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资讯>>本站原创>>
智能驾驶撞死人被判无罪,未来世界由谁主导?
2019-03-13 15:42:29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光)不论是拥有“超人类思维”的霍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还是号称“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保留意见。尽管这些人中龙凤的意见并不能改变人工智能前进的脚步,但不断产生的负面消息,还是让AI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差不多整整一年前的2018年3月18日,一辆配备了“安全驾驶员”的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将一名违规交通规则横穿马路的行人撞倒,这名行人在被送到医院后不久即被宣告伤重致死。

如果这是一起人类汽车驾驶员造成的事故,那么权责将会十分清晰,但智能驾驶造成人类死亡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事发一年后的2019年3月中旬,这件史无前例的交通肇事案件有了最新的判决结果,亚利桑那州当地的检察官在一封信中称:尽管车祸的相关视频可能并没有能准确描述车祸过程,但自动驾驶汽车及拥有其技术专利的相关公司在这起事故中负有刑事责任的指控“没有依据”。检方现在已经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当时在车上负责安全驾驶的人类驾驶员身上。

这项判决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桩全球首例无人车致死案件,无人车无罪。

对于一项新生事物来说,这项判决不仅仅是单个案例那么简单,同时也是今后判决同类型案件的参照案例。这也就让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们迅速开始了基于自身立场的论战。

站在技术应用立场上的人们认为“我们胜利了”。人类首先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技术甚至可以说不仅无罪,而且是在很好的执行自己的工作,甚至比人类更加“讲道义”。

除此之外,负责在车内进行安全监控的人类安全驾驶员也有无法逃避的责任,警方表示,自动驾驶系统已经提前发现了受害者,但因计算机系统的设置问题,在计算机控制模式下,车辆无法自行启动刹车装置,此时刹车的权力被掌握在安全驾驶员手中,但安全驾驶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她反复低头,无心关注路面,而事故就发生在驾驶员一次抬头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后。

基于以上的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已经不是无辜那么简单,简直就是冤枉。但站在人性立场的人们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观点是:人类对与机器的信赖引发了这场悲剧。机器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类能从紧张的驾驶中解放出来,但很显然机器并没有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因此,在自动驾驶车辆及相关技术公司被判无罪之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仍在对事故进行调查,尽管NTSB无法判决机器有罪,但仍旧有权利“封杀”机器。

争论还在进行,需要面对危机的不止是相关的人、公司或技术,同时也让整个人类都被迫去思考一个似乎无法逃避一个问题:人类对机器的信任底线在哪?

一个等待实现的梦想

尽管智能驾驶在明朝成书的小说《封神演义》就已经出现,但对智能驾驶“觊觎已久”的人类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五分之一的时候仍旧没有完善的法律权限来标定无人驾驶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条例,即便是素以“法制健全”著称的美国,在无人车立法方面也是多方人士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技术问题首当其冲,在人类的设想中,“智能驾驶”被划分为五个等级,L1等级最低,只是提供一些辅助警示,之后的L2、L3、L4自动化程度逐级提高,实现“上车睡觉,睡醒到地”的完全自动驾驶被标定为“L5”,但最近有业内人士表示:实现L5,比人类登陆火星还难。

更悲观的观点则是:L5或许是一个梦。

这种观点的依据非常简单:AI不会处理意外。

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之初,科学家和工程师心比天高,他们自信的宣称机器将不仅仅用于穷举推算,还能完完全全的像人类一样思考、机器也可以成为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成为诗人。

但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60多年后的今天,针对人类意识的研究却没有取得任何建设性的成就。务实的工程师们开始转过头去研究“计算”问题,“机器学习”的概念被提出,它将现实世界数据颗粒化,通过神经网络消化数据,并基于此认识和理解这个具象化的世界。

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就是将人类司机目力所及的人、动物、植物、建筑、车辆等一切物体进行三维建模,通过估算速度、预测路线,监控并分析个物体之间的移动趋势,对于有可能产生的碰撞和摩擦进行预警及排除。

但真实的交通是系统十分复杂,各种意外随时可能产生,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是在理论上,无人车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

在自动驾驶测试中,车辆曾经遇到过一些极端的情况,一只猴子在公路上追逐一只青蛙,青蛙到处乱蹦,猴子随着青蛙进行不规则的跳动……与人类不同,机器没法预测完全不在它经验范围内的意外。面对如此无法确定的场景,机器不可能百分百准确预测其轨迹。

当然,猴子追青蛙这种事,人类司机也很少能碰到,但人类的“没见过”和机器的“没见过”不一样,人类可以“理解”青蛙和猴子都在干嘛,但机器人没见过就是不知道怎么处理。

究竟谁听谁的?

人类把车辆的控制权完全交给机器,这事对人类来说其实是和技术一样困难的事。

一个简单的假设,当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一位行人突然出现在车辆前方,如果选择避让,就只能撞到路边的建筑物,而撞上建筑物不仅未必能避免行人遇险,而且意味着司机必将遭遇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呢?

不愿意承担伤人肇事和对车辆被动安全保护功能的信任,会让绝大多数人选择避让行人,撞击建筑物,那么问题在于如果这种行为不是出自“人性光辉”而是出自于车辆自身的设置就是“先确保行人安全”,恐怕司机心里就不会那么心安理得了吧?

正常的人类思维会认为:不能让机器替人类决定,尤其是不能让机器替人类决定人类要去死。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刚刚行凶杀人,即将要逃脱法网的罪犯呢?为了让一个坏人活着,让机器决定一个好人必须进行死亡挑战。这在人类思维中会被认为是“混蛋逻辑“。

有些司机对智能驾驶的观点更加简洁明了:我不想开一辆随时会替我把命豁出去的车。现在很多公司正在研究自动驾驶的“道德规范”,甚至为此专门聘请了哲学家,但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方案。”

参考《骇客帝国》,在如此复杂的人类面前,令人满意的方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人类自己,不管做出什么决定,其他人都会觉得这是“人性所致”,但同样的决定如果是机器做出的,绝大部分人类都无法接受。

在简单路况安全行驶的情况下,或许人和机器都可以说了算,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机器和人之间谁说了算,也是一个堪比登陆火星的问题。

前进是唯一的方向

也许完全自动驾驶的“L5等级”真的无法实现,但自动驾驶是毫无疑问的大势所趋,原因说来也简单。

在概率层面,机器比人类更少犯错误,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有94%的交通事故是驾驶员失误造成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车辆每行驶约30万公里,人类驾驶员就会出现一次非致命性碰撞;每行驶约150万公里,就会有一名驾驶员失去生命。

相比之下,自动驾驶的行车和事故比例,几乎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

发展趋势层面,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新生事物一旦产生,就基本无法消灭,只能迭代。

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永远都是研发和应用更好的技术,因此,即便新生事物带来的好处只比问题多一点,那这一点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自动驾驶也不例外,事故并不能终结技术的发展,反而将促进新技术的产生。

因此,机器“杀人”无罪,面对智能世界人类提前投降了吗?

这道问题的答案是:面的智能世界不可逆转的到来,人类要做的除了完善技术之外还有更好的与技术融合。

(责任编辑: 李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