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方寸之间 乾坤巨变
提起家电,67岁的退休教师王庆年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认为手电筒就是家电。”确实,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用电器”四个字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
“70年代我家的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是托关系买的,当时轰动了整条巷子,邻居几乎天天都来看电视。”王庆年很自豪当时自己有“关系”买到电视机。一旁的老伴更是笑称自己当时也追星:“那时看《追捕》要两个多小时,因为来我家看的人多,我都是站着看完的。赵忠祥那时候还是个小伙子呢。”
“80年代我家的第二台电视机是彩色的,还为我谈恋爱贡献不小呢。”如今已进不惑之年的王昊是王庆年的小儿子,回忆起能看着电视谈恋爱,王昊至今仍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虽然那时的电视机只有14英寸,而且效果也不好,能看的频道还特别少,但是那时孩子她妈还是每天都来报到,然后我们一起看电视。《西游记》情结就是那时留下的。”
王高玉亭是王庆年的大孙女,出生于80年代中期的她所熟悉的电视机是25英寸的遥控电视。90年代初,电视机的主流尺寸已经达到25英寸,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背投电视也开始出现。
“我那时候能看二十多个频道了,还有凤凰卫视,韩剧、日剧成为我的最爱,现在还记得《东京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笑起来眼睛像弯月。”王高玉亭虽说现在很少看电视,但仍对那个电脑尚未普及时代保留着对电视的美好回忆。
如今,王高玉亭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和未婚夫准备购买的是42英寸的液晶电视。“价格很便宜,功能很强大”是她对市场上电视机的评价。“我们看中的那款,就集网络功能、K歌系统和内置网络视频播放器于一身。而且电视信号也由模拟转成数字高清,电视频道也有100多个。”王高玉亭说。
从9英寸黑白电视到42英寸液晶,王家的电视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王庆年一家祖孙三代的经历,正是中国家电行业60年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打开了一个国家封闭已久的大门,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康乐富足、安居乐业。
[综述]
家电行业的华丽转身
2009年8月18日,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迎来了当今中国最耀眼的企业家群。“CCTV60年60个品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品牌发展的成就与荣耀。其中家电品牌最为耀眼。
60年,漫漫历史中的沧海一粟;60年,足以见证一个行业的风雨洗礼。中国的家电行业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走来,成为全球不可替代的家电产品主要供应商,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光荣绽放。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家电业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勇于创新的有为青年,再到而立之年的成熟和自信,30年的发展,彼时的家电行业正在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改革开放是中国家电行业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前的家电不成体系,更谈不上行业、产业。1980年我国家电工业总产值只有8.6亿元人民币,1985年我国家电工业出口额只有0.8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仅前10个月的家电工业总产值就达到531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外的家电市场上,海尔、TCL、科龙、海信等自主品牌构筑起了“中国创造”的品牌长城。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认为,纵观我国家电行业走过的历程,从最早期的技术一穷二白、贴牌生产,奠定我国家电生产的基础,到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再到培育享誉全球的民族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是让“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金钥匙。
在中国家电行业曲折前进的同时,伴随行业的技术进步,中国家电的标准化体系也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家电标准制定起步很晚。197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关于家电的标准就已经出到第二版了,而1984年中国才开始进行家电国标的制定。”全国家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主任李一介绍说。
李一把中国家电标准特别是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总结为三个阶段:1995年以前,家电国家标准数量较少;1995年到2004年,标准制定量增加,并开始等同或者等效采用国际标准;2004年后,中国家电标准的制定开始全面开花。
现在,我国的家用电器标准包括安全、性能、能源效率、噪声、生态设计、可靠性、布线及安装、测试方法、智能网络、回收利用、主要零部件、售后服务、电磁兼容及辐射、环保及资源利用等十多个系列,而不仅仅是起步时的安全和性能标准。
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中国家电行业在近30年走完了其他国家50年的路,从“制造”到“创造”的华丽转身,更让她成为世界家电王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行业代表]
中国品牌从质量中走来
60年间,有的品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的品牌从硝烟弥漫的商战中走来,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已经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的海尔,正是让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从一个冰箱、一台空调、一套整体厨房看到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勃勃生机,看到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1985年,一名员工的月收入是四五十元,一台冰箱的售价是上千元,仓库中400台冰箱中的76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冰箱?时任海尔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张瑞敏流泪了,职工们也流泪了。但这一锤,砸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有缺陷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从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到1991年第一次向“师傅”德国出口冰箱,海尔人用了6年。当时,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并不相信中国产品,8000台海尔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没办法,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海尔冰箱获得的“+”最多,甚至比“师傅”利勃海尔还多几个“+”。从此,近乎苛刻的德国人被海尔征服,纷纷订货。
海尔把硬件好,但因管理落后导致亏损的企业称为“休克鱼”。1995年,青岛红星电器厂成为海尔的第一条目标“休克鱼”。通过海尔文化的注入,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规范,兼并当年,就激活了红星电器这尾“休克鱼”,实现盈利。在此后的三年间,海尔陆续兼并15家企业,盘活15亿元资产。1998年,被激活的“休克鱼”案例“游”进哈佛大学商学院,作为教学案例与MBA学员见面。
海尔的六西格玛推进工作从2005年在洗衣机产品上试点,到2007年,已经在海尔集团全部产品上开展。作为该工作的负责人,张德华透露:“仅2006年,海尔就已经培养出500名绿带。而且各高级制造经理,要经过六西格玛培训才能上岗。”
2005年值得海尔铭记的,还有重点推进的产品可靠性管理。海尔现在已有9大类产品建立了企业可靠性标准,建立了2000多个台位的产品可靠性测试能力。
质量过硬带给海尔的是巨大的品牌效益。2008年,海尔的品牌价值达803亿人民币。
[声音]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
——退休教师王庆年
——网友“红旗下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