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尹明善是一位非常健谈的人,通常你很难左右他讲话的主题,但4月下旬,当他与《监督与选择》记者在中国大饭店促膝谈心的时候,他的谈话却一直没有离开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
与尹明善谈产品可靠性哲学
尹:前几年有个调查,汽车厂商里面,单车利润本田最高,丰田、大众都赶不上它。本田在中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款车,不像奇瑞、长城,一年开发出十多款新车。本田就那么几款车,但是人家老老实实,抓质量,抓服务,业绩很好。去年丰田第一次登上世界第一宝座,但它亏损了,本田是世界第八,甚至都比不上日产,但是他却赚钱,所以我一直说我们坚决要走“中国本田之路”。
我最佩服本田。我一直认为,力帆在战略发展上要坚决走本田之路,要做优、做精,争取单车利润最高。这条路,我们内部也曾经有讨论,现在大家说董事长的决定没有错,坚决这么走下去。
原来我们计划一年搞两三款车,资金虽然我们有,但后来还是停下来了,现在我们认为,一年一款甚至五年四款都可以。
四川有句土话“我养一笼鸡,总有一只要叫”,也就是说我开发八九个产品,总有一个要火起来。事实证明这理论已经不行。我们的摩托车就曾经有这个问题,品种太多,最多的时候有八百多种。老天爷!有的品种一年只卖一百辆不到,注定是亏损。现在我们力帆的摩托车已经压到两百种以内,但我觉得还是多。多和大不见得是好事情,所以我们坚决要调整战略思路,走本田之路,做优做精。
有一个研究分析很有意思,力帆做了14年的摩托车后开始做汽车,本田公司也是干14年摩托后做汽车;本田做汽车的时候,日本的人均GDP2000美元,力帆开始做汽车的时候中国人均GDP也是2000美元左右。我当然希望我们以后也能和本田一样。
汽车发展战略,力帆要学本田;企业制度,力帆学的是福特的“集中管理”。我们新的营销老总刚来的时候,我和他有很多交流碰撞,现在我们意见已经达成一致,就是一定要把质量搞好点,开发好一点的产品。
尹:消费者有一个特点,说好听点就是消费者容易被媒体引导,被朋友引导;说难听点就是消费者很容易被忽悠。买服装,不知道好坏,看品牌就买了。所以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往往被媒体、广告左右,被朋友左右,自己根本无法判断。但金融危机一来,情况不同了,大家要看性价比,不再轻易被引导。
前人的经验教训当前,力帆绝对不宣称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做老大。我们认为,中国轿车都是中小企业,力帆更是后来者,所以我们不着急,慢慢做。说慢慢做,是希望慢火快走,说不定最后跑得更快,现在在调整期步伐慢一点也好。
我也曾经很心急,经常到现场带着大家加班,但企业还是起不来。现在我明白了,一定要让质量过关才能上市。上市之后也要盯质量,这样的企业才能稳健发展。
今天上午一个朋友动员我说:“制造业是与时俱进,今天拿不出新产品就活不下去,房地产就一个老办法,就是卖房子,赚钱还多,做汽车多难。”真是难,但是说难也简单。只要努力抓质量、营销,总结生产部门有多少时间关心质量,销售部门有多少时间关心营销,把主要精力下在这个地方,企业才能办好。
尹:比如我搞岗位质量责任,每个岗位都列出细则,工人要背下来,岗位的人要背下来,谁背得好加薪。质量是第一,质量是生命。这条准则不仅针对工人,高级管理人员也一样。
对高级管理人员,力帆强制他们每天至少开两辆轿车。我们有检验制度,也有许多检验员,但是谁来检验检验员呢,我觉得那就是高管。高管至少起到威慑作用。生产员、检验员、总裁、副总裁,天天开车,每天开两辆车,还要填表天天作统计。
有些高管不买我的账,不开车,说自己是外聘人才,有声望,然后敷衍我,我扣他们奖金,强迫他们天天跟我汇报为什么没去开车。有一两天有高管没练车,说风尘太大,车跑不动,我很不开心。对副总裁,我也批评过他:“你天天讲质量第一,质量是生命,难道现在生命不要了?不能开车的话也可以打开门看看,把车打着火听听声音,不能动态试还不能静态验车?
尹:其实要说质量真的好很多,也不一定,就是一点点而已。如果说日本人质量是100分,我们就是95分,就差一点,可是我们价位只有他1/3。质量上他100分我95分,他卖1500美元,我卖500美元。我们有95%的质量,可价值只有1/3。因为质量差那么一点,价格就要低很多。之所以质量上有差别,是因为产品质量受到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美国是创新文化的国家,喜欢标新立异,休息的时候摆动家具,穿奇装异服,这是美国人的风格。所以美国高新技术绝对世界领先,就是因为美国人本身就崇尚创新。二十多年前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势头压过美国,甚至扬言要收购美国,最后败下来。就是因为美国有创新文化。
日本是什么文化?是精细文化。因为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所以其制造业,尤其传统制造业世界领先。搞汽车、家用电器,美国人做不过他。为什么创新文化在质量上搞不过精细文化?因为新的技术,包括手机,没有一个人使用超过8年的,甚至5年都不可能,很快就换了。高新技术产品在质量追求和可靠性支持上,的确差一筹,所以美国人的制造业做不过丰田,做不过本田。
中国人的质量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是“差不多”文化,总认为马马虎虎就行了,认为自己进步已经很大了,也就差不多了。胡适先生有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传》,我上学的时候学过,现在还能背下来。开头胡适就说,“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这是胡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讲过的,现在中国每个地方每个企业都还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所以我们只能卖人家1/3的价格。我每次都强调,别看只是一点,也不容易做到,因为要改掉“差不多”的恶习,需要整个民族都改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