掘难、对接平台少等堵点。

创新构建“揭榜挂帅”转化机制。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低空飞行、无人驾驶等产业链升级方向,深度挖掘汽车产业技术需求,形成汽车产业专利转化需求导航图谱。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国解题”的专利转化运用“揭榜挂帅”机制,累计征集30余家企业技术需求80余项,吸引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创新主体参与“揭榜”,提出解决方案120余项,成功促成5组技术供需签约,带动超亿元专利转化交易额。

高效采用多维对接转化模式。大赛举办的6个月时间内,累计举办16场专项对接会,约4100件广东专利在中国汽车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上线,通过采用“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多维对接模式,助力102件专利实现转化运用,显著提升了转化效益。

不断提升智能匹配转化效率。建立汽车产业专利分级分类评价模型,通过人工智能匹配系统,精准匹配专利供给与产业需求信息,匹配准确率提升至78%,推动专利转化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

建立健全政策促动转化体系。创新“赛事+政策”组合拳,广州开发区对落地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配套提供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已有2个获奖团队获得区重点人才计划扶持,推动一汽大众、东风汽车等20余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赴广州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供需对接或考察投资项目。

持续构建服务联动转化生态。依托中国汽车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汽车产业专利数据库,为大湾区科创企业提供技术评估、投融资对接等12项专业服务,引入伯乐产服等机构建立5000万元专项转化基金,初步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生态体系。

横琴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联盟,助力知识产权跨境跨区域协同创新

2024年9月,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澳门城市大学等30家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联盟,首创“动态匹配系统+信息共享平台驱动模式”“梯度化价值释放+精准对接模式”“多维资源矩阵+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专利跨境跨区域高效转化,累计开展专利转化776次,服务企业超百家,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五个举措”夯实成效

深度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与转化。联盟覆盖13省市及港澳,联动华南理工大学等近50家高校院所,整合可转化专利1500余项。推动大湾区高校向广西、湖北等4省12地市转化专利776次,服务企业超百家。

全面促进创新资源精准对接。举办粤桂专利对接会、湾高赛培训等10余场活动,促成51个项目路演,吸引全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资源向大湾区聚集,加速技术产业化落地。

广泛助力跨境转化经验输出。在香港亚洲营商论坛发布“1+5”粤澳跨境专利转化模式(1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金融创新、平台建设、赛事赋能、公共服务和联盟生态等5大支撑),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香港高校建立合作,构建省区专利转化“超级生态圈”。

有力加强港澳与内地协同共进。与澳门城市大学共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实验室,积极推进粤澳跨境专利开放许可,推动珠海中科3项专利开放许可澳门企业;组织港澳高校参与广西等地对接活动,携“3D打印耗材箱”等成果亮相澳门国际发明展,斩获2金2银+最佳国际发明特别大奖,加速港澳技术向内地转化。

高效促进运营人才培育。成立横琴粤澳新质生产力研培基地,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人才数据库,入库3381人,招收培养学员近3000人,培训人数超3万人次。联合澳门城市大学、中华青年进步协会、澳门数字文化科技协会、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举办产学研研讨会,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储备。

“三大模式”协同推进

动态匹配系统+信息共享平台驱动模式。依托珠海华发七弦琴平台构建“高校院所+国企+产业”线上供需系统,通过专利大数据与AI大模型双擎驱动,智能解析企业需求与专利技术,实现精准匹配。

梯度化价值释放+精准对接模式。一是构建“1个核心专利+N个应用专利”的系统性转化专利组合,推动专利技术从基础研究向多场景应用延伸。二是标引及分析筛选专利,形成适配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专利产品技术清单,帮助企业更便捷寻找适配专利。三是搭建“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市场潜力”专利分级分类评估模型,形成可运营专利产品技术清单,精准对接促进专利盘活、转化及产业化。

多维资源矩阵+协同创新模式。整合地方政府、高校院所、运营机构与企业的专利技术资源,形成多维矩阵资源池。积极承办技术对接活动,加强跨境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港澳专利成果在其他各省市流动,促进其他各省市专利技术成果国际化运营转化。


(责任编辑: 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