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果冻尺寸大小固然必要,但原料也是果冻安全食用的关键。据央视报道,今年4月6日,武汉3岁男童袁佳豪因吸食果冻不当窒息死亡。悲剧应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由于儿童吞食果冻不当引发的死亡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果冻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新的果冻生产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杯形凝胶果冻直径不得小于3.5厘米,长杯形凝胶果冻和条形凝胶果冻长度不小于6厘米,异形凝胶果冻的净含量不少于30克。果冻新标准从2006年5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2006年10月1日起,不符合新标准的果冻将不得上市销售。新标准的实施,无疑是以尽量避免儿童安全事故为出发点,但是,确保儿童食用果冻的安全,仍然需要儿童家长的监护和防范。同时,也需要企业按照新标准要求,改进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悲剧还在发生
2006年4月16日,武汉,不幸降临在一个可爱的3岁男孩袁佳豪身上。
小佳豪原本是由在武汉打工的父母特意从乡下接来,准备过3岁生日的,然而小小果冻却夺去了小佳豪的生命,这一天离他3岁生日只差3天。
这一天,妈妈特意请了假带着他到一家超市买好吃的。一进到超市里面,小佳豪就被货架上五颜六色的果冻给吸引住了。买了果冻之后,小佳豪立刻闹着要吃,妈妈就在超市门口剥了一个喂给他。随后,小佳豪又要吃第二个,说自己会剥,然后就自己剥开了吃,此时小佳豪的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危险。然而,就在几分钟后,当妈妈转过身来再看儿子的时候,小佳豪已经被果冻噎着了,眼睛翻白,嘴巴发紫。突然发生的意外,让小佳豪的妈妈来不及多想,在好心人帮助下,迅速抱起佳豪,拦下一辆小面包车,赶往最近的一家医院。这家医院离小佳豪被果冻噎住的地方不过几百米,所以只用了三四分钟时间就到了该院急诊室。听说小孩儿吃果冻被噎,医生赶紧倒拎孩子两腿,晃抖拍打。然而,这样的抢救在持续一分多钟后,果冻并没有被拍出,小佳豪的状况却变得更加严重。医务人员不得不改变抢救措施,做人工呼吸,做腹部冲击。六七分钟后,医生发现小佳豪的生命体征已经十分微弱,而他们的抢救已无能为力,于是提出必须紧急转院。
20多分钟后,小佳豪终于被送到了武汉市儿童医院,而此时他被果冻卡住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小时。儿童医院的医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但发现为时已晚,小佳豪已经死亡。在小佳豪的死亡病历上这样写到:因误吸果冻,多发性气管异物导致呼吸心脏骤停,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
一颗果冻就这样夺去了孩子的生命,埋葬了父母对孩子未来寄托的无限希望,巨大的不幸带给这个家庭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无限伤痛……
悲剧缘何发生
为什么果冻容易导致儿童窒息死亡呢?
武汉市儿童医院一位多年从事耳鼻喉科研究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果冻,大量使用海藻胶原料,这种东西又滑溜又不能融化,它没有定形,因此小孩大多都是吸食。尺寸小的果冻容易整个被吸进喉咙,尺寸大的果冻也可能被咬下或吸下一块后再被吸进喉咙,这样的吸食动作几乎是小孩子无法自控的。因此无论果冻尺寸大小,都有可能被小孩吸食,一旦不慎将果冻吸进嘴里并堵住喉咙的话,就可能将气管、支气管塞满,影响气体交换发生窒息。果冻堵住喉咙很难取出,抢救非常困难,导致死亡的概率极大。
果冻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2002年,欧盟决定禁止销售和进口用魔芋胶制造的小型杯装果冻。此后,欧盟健康和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又宣布,如果果冻包装上的安全说明不足以保护儿童的话,欧盟所有成员国必须把小型杯装果冻从货架上撤下来。韩国也从去年年底开始,暂停销售直径在4.5厘米以下的果冻,小尺寸果冻潜藏的危险显而易见。
但事实上,夺走小佳豪性命的那种果冻,直径是3.72厘米,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所要求的果冻直径不小于3.5厘米的规定。然而,就是这种按照新标准生产出来的果冻,仍然在制造着悲剧。抢救小佳豪的医生们认为,食用尺寸小的果冻存在危险,但并不是只有直径3.5厘米以下的小果冻可能导致儿童窒息,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直径在3.5厘米以上的果冻同样很危险,果冻新标准中要求小果冻的直径不小于3.5厘米,并不能完全保证儿童食用时的安全。
许多医生和孩子家长都无奈地表示,要杜绝事故,看来惟一的办法是小孩不要吃或者生产厂家不要生产果冻。然而,2006年我国共有果冻生产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00多家,目前我国的果冻总产量已经达到60万吨,2005年全国果冻总产值近8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冻生产国和销售国。这个数据表明,不让小孩吃果冻或不让企业生产果冻都是不现实的。
悲剧如何避免
接二连三的果冻伤人悲剧,提醒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让孩子少吃或者干脆不吃果冻,是许多家长的现实选择。记者这里也提醒家长们,如果孩子要吃果冻,最好在大人指导和看护下,而且一定告诉孩子不能吸食果冻。
尺寸小的果冻比大尺寸的易发事故,果冻新的国家标准对果冻尺寸做出强制要求是十分必要的,生产厂家必须严格执行新标准。从10月1日起,直径小于3.5厘米的小果冻必须彻底退出市场。记者注意到,目前一些厂家生产的果冻,虽然都是按照新标准生产的,但仔细一看,里面的问题很多。比如:上大下小,果冻上口的直径符合国家新标准,而底部不到3.5厘米,各种柱状和锥状的底部直径不过1.0厘米的果冻,大量在超市里销售。虽然表面上也符合国家标准,但安全性提高了多少,值得怀疑。小尺寸果冻销路好、利润大,但在经济利益和安全责任之间,生产厂家一定要做出正确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特点,标准宁高勿低、要求宁严勿松,这样才能守住安全的底线。
悲剧引出新问题
应该肯定,果冻新的国家标准注意到了尺寸问题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但前面提到的小佳豪的案例也提醒我们,果冻的问题也许还不只是尺寸大小问题。国外有些果冻入口随即融化,即使卡在了喉咙里也不会有生命危险,而我们的果冻大量使用了海藻胶原料,这种东西又滑溜又不容易融化,这样的东西无论尺寸大小,一旦堵住小孩喉咙,就会很难取出,导致死亡的概率在90%以上,或许改变果冻的配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改变配方也是制定果冻安全标准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新标准没有涉及。
看来,改变果冻配方,让果冻入口即化,不再噎人,变“伤”机为商机,是摆在生产企业、有关食品科研机构、标准制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或许,这是避免果冻悲剧再发生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