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彬彬)近日,根据CB Insights发布的报告,预测了2019年AI行业的25大趋势。在AI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机器翻译、医疗影像、无人零售、对话机器人等过去的热点,今年还将会进一步发展。其中无人零售作为近年来的热点,但就目前整个行业来看亚马逊Go仅有的成功无人零售案例。至于行业的相关问题也非常明显,主要存在于防盗、店面部署成本以及库存和损耗等相关问题。
其实无人零售早在2017年就火了一波了,当时不乏融资成功的无人超市,但最终因为种种问题又导致破产。其实行业和用户对无人超市都是认同的,不过无人超市从本质上是不能完全代替超市的作用的,就像网购不能取代线下店一样。我们去超市购物是一个消费过程,也是一个休闲过程,拿了东西就走,并不是全部的购物过程。无人超市更像现代售货机,人们前往的需求只是为了购买一些常规的用品或食物。
同时,因为无人超市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结合的产品,想要做到超市一样物品齐全,且支付过程简单方便,那么技术难度同样会水涨船高。当然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产品的上架以及损耗,还有就是要求AI的智能水平也会相对较高。这样就会带来成本的激增,最终合算下来可能并不比人工便宜,这也是为何无人超市一直开不大,开不火的原因。因为当前技术限制了,即便是仅提供日常用品的小店面也同样需要有人为提供送货和上货等相关操作。
无人零售的本意是指以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为主的实体零售中无人值守的部分,其中无人超市主要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大规模铺开。无人零售主体集中在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无人便利店三类。虽然无人值守,但背后的管理仍然需要有人,只是人的角色有所变化,前端人员主要负责配货、理货和清洁。目前的无人零售可以无人值守,也可以少量管理员,或者灵活切换。
虽然无人零售行业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需求激增。无人商店俨然已成为全球零售业的一种新趋势,阿里等传统零售业巨头开始尝试无人商店模式。行业人士普遍认为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商店有望成为下一个爆炸性新兴业态。
随着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和用工成本不断上涨,“无人”模式席卷整个零售商业。从简单的无人收银,到号称搭载各式“黑科技”的无人便利店,再到颇受资本喜爱的无人货架,各种“无人”的业态呈现出爆发的态势。无人便利店在我国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不同技术、形态各异的无人店模式逐渐涌现。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无人零售市场规模为197.0亿元,其中自动售货机年销售规模为173.4亿元,开放式货架销售金额为3.1亿元;无人便利店销售规模在0.5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无人零售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57亿元。无人零售的主要场景分布包括小区社区、地铁等交通枢纽、写字楼、商场、办公室等。
无人零售是依托于贩卖机、货架以及便利店等商业模式,实现降本提效的创新模式。这个新型消费模式如此火爆的原因除了政策上对零售业态转型创新的支持外,还有各方入局者在战略布局上的转变,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驱动。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的高度普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青睐则成为无人零售行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无人便利店往往需要成规模都得几百、上千家地投放,显然现有便利店的申请许可方式无法满足无人便利店迅速扩张的现实需求。不少无人便利店在开店环节遭遇窘境,因超范围经营、手续不全、违建等问题被整顿或关闭。同时,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技术、形态尚未成形,短期内出台强制性法规的管理方法也并不适用,无人零售亟需相关政策与主管部门的支持。
此外,无人零售虽然时至今日依然处于风口行业,众多企业一哄而上,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自动贩卖机等多种终端形态无序竞争。为了实现盈利追求规模,而规模化又需要资本支撑,烧钱与变现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无人货架进驻企业的人数标准一降再降,从一线城市铺到二线城市,从二线城市铺到三四线城市。创业企业盲目扩张,也确实是很多在国内新兴行业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