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支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近期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以植物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这项研究为什么强调植物性食物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中,国外研究人员对9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所纳入的大部分是欧美的研究。在这些国家当中,平均的蛋白质摄入量比较高,有消费较多动物性食品的传统,膳食中的B族维生素还有强化食品的保障很少发生不足。国民整体上肌肉比较强健,体型比较壮。在这种情况下,肉类食物过多,果蔬食物不足,豆类、坚果较少,所以增加植物性食品是有益的。
这项研究也发现,纳入的各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富含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的植物性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的相关性更强,大约能降低30%的风险,这些类别的食物体现了植物性食物的健康价值所在。
动物性食品是多数国人不健康和患糖尿病的原因吗?
在我国,膳食摄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人的饮食习惯已经和欧美国家居民相似,而大部分人主要以淀粉类食物为主,动物蛋白质摄入不多,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
其实,不吃肉患上糖尿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吃素也未必能够让体重下降。无论在哪个国家,很多素食者也会肥胖,也会患糖尿病。
此前流传的“地球健康膳食模式”认为每天18克红肉和30克鸡肉就能维持健康,但这项研究并没有排除少量的动物性食品,没有提倡纯素,而且这种膳食模式要求摄入相当多的豆类、坚果、花生和全谷杂粮,并不是简单吃白米饭和青菜豆腐就能维持健康的。
此前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表明,对中国居民而言,吃肉、喝奶在各种增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中排到30名外,蛋类和鱼类也没有上榜。相比之下,吃太多的盐,太少的全谷杂粮、水果、豆类等,排名则靠前。由于我们的主食数量大,膳食血糖负荷普遍较高,因此过多精米白面的影响可能比动物性食品的影响更大。
为什么适量动物性食品利于降低膳食的血糖反应?
多项研究证实,膳食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影响。
在主食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只有两个方式来降低膳食的血糖负荷:一是降低淀粉类主食的血糖指数,二是通过膳食搭配来降低餐后的血糖反应。
把部分精米白面换成全谷、杂豆,已被各国营养专家证实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同时,也有利于预防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降低全因死亡率。
另一个措施,就是在膳食中加入较多的蔬菜,以及适量的动物性食品搭配精米白面主食。比如说,馒头的GI(血糖生成指数)值是88,但馒头夹酱牛肉则可以把GI值降低到49。米饭的GI值是83,但米饭配肉丝炒芹菜可以把GI值降低到57、米饭配鱼可以把GI值降低到37。奶类也有类似作用,米饭配全脂奶可以把GI值降到48。
还有研究发现,如果用等热量的去皮鸡肉或奶类替代一部分高GI值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有利于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食品可以促进胃肠激素产生,有利于胰岛素及时发挥作用。所以,只吃米饭、面条、馒头加少量蔬菜的吃法,餐后血糖更不好控制。少吃动物性食品,未必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动物性食品到底怎么吃?
的确,红肉和各种加工肉类在摄入过多时对健康有害,不仅仅是其中的饱和脂肪和铁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红肉类食物会影响肠道菌群,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氧化三甲胺、咪唑丙酸等有害物质,同时升高炎症反应。
不过,红肉的作用还和食量和吃法有关。研究发现,没有烧烤、加工温度不过高的蒸煮肉,导致糖尿病的作用很小,而那些烧烤、油炸、熏制的肉类,导致糖尿病的几率则大得多。
如何改善饮食结构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1.如果原来吃鱼肉海鲜较多,而植物性食品不足,那么把动物性食品换成植物性食品是有好处的。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疾病,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2.如果现在就以淀粉食物为主,并不一定要降低动物性食品摄入量,可以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数量摄入——平均每天肉40~75克,鱼虾类40~75克,奶300克,蛋1个。
3.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推荐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其中谷类250~400克(包括了全谷杂豆),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大豆坚果35克等。
4.植物性食品的好处来自于全谷类、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因而要注意控制米饭、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的摄入量,饼干、点心、薯片、锅巴等食品要严格限制。
5.对于吃纯素的人来说,还要增加食物种类,特别是全谷、豆类和坚果,因为它们对于供应足够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十分重要。
6.预防2型糖尿病,关键在于避免过多吃精白谷物,远离甜食、点心、甜饮料等。
7.主食多搭配蔬菜和蛋白质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这样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反应,也有利于维持肌肉的血糖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