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我国山葡萄酒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2008-05-26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行业状况

   山葡萄酒作为我国特种葡萄酒,是以野生或经人工栽植的东北山葡萄、刺葡萄、秋葡萄及其杂交品种等为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的饮料酒,在世界葡萄酒中独树一帜。

   按照地理分布和生态特点,葡萄分为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北美种群三个种群。世界各国的葡萄酒基本都是用赤霞珠(解百纳)、蛇龙珠、霞多丽、雷司令等欧亚种群葡萄酿制的,惟独中国山葡萄酒是用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酿制的。东亚种群山葡萄共有30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山葡萄是葡萄中最耐寒的一种,具有粒小、皮厚、色素浓、酸度高、糖度低、果香独特、干浸出物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它的单宁、氨基酸、矿物质、白藜芦醇含量都高于欧亚种群葡萄。

   山葡萄酒的历史大概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工业化酿制山葡萄酒始于上世纪30年代。东北产区是工业化酿造历史比较早的地区之一。解放前夕,东北地区的葡萄酒生产处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十几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但由于该地区冬季严寒,欧亚种葡萄品种大多数浆果不能充分成熟,因此,长期以来,该地区的酿酒原料受到一定局限,产品基本是单一的甜型红葡萄酒。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从1973年开始,用山葡萄抗寒种质资源与不抗寒的世界酿酒名种进行了杂交试验,选育出了产量高、品质优的左山一、左山二、双丰、双优、双红和左优红等山葡萄品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山葡萄种质资源圃,保存优异的种质800余份。研究出了山葡萄的合理密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化学调控、保花保果、无公害生产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山葡萄酒产量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1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张裕、王朝、长城等欧亚种群葡萄酒厂的快速发展,山葡萄酒在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比例开始下降。但东北产区的山葡萄酒在1998年到2002年底,却红遍大江南北,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10多户,其中长白山、通化、池之王等知名品牌年销售亿元以上。到2002年底,通化市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7万t,总产量达到4.6万t。

   然而,盲目过度的发展,造成原料紧缺,一些不法经营者开始采用“三精一水”制作所谓的葡萄酒,以低价大肆冲击市场,结果造成全国葡萄酒市场混乱,至此,山葡萄酒行业进入发展低谷。随后吉林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产业集中发展区的通化市政府先后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葡萄酒专项整治,并通过各种措施,为葡萄酒厂家重新洗牌。2004年至2006年,吉林省葡萄酒生产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

   为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通化市东昌区和柳河县等先后成立了葡萄酒行业自律性组织,同时当地政府还制定了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植政策,提高了生产准入和市场准入门槛。

    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山葡萄酒行业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调整经济结构。山葡萄酒要想在众多的葡萄酒企业中树立自己的产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需要进行横向、纵向、外向三个方面的调整。横向调整就是要以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基础,选准自己的主导产品,逐步培养规模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知名度高、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主导产品;纵向调整就是葡萄酒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调整;外向调整就是要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两个市场的占有率,主要方向是研究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新的市场空间,明确国际取向。

   完善生产标准和技术法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葡萄酒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山葡萄酒生产标准及技术法规也需要逐步完善。此外,还要加大对有特色的山葡萄酒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的工作力度,以便树立特色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葡萄酒的总体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是,以产地命名为代表的优质葡萄酒的消费量仍呈上升趋势。所以,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在原料、工艺、资金和人才上树立自己的优势。因为,高品质、亲和力强的葡萄酒才是消费者的首选,也是企业立足市场、克敌制胜的法宝。

   培养消费群体,开辟农村市场。山葡萄酒行业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大的飞跃,然而,事实却不如人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农村市场鲜有战绩。所以,如果能开辟农村市场,对山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大的促进。

    (作者单位:国家果酒及果蔬饮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