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走出去,还是先听别人说
2011-04-05 14:18:32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汽车企业总是想得更多,但实际努力的少。”——《纽约时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称,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1826.47万辆,再次蝉联世界第一。但是出口量却仅为54.49万辆,占总产量的比例不足3%。更严重的是,在西方发达汽车市场上,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还是一个零。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目前在海外发达市场的现状及口碑,我们拿起了放大镜,镜头下是3家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比亚迪,长城和吉利,它们有望成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进入西方市场的先头军

挺进新大陆

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美国行

    很多中国商品,包括纺织品、玩具已经涌入美国多年。但是,中国汽车厂商却迟迟拿不下美国汽车市场,尽管他们已经多次承诺要进军美国

    信心不是万精油

    至少在过去的5年里,包括华晨、吉利、长城和比亚迪在内的众多中国汽车厂商都在底特律和洛杉矶举办的车展上展示过自主研发的车型,他们还会经常发布新闻公告,表示要在不久的将来把汽车卖到美国。但是,在经销商的展厅里,消费者从来没有发现过一辆来自中国的实体车,事实上中国汽车厂商甚至没有在美国设经销商展厅。

    不过,比亚迪F3DM可能会成为一个例外。比亚迪表示,其生产的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将于2012年春季登陆美国。但是,汽车分析师认为,即使比亚迪F3DM真正登陆了美国,它在已经接近饱和的美国市场也难有作为。无论如何,比亚迪F3DM的真正登陆对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可谓是一次飞跃。

    2006年,华晨公司曾声称将于2009年前在美国销售汽车,但直到今天,没有一辆华晨汽车在大洋彼岸销售过。吉利汽车同克莱斯勒的合作也无果而终。据说克莱斯勒只愿为吉利提供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桥头堡。同在2006年,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MG Rover)下辖MG品牌的南京汽车集团表示希望自己成为首家在美设立汽车生产线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该公司还计划在美国生产MG新款跑车,但在俄克拉荷玛州设立工厂的计划从未付诸实施。于去年收购了沃尔沃汽车的吉利公司也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的底特律汽车展上展出了小型轿车,但这些车都未能达到美国的安全和尾气排放标准。

    汽车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汽车进军美国市场的开局之所以屡次失败,是因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市场,中国汽车企业总是想得更多,但实际努力的少。受中国贷款成本低,以及国内汽车市场井喷的刺激,中国汽车厂商在本土的销售额增长迅猛,这也给了他们信心去把汽车卖给美国人,尽管信心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销售工具。

    “与电脑和手机这些随便进个大型商店就能销售的商品不同,要卖汽车需要在这里有些经销商,而发展经销商是一件非常耗费时间和资源的事情。中国汽车厂商则认为事情会容易得多。”汽车专业网站Edmunds.com的分析师比尔·维斯尼克说。

    未来还有机会

    在过去几年,将汽车引入美国的时机确实很差。美国先是楼市萎缩,随后就是整体经济和消费能力萎靡不振。从2005年到2009年,美国市场的汽车销售额跌幅大约为40%,连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都接受了政府的紧急救助,数以百计的汽车经销商关门停业,汽车贷款也开始萎缩,甚至连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也受到油价下降的影响。

    虽然美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中国汽车厂商仍面临巨大挑战。首先,他们必须决定先进军美国的哪部分汽车市场。对于新来的汽车公司而言,美国的紧凑型轿车市场或许会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这一市场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残酷,利润也很小。

    现在看来,中国汽车厂商可以尝试通过销售更加先进的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来进入美国市场。实际上,圣塔莫妮卡的柯达汽车公司(Coda Automotive)就在计划引入由哈飞制造的纯电动轿车——哈飞赛豹。不过J. D. Power & Associates.公司的调查显示,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销售仅占全球市场的2.2%。

    “由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电池性能心存忧虑,他们更愿意选择现有大公司的产品,比如通用汽车和尼桑公司。” J. D. Power& Associates.公司专门跟踪报道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麦克·奥莫托索说。而且,针对中国汽车公司目前整体存在的问题,奥莫托索更是直言不讳:“他们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了。”

    不过,奥莫托索也认为,中国汽车厂商可以先收购竞争对手,然后利用其在美国的销售商将产品打入美国市场。奥莫托索还进一步表示,最有可能实现此战略的就是中国的吉利汽车,该公司在2010年的夏天收购了沃尔沃公司。当然,即使如此,吉利也不得不花费数百万美元在美国搞市场营销,另外,吉利汽车还得寄希望于美国消费者能有足够的冒险精神,愿意去尝试一个新的汽车品牌。

向东看 比亚迪的美国触角

    中国汽车厂商正在对美国车市发射出潜在的冲击波,其中,比亚迪是先期到达的第一朵浪花,而HybridCars.com的主编布莱德利·柏曼(Bradley Berman)是它的第一位专业试驾者

    不起眼的“重磅炸弹”

    美国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早已熟知。但是,如果在美销售的汽车有一天也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那一定会非常轰动,这远比发现生活中很多最新的电子产品让这个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来制造更能震住美国人,因为美国一直把汽车看作是其经济和形象的标志。

    不过,当我驾驶着比亚迪F3DM驶离Cars 911时,周围人的反应倒没有太过激烈。Cars 911是一家二手车经营点,坐落在洛杉矶的郊区,比亚迪在此设立了临时的北美经营点。如果你读着比亚迪汽车的名字——BYD(英文全称为:Build Your Dream),那么还有点“构筑梦想”的美好意境。但我试驾的这款比亚迪紧凑车看起来十分普通,完全不能吸引其他驾车者的注意。

    但是比亚迪自己却可以通过创造历史来为自己正名:如果比亚迪顺利扫除了美国的相关政策限制,其F3DM插入式混合动力轿车就可以成为美国市场上的第一款来自中国的车型。比亚迪汽车公司表示,今年晚些时候将提交必要的材料,以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相关安全和排放标准许可证,F3DM车型最快会在2012年春天推向美国。比亚迪汽车公司的管理层还表示,中国国内已经售出了将近1万辆比亚迪F3DM。

     对美国人,你要讲实用主义

    比亚迪设计的这款车主要依靠电力运行,只需要给电池充电一晚,就可以按下纯电动(EV)按钮,依靠锂铁电池顺畅行驶。这种电池的储能效果可能不如日产Leaf和雪佛兰Volt使用的锂锰电池高,但比亚迪汽车表示,该电池平衡了安全性和耐用性。与此同时,为了简化结构和节约成本,比亚迪F3DM并没有采用电池温度监控系统,而这个系统被雪佛兰Volt研究人员标榜为保证电池寿命的必备系统。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F3DM在美国还没有试驾车,也没有试驾员对其进行过驾驶。我试驾的这辆车是一款在中国销售的量产车,它目前仅作为研究项目在加州接受测试。坐在方向盘前,感觉F3DM车型比较朴素,缺乏一些装饰和闪光点,驾驶感也不太强。而且,比亚迪F3DM车型的一些细小缺陷很容易被你发现,比如前排座椅间的储物格做工不细,地毯质量欠佳,操控偏肉。但是,总体来看,比亚迪F3DM的整体质量和用料十分契合注重实用性的美国人。它的外部车身十分圆润,音响和空调旋钮虽然有点大,但是易于操作;座椅很舒适;关闭车门时,发出“梆梆”的低沉声音。

    F3DM采用的1.0升3缸发动机不但小巧而且能恰到好处地为电池组提供充电保障。比亚迪还有一个更美好的设想:在车身顶部安置太阳能充电板,不仅外观好看,还能为汽车内部的一些电子器件。不过不用担心,这块太阳能充电板并不会花费消费者太多的额外费用,因为比亚迪汽车公司是世界上较大的几个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其生产的锂铁电池领跑全球。

       贴着沃尔玛标签的Volt

    如果你只注意F3DM不显眼的金属薄板和乏味的驾乘体验,你就会忽视比亚迪汽车公司那个大胆的策略。你可以将比亚迪F3DM看作是贴着沃尔玛价格标签的雪佛兰Volt,但请注意,这款车拥有更大续航能力的电池,该电池支持纯电动方式行驶31英里,与此同时,随车配备的汽油发动机还可以让其再多行驶300英里。与比亚迪F3DM相比,通用汽车虽然给雪佛兰Volt装配了一个强劲的电动机和一个看似很像ipod的操控台,给人以豪华大气之感,但其价位也因此飙升到了4.1万美元(政府税收补贴前的价格)。而装有一个辅助音频输入插孔和一个倒车雷达的比亚迪F3DM却有望卖到2.9万美元,加上税收激励政策,该车售价可能会低到2万美元。

    我给试驾的比亚迪F3DM容量为16千瓦时的电池充上95%的电,随后并没有通过温顺地驾驶来检测该车是否能够行驶到比亚迪汽车宣称的续航里程,相反,我频繁地突然加速、减速,还一直把空调调至最大。不管我一路多么用力地踩油门,也不管我多么快速地行驶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只要电池电量超过20%,F3DM就一直处在纯电动模式下。F3DM的起步很快,虽比不上日产Leaf,但要强过Smart电动汽车和福特Think电动汽车。行驶31英里后,电池达到了20%的临界点,F3DM由电动模式自动转换为混合动力模式。有人认为F3DM是混合动力车型,其实称F3DM为双模电动汽车比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更准确,因为DM本身就是双模的意思。驾驶员也可以手动调节,使其在两种模式之间切换。

     买得起,还要用得好

    此次推出F3DM车型,比亚迪汽车公司就是想向十几亿的中国潜在用户提供一个利于环保的选择,也为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提供能够买得起的电动汽车。

    现在,很多传统的油电混合动力的研发工程,都将视角放在如何实现汽油机和电动机的无缝转换。但比亚迪F3DM并不这样做。这款车的个性在于从纯电力驱动的快速、敏捷、安静转换到发动机驱动时的聒噪。在那个转变过程中,方向盘震动着,仪表板发出“呜呜”的声音,你甚至能感到门齿的震动。一旦汽车的电池容量降至20%~25%,F3DM会立即启动发动机将电池充至30%。

    不过别担心,尽管发动机噪音大,但它可以让整个系统平稳运行。当然,比亚迪汽车公司也在致力于各种工程研发,不断改进发动机,有效降低其噪音。公司还用了近一年时间广泛听取美国各界的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力争在不提高成本的基础上成功解决所有问题。

    另外,目前比较困难的问题还有如何转变美国人一直以来对中国汽车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持有的怀疑态度。一些产业分析师表示,质量问题也在影响比亚迪在中国国内的市场销售额,即便F3DM的原型车F3在2010年拥有26.4万的销售量。

    目前,比亚迪要在美国建立全美经销网络还需要时间,不过比亚迪汽车公司拟定在洛杉矶的市中心设立美国总部,并计划于2012年的早期在美开设5家经销店,销售比亚迪的e6电动车,还有比亚迪太阳能板、太阳能停车系统、家用能源储存系统、充电系统和LED系统。

    巴菲特的远见

    一天的试驾结束之后,我已经行驶了112英里,只用了2.3加仑油,这就是说每一加仑油可以跑48.7英里,这是我的2006款普锐斯也无法做到的,因为我还经常使劲踩油门。F3DM的表现尽管还不算完美,但是我认为,经济实惠的中国电动车未来不仅有可能与美国汽车并驾齐驱,而且已经为时不远。

    最后让我们看看投资人沃伦·巴菲特的远见吧。2010年,沃伦·巴菲特曾亲临F3DM双模电动车的全国上市仪式。巴菲特旗下的公司在2008年还向比亚迪汽车公司投资2.3亿美元,而最新款的比亚迪车型也将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五月份举行的会议上亮相。

向西看 长城汽车的欧洲触角

    “中国汽车如何才能进军欧洲市场?欧洲地区的人们又如何看待中国品牌?”我将这几个问题交给了经常为《纽约时报》、美国公共电视台供稿的著名独立记者马修·布鲁恩瓦瑟(MATTHEW BRUNWASSER)。巧合的是,正在喀布尔采访的MATTHEW很快就告诉我,他本人常年报道东欧事务,对那里情况的了解度让他堪称专家。而就在前段时间,他还对中国的一家汽车企业如何在保加利亚立足的过程进行过调查和报道

    拥抱拳击手

    再过一段时间,位于保加利亚的一家汽车装配厂将在欧盟地区制造出第一批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车型,这批产品的品牌是长城。

    长城汽车能最终在巴尔干半岛山脚下安营扎寨,与这里的一个拳击手有很大关系,他的名字叫做格里沙·甘切夫(Grisha Ganchev)。不过,打拳击是格里沙·甘切夫之前的职业,现在他名片上的头衔是保加利亚Litex Motors公司董事长。格里沙·甘切夫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保加利亚经济转型中取得成功,现在他希望藉由长城汽车为当地的人们提供工作机会,而长城汽车也迫切地希望在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欧盟,找到一个成本较低的立足点。

    “格里沙·甘切夫希望能在保加利亚生产中国汽车,从而服务于低端的巴尔干及东欧市场。” Litex Motors公司的高级官员Ilia Terziev直言不讳他们的目的。长城汽车公司的欧洲市场负责人也表示,长城汽车公司的设备精良,价格也很具竞争力,目标就是要进入美国及欧盟市场。

    当然,两个公司能够顺利签约,也与中国和保加利亚的贸易政策有一定关系。近年来,中国在东欧地区扩大了投资,包括收购制造业工厂,扩大出口,为政府提供低息贷款,竞投公共采购合同,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项目上的投入。而在保加利亚经济能源旅游部的高级官员朱利安·尼科洛夫看来,积极吸引中国投资是他们优先考虑的方向之一,况且保加利亚还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目标投资国,因为其既是欧盟成员国,又可以提供较低税率以及该区域内相对较低的劳动力资源。

    就这样,握手吧。在9700万欧元的初步启动资金中,长城汽车公司约占10%,其余的资金由格里沙·甘切夫经营的Litex Motors公司提供。目前预计,这家装配厂建成后大约可以创造1220个工作岗位,年产轿车、小货车及越野车5万辆,当然具体车型和技术参数目前仍未公布。

       试水“虎穴”

    面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汹涌而来,那些已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的欧美汽车制造商多少会有些担心,但是此间汽车分析家却表示,这些欧美企业一段时间内还无需担心其本土市场会遭遇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严峻竞争。中国汽车制造商目前想对西方市场上的现有汽车品牌构成挑战还很不现实,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中国汽车制造商曾试图把中国产汽车向欧盟出口,但几乎没有大的成功。“你看到的是中国汽车公司总在谈论欧洲,但至今尚未有所进展。”汽车媒体人David Sedgwick表示。David Sedgwick还称,位于保加利亚的这个装配厂目前还基本属于“螺丝刀” 工厂。“他们带来了成套工具,然后组装汽车,但是厂里没有太多自动化设备。如果这是一家全方位的装配厂,你就确实应该重视了,而这种工厂往往需要花费5亿到10亿美元。如果你看到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投入那样规模的资金,你才知道他们是认真的。”

    还有分析认为,虽然一些来自中国的比较大规模的投资已经在欧洲完成,但它们确有为欧洲品牌贴牌之嫌。2010年3月,吉利汽车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公司;已破产的英国汽车厂商名爵也于2005年被中国南汽集团收购,紧接着南汽集团在2007年又被另外一家中国汽车公司——上海汽车集团合并。如今,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又计划在今年重启名爵的生产线。

    宁愿买二手奔驰

    在东欧当地的一些汽车经销商看来,中国汽车企业想要进入欧洲市场还必须克服很多困难。一个当地的汽车经销商就表示,保加利亚人知道中国产品质量正在提高,但也注意到中国目前还缺乏零件、服务和分销网络,而构筑这类网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资金。

    此外,在购买一辆汽车时,情感所起的作用往往还会超过其本身的实用性。巴尔干地区的人对品牌有坚定的等级区分。在他们看来,德国车是顶级品牌,之后是日本车,接着是法国、意大利和韩国的汽车品牌。中国汽车品牌要跨越等级,还需付出很多努力。“保加利亚人会用汽车来展示身份,他们宁愿购买一辆跑了10年之久的二手奔驰,也不会买一辆全新的中国车。”当地的一名汽车经销商如是说。

向南看 吉利汽车的澳洲触角

     在过去的几年中,吉利以眼花缭乱的收购行动吸引着业界的关注,尤其是在近一年中,它的资本和产业的扩张之路似乎“无限宽广”。而跨入2011年后,其对西方市场——澳大利亚的一个重磅出击则再次展现出吉利扩展海外市场的雄心。目前的金刚轿车GeeLy MK已经在西海岸的城区拥有了一个新的展厅

    “我们对吉利金刚轿车GeeLy MK在澳大利亚的成功充满信心。”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一名汽车代理商John Hughes。

    媒体圈熟知John Hughes,是因为他所领导的汽车经销商团队在过去几年取得的巨大成功,而John Hughes本人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澳大利亚做过韩国现代车型的经销商,那时候他就创造了现代车型在澳大利亚的巨额销售记录。

    这一次,John Hughes接手的车型来自中国本土的民企——吉利汽车。

    100辆的跨越

    也许人们对于吉利一贯的大动作已经习惯,而且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推出价位较低的车型来征服整个世界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以当吉利汽车公司的首批100辆金刚轿车GeeLy MK在2011年初登陆澳大利亚后,人们似乎并没有感到太吃惊,澳洲的一些媒体只是在惊呼:“澳大利亚最便宜的车出现了!”

    的确,吉利在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在俄罗斯、乌克兰及马来西亚,吉利汽车目前已经拥有多个汽车装配厂;在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州Albury市,吉利汽车也拥有了自动变速器公司DSI;2010年8月2日,吉利更是高调收购了沃尔沃。

    但人们可能还不知道,当来自吉利汽车公司的首批100辆金刚轿车GeeLy MK交到John Hughes的手中并开始在澳洲销售后,吉利完成了征服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的第一步,吉利同时也是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登陆澳大利亚的一个先行者。

    “在收购沃尔沃后,现在的吉利汽车变得更加充满自信,它们正朝着一个中国汽车企业从未完成过的雄伟目标迈进。2011年,吉利希望其能够在汽车销量上获得更大成功,并最终实现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的目标。也许你会质疑它们的雄心,但如果你深入这家公司,与他们的员工交谈,你会发现他们个个对此坚信不疑。”知名汽车网站autoevolution如此评价目前的吉利及其员工。

    在各大汽车界巨头云集的澳大利亚汽车市场,这款来自中国本土的吉利金刚轿车GeeLy MK最终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吗?这恐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金刚轿车GeeLy MK的此次登陆却释放了一个信号,已经拥有沃尔沃品牌的吉利过去一直在强调扩大其销售市场,现在看来它正在急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给力后续动作

    吉利这次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车型——金刚轿车GeeLy MK的售价仅为1.19万美元,该车装配1.5升汽油发动机和5挡手动变速箱,其他的组件则包括了空调装置、双前部安全气囊、合金轮毂以及电动天窗等等。另外,该车型还提供5年的质保服务。

    不过,John Hughes表示,金刚轿车GeeLy MK目前只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销售,而且他们已经在西海岸的城区附近为吉利汽车建造了一个新的展厅。“之所以只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销售,主要是因为金刚轿车GeeLy MK目前是吉利汽车在澳大利亚销售的惟一车型,我们经销商不能投入大量资金只去展示一款车型,吉利的其他车型陆续到来后,我们将会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销售。” John Hughes还表示,“金刚轿车GeeLy MK目前并没有配备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这不符合东海岸维多利亚州的相关标准,但是下一个引进的吉利车型——熊猫LC将会于今年年中在澳大利亚销售,它将会配备自动挡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John Hughes还透露,在今年的第三季度,吉利更大排量的1.8L EC7车型也会来到澳大利亚。“我们对吉利金刚的成功充满信心。” John Hughes再次表现了他独有的自信。

    《产品可靠性报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