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隐形的利润
2009-09-04 14:43:5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没有什么能快得过“信任的速度”,更没有什么能比“信赖”具有盈利性。这恰恰是“零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基因

    

    [文]杨钢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院长

    著名的“零缺陷”管理大师

    

    质量宗师克劳士比曾应邀去参观一家新落成的大型企业。整个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参观完后,董事长请克劳士比共进晚餐,并把高管们一一介绍给他。没想到克劳士比环顾四周后问道:“琼斯来了吗?”

    “谁是琼斯?”董事长瞪大眼睛问。“他是我们生产线上的一名质量工程师。”一位副总告诉他。克劳士比微笑着说:“是的,他只是一名工程师,但我发现你们整条生产线虽然有严密的电子监控系统,可发现异常后是否停下来加以改正,这个权力是在琼斯手上。我注意到,他在每张记录卡片上都签下一句话——‘Gowith risk(让步放行)’。所以,我认为是他在真正地经营着公司,而不是在座各位。”

    第二天,大家去现场验证,发现琼斯刚刚又签了一张放行卡。董事长问:谁让你这么签的?答:我的主管啊。又问主管:谁让你这么签的?答:我的主管啊……

    大师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领导者像一面镜子,可以清楚地映照出组织的诚信。他还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质量即符合确定之要求,怎么说就怎么做,也就是诚信。正是这些呼吁惊醒了美国,进而波及全球,在上世纪80年代后,把“质量文化变革工程”推向了高潮。

    反观中国企业,巨大的市场商机让企业仿佛驶入了不限速的高速公路,快速的量的扩张成了企业存在的目的,成本被扭曲了,质量更被车裂了。诚信也就变成了写在车身上的标语。这大大地削弱了全球对“中国品质”的信任度,其代价是惨痛的。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质量,就没有诚信,而没有什么能快得过“信任的速度”,更没有什么能比“信赖”具有盈利性。这恰恰是“零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基因。我们可以从“北京奥运”和“航天品质”中看到它的作用,也不难从华为和海尔身上发现它的影响,更能够从IBM、GE等500强企业那里感受到它的气质。

    一个组织的诚信,既需要骨骼(系统),也需要血液(财务),更需要灵魂(关系),克劳士比先生把它们合三为一,称为“完整性质量观”,也即“系统诚信”(SystemIntegrity),并且像阴阳相应那样,把“质量”进行量化和货币化,变得和“数量”一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诚信也因此变得厚重、有质感。

    克劳士比认为:系统诚信保障着企业“一次做对”,如果出现偏差,就必然产生“救火”、重做等花费,造成客户流失和盈利降低。统计表明,这种代价在制造业高达销售额的20%~25%,而服务业则高达运营成本的30%~40%。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故事。当那家公司发现陈旧的管理理念使得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仅仅达到16%的直通率,需要大量进行返工、补救时,克劳士比用“品质经营成熟度P-S-C-C模型”帮助他们改进:首先是P(政策),让管理者明白问题不是出在工人身上,而在他们自己身上,因为他们认为第一次做对是不可能的,发现错误后也可以“让步放行”,这实际上是在传达“允许犯错误”的信号;其次是S(系统),完整衡量其流程、标准和制度的状态与风险;接着是C(能力),评估组织和个人的能力模型匹配度。最后是C(文化),对他们的工作习惯与做事的风格进行测评,以便根植诚信的基因,为创建“可信赖的组织”打下基础。

    于是,管理层修订政策,执行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取消返工区,提升系统协同能力,信守客户承诺,在没有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情况下,1个月之内,直通率从16%提高到85%,半年后提高到95%!同时,“质量代价”从销售额的18%降到了13%,节省了1200万美元。

    的确,对企业来说,诚信不仅是基点,更是利润和竞争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