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紫阳富硒茶品牌整合势在必行
2008-03-26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作为陕西安康的地方特色产品,紫阳富硒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紫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紫阳富硒茶因其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小规模、低水平的加工技术所带来的产量低、品牌多、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已影响了紫阳富硒茶产业的发展。

产业现状

   陕西紫阳县地处大巴山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高温多雨,无霜期为268天,年降雨量1130mm,系亚热带经济林作物最佳越冬区和茶叶生长的最适宜区域。

   紫阳茶在唐代就有因“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入口俱香,于龙井、六安、武夷、松萝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番风味”而成为宫廷供品。到了清代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清朝诗人叶世倬就有“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佳句留传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历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先后开发出紫阳翠芽、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等一批名优茶叶,紫阳茶以其造形独特、芽叶肥嫩、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澈明亮等特点而久负盛名。“八五”期间,紫阳茶因发现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而被列为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并于1989年在北京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紫阳茶从此更名为“紫阳富硒茶”畅销省内外,紫阳茶的价值亦随之提升。

   目前,紫阳县以紫阳富硒茶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导项目,适时提出了“富硒经济兴县”的战略构想,以茶叶为龙头,在“硒”上做文章,以期驱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紫阳县还以国家质检总局把紫阳县列为全国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迅速组织实施富硒茶标准化生产,起草了《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系》,并被发布为陕西省地方标准,从而结束了紫阳富硒茶叶生产无章可循,无标可依的局面。如今,紫阳县拥有0.67万公顷无公害茶园和130多家小型名优茶加工厂,以及10余家营销企业,年产1500茶叶余吨,其中名优茶850吨,实现产值6500万元。

    存在问题

   虽然紫阳富硒茶在品牌培育上有所突破,也曾连续获得国际国内20多项质量大奖,被誉为“绿色金子”、“二十一世纪健康饮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紫阳富硒茶在产业发展、规模效益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没有质的突破。紫阳富硒茶已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仍处于自产、自制、自销的“三自”状态。紫阳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虽多,但真正达到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多数是规模小、生产加工条件不健全的企业。

   2.在品牌培育、强化、影响上也逐渐落伍于后起之秀。在紫阳,富硒茶的品牌商标虽多,但仍无一个有影响的品牌。品牌的发展与汉中市西乡县或该市的平利县相比已为滞后。如汉中市西乡县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吸取紫阳种植加工茶叶的经验,不断发展,现不但茶园面积、加工规模超越紫阳,而且在品牌整合上先行一步。他们整合所有茶品于“午子仙毫”品牌之麾下,形成了强劲的品牌优势,成为陕西茶叶行业的龙头。而平利县较之紫阳县,无“硒”之招牌,更无千余年茶文化之积淀,然而,平利县在品牌整合上狠下功夫,将“八仙云雾”、“三里垭毛尖”等品牌整合为“女娲”牌,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统一包装,形成了“女娲山云雾”、“女娲山银峰”、“女娲山毛尖”和“女娲山绿茶”等四大系列,形成强大品牌优势,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产业发展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目前紫阳注册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30余家,达到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条件的有十几家,但因多年来形成的自产自销的传统习惯,致使他们各自为战,良莠并存。紫阳县和平茶厂厂长曾告诉笔者,外埠商贩在紫阳每年订购同样品质的茶叶仅5吨,而一个年产1500吨茶叶的紫阳县却供应不出。

    症结所在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守旧,固步自封。勤劳智慧的紫阳人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紫阳茶文化”,但却难以超越多年来形成的“富硒优势”意识,形成了“关南春独早,争煮紫阳茶”的“皇帝女儿不愁嫁”之观念。在历史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如仍固守自己传统而落后的务茶之道,落伍就会成为必然。

   第二,缺乏品牌意识及品牌保护。从客观的角度看,紫阳茶因“富硒”品牌得以壮大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然而这是一种自然经济状态下所形成的“品牌意识”的效应,往往会被个体利益、局部利益或小集体利益所弱化。在紫阳,不少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由于缺乏品牌的保护意识和对质量标准的统一认识、,生产及经营是“各敲各的鼓,各唱各的调”。紫阳虽然造就了像“翠芽”、“春独早”、“紫健”等多个名优茶品,但这些名优茶品都出自不同的茶叶企业,量小而分散,未能形成较有影响的品牌优势。

   第三,制作工艺落后,附加值不高。传统的炒青、烘青、晒青制作工艺已经被机械化、自动化工艺所取代。但由于紫阳县除茶叶研究所、和平茶厂、闽秦茶厂等少数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外,绝大多数小茶园和茶厂仍沿用较传统的手工或简单的机械制作工艺,致使同样品种的茶叶在造型、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千差万别,商品价值不高,加之包装混乱,附加值不高,失去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紫阳茶自产、自制、自销的“三自”现象形成已久,茶叶品种繁多,加之不法商贾鱼目混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茶叶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影响了紫阳茶产业的发展。

    发展之路

   笔者认为,紫阳富硒茶要改变现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走品牌整合之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鉴西乡和平利之经验,将区域内所有茶品都整合到紫阳富硒茶上,以此作为品牌,形成“紫阳翠芽”、“紫阳富硒翠芽”、“紫阳富硒银针”、“紫阳富硒毛尖”、“紫阳富硒翠峰”和“紫阳富硒绿茶”等5个系列,其中,前4个为各具特色的名优茶品,最后一个为大众化的一般饮品。

   2.培育壮大3~5个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分配资源,使区域内所有集体、个人茶厂、茶园都涵盖在龙头企业的资源供给范畴内。每个企业确定1~2个主打品牌,形成规模。对外营销上进行统筹搭配,互通有无。

   3.以《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系》为依据,实行标准化种植及生产加工,达到产品质量、包装统一化。首先要建立一支熟悉标准的技术队伍;其次要从标准化建园入手,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茶园,新建茶园要相对集中联片,形成丰产优势;第三要建立标准化生产线,并且严格按照茶叶采摘、加工、储存、运输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同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检验检测手段,控制好出厂的产品质量。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及产品质量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尤其对整合的名优茶叶予以全程跟踪监督,使之携手共进、形成合力。

   4.茶叶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协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资源配置、行业协调及整合过程的管理工作。从资金、技术、发展上给予全力支持,保证品牌整合工作落到实处,使品牌整合的效应发挥到最大程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发展地方经济。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