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冬尽春来。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这是民间流传的“九九消寒图”。大意是说,画一枝梅花,八十一瓣,从冬至那天起,每天染红一瓣,染完八十一瓣就过了九九八十一日,不知不觉已是春深时节了。
整个“冬天”里,数着日子过的还有建材行业。虽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及家居装饰建设的刚性需求,但在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的行情下,建材不能独善其身。
欣慰的是,随着多年来的强力监管及市场选择,阶段性遇冷恰好是建材行业又一轮“洗牌”机遇。而国家宏观调控的大手笔也提振了建材行业信心:有理由相信,洗礼后的建材行业更具有抗风险能力,品质优秀的企业、性能可靠的产品终将迎来春天。
不“净”则退
“近十年以来,尤其是最近五六年,建材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我个人就有深刻感受。前些年我家装修,瓷砖一年不到就出现了蜘蛛状细碎的裂纹,专业术语叫做‘釉裂’,而现在的瓷砖抗釉裂性能有了很大改善。”谈及建材产品质量,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业务部部长汤跃庆颇多感触。
汤跃庆曾经多年带队执行建材质量抽检、打假活动,据他介绍,十年前由于工艺、技术、设备落后,我国建材质量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而最近这几年建材行业质量建设发展很快,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产品各项性能达标、质量稳步提升;其次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其三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有较大发展,企业建材质量内控加强。
“以装饰材料为例,自从2001年底出台了强制性国家标准之后,各部门配合进行了频次密集的抽检,成效显著。”
汤跃庆指的是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这一标准对室内装修材料中的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甲苯二异氰酸酯、铅、镉、汞、砷等有毒污染物的含量做出了严格规定。而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含量的建材包括:人造板及其制品、内墙涂料、溶剂型木器涂料、胶粘剂、地毯及地毯用胶粘剂、壁纸、木家具、聚氯乙烯卷材地板、混凝土外加剂、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等。
“涂料质量改善最为显著,标准未出台前,我中心的多次检测中,涂料甲醛超标情况严重,有的产品还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标准实施至今,涂料抽检几乎是全部合格。”汤跃庆告诉记者。
2008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对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胶合板、溶剂型木器涂料、细木工板、胶粘剂五类建材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检结果显示,五类建材产品总体质量状况较好,抽检合格率均在九成以上,其中涂料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9.7%。
“但是,某些装修材料也存在痼疾,比如胶粘剂、管材、五金水龙头,从我中心的历次抽检来看,产品质量始终徘徊不前,”汤跃庆说。
资料显示,2008年2月,北京市工商局委托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对北京市6个建材市场销售的室内装饰装修商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抽检结果显示,水龙头、管材管件是问题大户,两种产品共抽查出15件不合格样品。酸性盐雾试验指数不达标是水龙头的主要问题。而这些不合格的建材都被责令退市。
早在2006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建材产品质量市场登录管理办法》,对影响建筑物质量安全和人身健康安全的建筑用钢材、水泥人造板、家具、涂料、防水卷材、胶粘剂、石材、门窗、塑料管材管件等19类建材产品,实行产品质量登录管理制度,并按产品类别建立用户质量档案。对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没有进行产品质量登录的企业和产品不允许进入北京市场。
高“甄”无忧
值得玩味的是,在建材质量日趋改善的同时,2008年装修建材领域的质量投诉上升5.3%,价格投诉和合同投诉分别上升85%和74%。
“建材的质量投诉确实不断,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建材质量下降。必须注意到,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健康意识以及维权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汤跃庆表示。
在北京市玉泉营建材市场,消费者在购买建材时几乎都会提到“质量”和“环保”两个关键词。一对年轻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在选购装修材料前,已经上网搜索了相关甄别技巧,虽然仍旧很不专业,但至少“会问上几个看似专业的问题,让卖家不敢蒙咱”。
另一位老大妈告诉记者,她要为儿子、儿媳的新房置办装修装饰材料,“过去几次搬家,装修都是我负责,有点经验”,所以她决定照旧亲自奔走挑选建材。
专家指出,依据经验对形形色色建材进行仔细甄别是必要的。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及检测仪器,消费者在购买建材时,可以依赖相关检验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及检验证书,也可以选择信誉较高的专业建材市场或超市。
事实上,专业建材市场和家居卖场对入驻建材产品的甄选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另一道屏障。据百安居质量保证部负责人介绍,供应商要想进入百安居的销售体系,需要“连连闯关成功”。首先要过“预审关”,供应商要填写预审调查表,连同产品质检合格报告等11份资信证明文件在10个工作日内返回到“百安居”,由质检部对产品进行初步检验。
以地板为例,进入百安居的地板必须经过五道关:第一是对厂家的选择,不可能授权小工厂生产地板;第二是到工厂验厂,百安居的采购人员和质量人员在签订合同前,要走访工厂,检验工厂的报表和相关指标;第三是产品进入百安居前,必须得到权威机构的质量检测报告;第四是必须通过百安居质检人员收货抽检;第五是销售过程中委托中国建材质量检测中心作为第三方随时抽查。
即使是建材产品在百安居上架后,等待供应商的,仍然是验货、验厂等不定期抽查检验程序。为此,百安居还特意派出自己的验货队伍,从不定时检查供应商,到不定期抽查上架货品,所有产品质量都必须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如果消费者反映百安居的上架商品有问题,而且证据确凿,那百安居的第一措施就是撤架;如果对产品质量有争议,那么百安居会将有争议的产品先撤下来,然后让检测机构去检验。此外,百安居在全国各地都与当地政府权威的检测机构合作对店内商品进行第三方检测。百安居还实行“异地交叉抽检”,确保公正性。
“应当说,在大型建材市场购买建材产品,品质有保障。即使出现质量问题,很多大卖场也都有‘先行赔付’的条款,消费者的损失也可以得到及时弥补。”汤跃庆表示。
“剩”者为王
“保守估计,生产木地板的小企业一半以上将被淘汰。半年前,许多小企业开始变卖生产设备。”汤跃庆描述了建材行业景气受冲击的典型。
玻璃也是如此。根据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对全国59家重点监测浮法玻璃生产企业今年1月份的统计显示,产量、销量、库存量同比呈下降趋势,其中,累计生产浮法玻璃3226万重量箱,与2008年同期相比产量下降4.5%,这是全国浮法玻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产量同比下降。
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停产浮法玻璃企业30多家,部分停产企业(部分生产线停产)40多家,停产及半停产企业的总生产能力约1.2亿重量箱,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20%。
“建材企业出现亏损现象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企业为了消化库存,就算是明知亏损也得赔着卖。经济形势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很多企业都持观望态度,坚信现金至上,”汤跃庆说。
2008年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为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增速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势。利润总额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建材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了8.4%。而利润总额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由于成本费用增速加快。
“比起停产、倒闭,出口转内销已然是没办法的办法。”汤跃庆指出,让建材企业从出口转内销,并不仅仅是“放下身段”的问题,而是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出口企业主要依靠大型订单做样品加工,不需要做散单销售。而做国内市场,营销渠道,营销手段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内销企业主要针对消费者散单。转型企业瞄准的市场也许早已被熟做内销的企业瓜分,放弃熟悉的出口路线转作内销,实在是极不情愿的无奈之举。
“当然,也可以说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证,因此,只要这些建材企业愿意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凭借可靠的产品,一定可以站稳脚跟,”汤跃庆对记者说。
对于2009年的建材市场,部分企业在收缩和坚守之间左右为难,而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品牌企业坚守不缺钱、不盲进、不收缩战线的“三不”原则,坚持以稳健的策略应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份信心不仅来源于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计划和GDP“保8”的十大提振规划,也来源于对企业品质的自信。
“我们的产品可靠,服务到位,主要瞄准高端消费者,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我相信我们的销售业绩会复苏。‘洗牌’反而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情形,优胜劣汰这是自然规律嘛。”一位品牌企业的销售经理答复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