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整个国家一样,汽车业被装上快跑的轮子,每年一百万台的增速造就了世界上第二个汽车霸主,中国国境线内的土地成为地球上汽车数量增长最快、商标使用最多、种类最繁杂的空间。人们在拿这片热土作试验,试验人类对于速度和面子的欲望到底有多强
铭记
2006年4月,按排量不同,在中国购买轿车时所缴的消费税率不再相同
2006年7月,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自掏腰包进行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全面启动
2006年7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实施,原有的商业“三者险”条款和费率全部废止
2009年,中国汽车销售首破千万,成为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市场
2010年初,丰田全球大面积召回汽车,2010年也被称为“召回年”
2010年3月,吉利正式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首个跨国车企
2010年6月,第一批节能汽车目录公布,消费者从6月18日后购买节能汽车可领取3000元节能补贴
2010年7月,《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
我行我速 速腾
历代记
2006年4月,一汽-大众速腾正式在国内上市,其英文名称为“SAGITAR”,定位为“德系高性能轿车”
2009年9月,一汽-大众首款搭载1.4TSI发动机的车型——速腾1.4TSI正式上市,共有4款车型
2010年11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宣布速腾2011款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投放
那一辆
2006年4月9日,以捷达A5为原型开发的速腾正式在国内上市。随后不久,我们看到它的市场表现就如它的名字一样,极速启航、激越腾飞。
作为一汽-大众生产的中级轿车,这款来自于PQ35平台的产品以品质著称,精湛的制作工艺、高科技的配置以及出色的性能为速腾的品质做了完美的诠释,而全新的6挡手自一体变速箱、重新调校的后悬、优秀的灯光系统也着实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引发众多消费者的追捧。
速腾的长、宽、高分别是4544mm×1760 mm×1464 mm,轴距2578 mm,内部空间虽不能用宽敞来形容,但前后排无论是头部空间还是腿部空间都完全够用,一般身材的乘客绝不会有局促感。而后备箱的空间达600升,取放物品较为方便,这一点在同级别车型中表现出色。速腾的车身线条圆润饱满,弧线从前保险杠起一直流畅地延伸至尾部,显示出大车才有的风范。
由于是以捷达A5为原型开发的新产品,速腾的内饰精致而优雅,时尚又不过分张扬。中控台的设计更加整体化,内饰也显得更上档次。因为来源于先进的PQ35平台,速腾也拥有出色的制作工艺。速腾的配置可谓丰富,尤其是在安全和操控配置方面尤为突出。1.8T顶配车型标配有6个安全气囊、ABS+EBD+TRC+BAS+ESP、定速巡航、自动头灯、大灯高度可调、感应雨刷等配置。动力方面,先期推出的速腾有1.6升、2.0升和1.8T三种排量。其1.8T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10千瓦,最大扭矩为220牛米。转速达到2500转的时候,涡轮介入瞬间加速感会陡然增强,继续深踩油门,变速箱能连降三挡进行最大发力加速,动力方面可满足多数用户的需要。
2009年9月,一汽-大众首款搭载1.4TSI发动机的车型——速腾1.4TSI正式上市,除了1.4TSI首次运用在国产车型上,新款速腾同样是当时首款装配7挡DSG变速箱的车型。相比迈腾上的6挡DSG变速箱,7挡DSG使用干式离合器,动力传递更加直接。
那一段
提及一汽-大众速腾,其引领众多车主开启的质感生活,在同级车中拥有的最长激光焊缝和独有的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都令我们印象深刻。不过,如果能深入速腾生产线一探究竟,你会对速腾的品质有新的体会。
生产速腾所使用的热成型钢板和激光焊接技术可谓是速腾标榜实力的两道重要工艺。在速腾车身上,前、后保险杠骨架,A柱、B柱等重点部位都采用了热成型钢板技术。这种热成型钢板拥有堪比陶瓷的硬度且具有很好的韧性,兼具了强度和韧度。因此,由热成型钢板制成的车身极大地提高了车身的抗碰撞能力和整体安全性,在碰撞中对车内人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作为一汽-大众轿车二厂最突出的技术,激光焊接工艺在A级车的车身大规模应用就是从速腾开始的,这种技术在国内汽车界十分领先。如此焊接可以使速腾顶盖与侧围非常牢固且永久连为一体,保证车身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分离等现象,极大地提高了车身的安全性,同时其具备的高工作效率也能够很好地满足产能的要求。
从一块块钢板、一个个零部件到一辆完整的新车开下生产线,不仅仅是几道先进工艺就可以完成的,其中一定有无数个精益求精的环节,而正是流动的智慧贯穿始终,才保证了速腾的“质感人生”得以深入人心。
那一次
呼和浩特 郭先生
我是2008年中旬购买的这款1.8T速腾车型,当时购买的时候欣喜若狂,虽然对车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坐进速腾驾驶舱内的第一感觉非常棒,感觉仪表盘清晰简洁,各种信息一目了然,中间的LED显示屏的信息显示丰富直观,内饰工艺精湛,朋友都说我这钱花得值。
在后来的驾驶过程中,我逐渐对它的澎湃动力和轻松惬意的操控性难以忘怀。刚买回来时,我还不敢怎么乱加速,后来行驶到3000公里后,我开始放开手脚,在高速上体验深踩油门后的超车感觉,让我吃惊的是,它的加速凌厉,而且换挡没有顿挫感。另外,速腾的刹车效果非常好,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可以轻松掌握刹车距离。内饰上,感觉它的用料很足,工艺精湛,前排空间比较宽敞,但是后排空间有些局促,有时候出去玩,总会听到朋友的抱怨声。不过在安全上,速腾则绝对没得说。大概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我一进入驾驶状态,就感觉到速腾的安全防护令人放心。除了钢圈备胎,安全配置很到位,关门的声音也很有个性,再加上超长的激光焊和ESP,我绝对对速腾的安全性有信心。在主动安全配置上,速腾还装配了自动开闭前大灯、倒车雷达、第四代电子防盗、前后盘式刹车以及特殊设计的行人保护等装置。
现在街上跑的速腾越来越多,每次看到都感到十分亲切。其实有时候喜欢一辆车没有理由,特别是买车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说不清的,选择一辆车,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丰田长男 凯美瑞
历代记
2005年11月,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在广州车展上宣布将生产全新一代CAMRY,并正式命名为“凯美瑞”
2006年6月,凯美瑞在中国上市
2008年5月,凯美瑞销量突破30万台
2009年3月,凯美瑞完成首次改款
2009年5月,广汽丰田在高端凯美瑞车型上导入G-BOOK智能副驾系统,并在2010年3月导入全部主销车型
2010年4月,凯美瑞混合动力在广汽丰田下线
那一辆
作为丰田旗下最成功的全球战略车型之一,凯美瑞自2006年由广汽丰田引入中国后,便迅速成长为中国中高级车市场的领军者。有业内人士就曾这样评价凯美瑞:“在新车不断涌现的中国市场,凯美瑞全面实现了销量、价值、科技的三大跨越,书写了中国车市的又一传奇。”
尊贵的外形、舒适的内部空间、完美的驾乘体验、同级别车中最高的安全和环保标准,以及无所不在的高科技配置将凯美瑞打造成一款完美的汽车产品。凯美瑞不仅使用了丰田全球最先进的底盘技术,还在车身方面使用高强度轻量化车身设计,使声噪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并获得了更优异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另外,前麦弗逊式悬挂和后双连杆式悬挂更让驾乘过程平稳且操控感强。
作为整车安全性的最基础保障,凯美瑞采用丰田最先进的GOA车身,拥有高效的碰撞吸能能力,即使在最危险的侧面撞击发生时,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也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将其分散至车身各部位骨架以化解冲击力,减少座舱的变形。车身上的侧梁、车顶、中央横梁、前排座椅结构都被加强,以减少碰撞时驾乘舱的变形。另外,凯美瑞车型中配备的VSC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和TRC牵引力控制系统等安全装置,也使其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凯美瑞搭载的G-BOOK智能副驾系统实现了高科技和人性化服务的结合,把“事故后安全”也纳入了考虑范围。如果车主在不太熟悉的路段遇上事故或者故障,或是在驾车途中突然感觉身体不适,G-BOOK智能副驾系统就会作为一个保障安全的强有力后盾,满足车主各种需求,为车主筑造一个安心、安全的汽车生活。
在质量方面,凯美瑞继承了丰田优秀的可靠性基因,与同级别车型相比,凯美瑞在可靠性设计方面更具平衡感,是一款经典的、具备较高可靠性水平的中高级轿车,而且广汽丰田拥有的丰田最新工厂和造车工艺,仍然可视作业内的标杆。
那一段
广汽丰田的品质居丰田全球先进水平,在丰田全球的40多个工厂中,广汽丰田的工厂也一直是样板工厂。作为丰田“21世纪全球模范工厂”的广汽丰田,其精细化管理、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及服务的细致周到,在业内赫赫有名。
广汽丰田全盘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TPS,并根据中国工作人员的特性加以不断改善,使它发挥更大的功用。广汽丰田还采用先进的SPS物流技术(Set Parts Supply)、电子综合看板和防误系统等,让流程精益化、集约化。所谓SPS,就是将装配一辆车所需的各种部件集中摆放在一个“台车”上,一个台车对应一辆车,台车随着产品车行走,各个岗位上的装配工人各取所需。SPS物流技术的应用杜绝了传统物流技术上拿错部件频频发生的现象,提高了工人作业时的专注度,也提高了总装的速度、质量和生产能力。
在广汽丰田,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带人字旁的自动化”,它来自丰田一个生产理念:先进的设备只是起点,人才是品质的最终保障。虽然导入的是最先进的系统,但广汽丰田将人才培养作为经营的一大支柱,因为操控系统的仍然是人,生产汽车的也是人。基于这种理念,广汽丰田在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环境、人才创造力的鼓励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
为了让汽车品质得到保证,早在工厂尚未建成之前,广汽丰田就进行了先期培训,对每一个岗位都进行了专业的训练和严格的考试,让工作人员尚未上岗,就已经对工作很熟悉;另一方面,广丰还派出大批员工到日本接受严格的现场培训,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得到更高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广汽丰田邀请了众多日本专家进驻广汽丰田,现场作业、现场指导工作。广汽丰田还鼓励员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随时对生产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工厂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生产会议,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创意性解决方案。
那一次
深圳 王先生
我的这台凯美瑞是2007年买的,当时买之前就有朋友多次推荐,我还去4S店看了好几次。当时看后的感觉就是,凯美瑞拥有大气的外表、流线的车身,整体外观端庄稳重,左右前后部分的线条设计也凸凹有致,恰到好处,感觉十分舒适。后来又详细了解了一下它的配置,还真是丰富。这款车拥有带自动关闭功能的前大灯、遥控车门开启装置、车厢迎宾照明系统以及多功能集成控制方向盘等标准配置。另外,朋友还告诉我,2.4L直列四缸引擎不仅能为凯美瑞提供充沛的动力,还凭借丰田的VVT-i技术,以及优化进/排气系统、减少磨动件的摩擦和提高发动机刚性,使燃料更充分、排放更清洁,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燃油消耗。
随后不久,凯美瑞就正式进入了我家,成为家庭中的“一员”。目前车子已经开了3年多,我的总体感觉是非常棒,很少发生质量问题。凯美瑞的前排座椅椅背的设计可以自由调节,非常舒适,而且椅背还可以放倒至完全平展状态,与后排的座椅组成了长椅,仰卧在真皮座椅上,四肢能随意舒展开。凯美瑞后排座位也宽大舒适,有时候全家周末出去玩,女儿一上车就躺在后面睡着了。
至于动力,我觉得十分流畅强劲,而且它的操控性非常好,制动线性、悬挂滤震优异。总体来说,凯美瑞在市区道路上行驶的百公里消耗10升油左右,如果出差跑长途的话,油耗会更低,这点也很令我满意。至于不足之处,我感觉凯美瑞的车漆比较薄。
两厢传奇 高尔夫6
历代记
2003年7月,国内投产的欧版golf A4虽然销量不佳,但当时高尔夫的一些独特魅力却还是让不少车主为之着迷
2009年10月,国产第六代高尔夫即欧版golf A6上市
2010年3月,被称为性能“小钢炮”的国产高尔夫GTI上市,一汽-大众欲将国产GTI塑造成未来国产性能车的新标杆
那一辆
高尔夫是继甲壳虫之后,大众汽车最成功的产品。这款已经成为两厢车代名词的小车诞生于1974年,现在的全球销量已经超过2600万辆。因为有着4个欧洲“年度最佳轿车”的桂冠,高尔夫堪称世界第一两厢车。
2008年的巴黎车展上,全新的高尔夫第六代车型出现在消费者眼前;2009年10月,中国市场上的消费者终于可以购买到国产的第六代高尔夫。
虽然高尔夫是大众旗下的经典之作,但第四代产品在中国的表现欠佳,高尔夫6可以说担负着为前辈雪耻的重任。国产的第六代高尔夫比起海外版本,虽然在配置和功能上有所缩水,但作为灵魂的1.4TSI+7速DSG变速箱还是给喜欢两厢车型的消费者带来不少惊喜。
中国消费者的德系情结是难以撼动的,对大众车系的信赖尤为坚固,而同时拥有“德系、大众、两厢、运动、无现车”几个关键词的车型,恐怕非高尔夫6莫属了。
事实上,大家对于大众旗下车型性能的关注度更高,高尔夫6也不例外,诞生于PQ35平台之上的它,有着一台涡轮机和打着DSG标示的变速器。从1750转开始,动力就开始尽情的迸发,随心所欲的动力和涡轮泄气阀的“咝咝”声会让你的心也跟着运动起来。高尔夫6搭载的是十佳发动机EA111 1.4TSI,它结合汽油缸内直喷和涡轮增压技术,最大功率为96千瓦,最大扭矩可达220牛米,动力表现完全可以媲美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而油耗和排放却堪比1.4升自然吸气发动机。
如果一定要说说这颗“心脏”的不足,那就是并不长用到的高转速区域,在那个区域,发动机会稍有懈怠,迫于排量和调校,从4500转到红区的范围内就难有之前的作为了。
另外,大众车型为了保护变速器,设定了必须驻车方能解开的DSG变速器锁死,这台变速器还可以让这个被历史神话了的车型更加省油。
那一段
无论哪一代车型,高尔夫轿车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第一代高尔夫自推出至今已有37年的历史了,而高尔夫也已经在世界车坛上树立了无法撼动的典范,历经数代改款,不断的革新帮助高尔夫造就全球超过2600万辆的销售奇迹以及其在当今车坛的地位。
第四代高尔夫是第一款正式在中国生产的高尔夫产品,同时第四代高尔夫在汽车发展史上确实是又一个经典和传奇。因为发展到第四代,高尔夫的总销量超越了甲壳虫,甲壳虫用了56年取得的辉煌,高尔夫仅用了29年便超越了。与此同时,大众产生了史上最强的GolfR32,还率先采用了独特的V5发动机,并为消费者献上GTI25周年纪念车。
第四代高尔夫在中国市场的回忆总是有些悲剧色彩,对于当时的大众而言,经典的高尔夫车型竟然卖不过一些拉皮后的产品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大概只能用当时中国消费者不能接受价格较高的两厢车作为解释了。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成熟和“80后”购车群体的崛起,人们对A级两厢车不再有抵触情绪。作为有着历史底蕴和国外广受赞誉的高尔夫6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打开市场的机会。经典的高尔夫系列在已经享誉世界之后,终于在时隔6年后重返中国。此时来到中国的第六代高尔夫,除了适应时代的一些设计和动力方面的改变外,它依然保持了纯正的“高尔夫血脉”。
高尔夫6依然是一款能够体现出德系车型所有优点的车型,较为领先的技术、扎实的做工和用料、出色的安全性能、大方实用的设计⋯⋯都是高尔夫6为人所津津乐道之处。凭借着无可挑剔的科技和创新特色,高尔夫6在上市后就成为年轻活力族群多功能生活用途车的最佳选择。而有着高尔夫汽车原创性的基本设计理念以及系统化的研发设计的高尔夫6,延续着六代车款的光荣成功史。
与甲壳虫的个性不同的是,高尔夫外观与内饰设计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观,当然还有国产后的价位,这些都是高尔夫6超越甲壳虫的法宝。另外,高尔夫6不会搭载过于尖端的技术,但却保证能在各方面都比同时代同级车型领先一步,这也是高尔夫数代车型都能够受到世界欢迎的一个原因,相信高尔夫6也不会例外。
那一次
北京 白先生
不得不说,我似乎有些“大众控”,纠结的车型都来自大众,迈腾、途安、高尔夫6,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第一眼就被吸引了的高尔夫6 1.4TSI。
理想中的高6 1.4TSI应该是这样的:服务于路况良好的城市道路,在确保操控、安全、舒适的前提下,获得最高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事实证明,高6做到了,它是一款均衡性几近完美的家庭用车。
像很多对DSG充满期待的车迷一样,提车后的我最想试的就是高6的DSG。和我开过的其他搭载了DSG的车相比,高6的7速DSG绝对感觉不到丝毫的换挡的冲击或顿挫,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甚至会让我忽略变速箱的存在。
好的动力系统和变速箱系统是相辅相成的,高6的1.4T发动机的动力也没得说。虽然起步时的怠速个人感觉有点肉,但并不会有抖动的感觉,1000转以上的动力绝对让人放心,转速再向上的动力就更不用怀疑了。不过,在坡道起步时,需要迅速给油,而且油门偏轻,需要慢慢习惯。
再说说高6的不足,近20万元买一辆两厢车,米其林轮胎应该说是中规中矩的配置吧,但我看到的却是韩泰轮胎,这个“减配”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高速时胎噪明显。最后想和喜欢驾驭感的车迷说一句,高6只是一款舒适型的小车,油门、刹车、变速、悬挂都基于这一定位而配备。所以,如果你喜欢运动,喜欢激情驾驶,那么请放过高6,尽情地享受GTI吧!
秀德惠中 途观
那一辆
在确定由上海大众于2010年国产投放的前提下,2009年8月,进口TIGUAN先行上市,大众为TIGUAN定出了34.8万~39.8万元的高价,这一价格比市场上其他国产车型高出一截,甚至比同级别原装进口车型也要贵上不少。不过,8个多月后国产大众途观的上市,让更多钟情于德系SUV的消费者有了最佳的选择。
作为一款全面驾驭现代生活的城市SUV,出众的动力操控和越野性能自不在话下,途观在先进科技的配置和制造工艺上秉承了德国大众汽车精益造车的传统理念。首次推出的8款途观车型分别搭载1.8TSI和2.0TSI引擎,并配以6挡手动变速箱及6挡手自一体变速箱。不论是TIGUAN还是途观,大众车系的4MOTION系统绝对是不可不提的话题。它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知名的四驱系统,每一代4MOTION的出现,都代表了大众最新的产品技术革新。
与原型车大众TIGUAN相比,途观车长增加了68mm,轴距也达到了2684 mm,在同级车中处于中上水平,目的是满足国人的使用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途观的行李箱可以在400升与1530升之间自由变换,大大提高了实用性,这也是作为一款SUV车型不得不关注的一点。
提及德系车,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安全,造车厚道也已经成为德系车的代名词。途观在安全配置上同样丰富,全系标配ESP车身稳定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及ASR牵引力控制系统。一些比较少见的EDS电子差速锁、EPB电子手刹、自动驻车功能及TPR胎压监测系统、儿童固定锁也都是途观的标准配置。
那一段
说到国产的途观,不妨先看看国产TIGUAN的原型。这可以追溯到大众鼎鼎大名的Concept A与TIGUAN概念车,其中四门轿车与SUV的Crossover跨界概念正是TIGUAN设计的灵感之源。2007年9月,TIGUAN终于在法兰克福车展中首度现身,其名字撷取德语老虎Tiger跟鬣蜥Leguan(即英文中的iguana)的组合,传递出这款车如虎一般凶猛、勇毅,如蜥一般独特、敏捷的精锐风格。
在法兰克福车展发布后,TIGUAN也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海外车型之一,国产化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作为上海大众的第一款SUV车型,途观依旧由上海大众设计中心和德国大众设计总部合作开发完成。作为国内车界的“梦之队”,他们先后成功推出PASSAT领驭、LAVIDA朗逸、PASSAT新领驭等多款成功车型。此次再次携手合作使途观完美保留了原型车纯正血统,同时兼顾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审美需求和中国市场特点,在外观、功能、舒适性方面均进行了提升,一款跨越格局的智能化都市SUV从此走向中国的消费者。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大众品牌在中国密集地推出了多款全新车型,这其中就包括途观,而且途观无疑最为关键,也最被大众所看重。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一款大众品牌的高端城市SUV,凭借出色的车型设计、跨越格局的智能化特性,加之上海大众在产品品质及服务上的良好口碑优势,途观已经对目前被日系占据的主流SUV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途观的适时推出,对于上海大众进一步优化其产品阵形,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并巩固上海大众的市场领军地位贡献了更多的力量。
那一次
昆明 李女士
我是2010年4月份入手的途观1.8T,当时选择了白色,一是看着比较大方,二是灰尘多的时候,白色车身不明显,而黑色的车会显得很脏。不过,也有朋友认为白色日后会变黄。虽然是事实,不过我觉得还在我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行驶在城市的道路上,偶尔为了赶时间还是需要在绿灯亮时抢个车道,途观在起步时会有些迟钝的感觉,我也因此数次没有抢道成功。我想可能起步时涡轮还没有加入到工作中,所以会有些许的力不从心。但是过了起步阶段后,途观的动力就很让我满意了,从60码加速到80码的时间很短,也很轻松,这让我在变道时信心十足。
另外,S挡我到现在也还没有使用过,听说不错。还有就是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给驾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通过几次使用,我也改变了最初的不信任、不放心,对这个系统智能化程度充满惊讶。
排队原因 奥迪Q5
历代记
2007年11月,奥迪Q5第一次出现在洛杉矶车展上
2008年,开始在欧美市场销售
2008年4月,奥迪Q5在北京车展上正式全球发布
2010年3月,国产奥迪Q5上市
那一辆
奥迪Q5的最初亮相是在2007年的洛杉矶车展上,随后在2008年的北京车展,奥迪正式全球发布Q5,这是奥迪在紧凑型平台基础上推出的一款全新城市SUV,与大家已经熟知的A4为同平台产品。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Q7获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这显然让奥迪更加看好中国的SUV市场,也为Q5的进口以及国产化铺了一条比较平坦的道路。
奥迪Q5的时尚外型延续了奥迪Q7的设计风格,奥迪招牌式的大嘴进气格栅设计彰显其时尚与动感的设计风格,而一体式前大灯比A4车型看起来更显活泼。2010年3月,国产奥迪Q5上市,相比它的进口版,国产版本的外观变化不大,只是重新设计了进气格栅,让Q5看上去更加儒雅沉稳,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多了份深邃,又不失现代的动感。
国产奥迪Q5的大尺寸进气格栅依旧表明其奥迪大家庭成员的身份,集合条状LED日间行车灯后,国产Q5的科技感倍增,尤其是身上那Coupe的气质,以及用一条曲线勾勒出的圆润的身形,都让国产版本的Q5同样成了“万人迷”。
奥迪设计师为Q5开创了名为“Wrap-around Tailgate”的设计理念,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包围式尾门”设计。同时,2807 mm的轴距为国产奥迪Q5营造了充裕的车内空间。动力上,国产奥迪Q5与进口版本没有区别。2.0升TFSI发动机、7速S tronic双离合变速箱和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都成为国产奥迪Q5的标配。Q5搭载的四缸发动机结合涡轮增压、汽油直喷和AVS可变气门升程系统三项先进技术,最大功率为155千瓦。另外,国产奥迪Q5 2.0TFSI的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8.6秒。
那一段
自1909年奥迪成立之日起,奥迪在全世界汽车行业树立了自己经典的品牌形象,其产品线也非常丰富,从迷你汽车到运动型多用途车均有涉足,而且它的产品主要针对豪华型汽车市场,所以其品牌知名度与德国的BMW以及梅赛德斯-奔驰相当。但是,钟爱奥迪的车主却发现,当全球都刮起SUV风之时,却难见挂有奥迪四个环的SUV。
迟迟没有涉猎SUV的奥迪显然已经注意到了SUV这块大蛋糕的诱人,所以在61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奥迪终于满足了人们对于SUV的渴望,奥迪史上第一款SUV车型Q7惊艳亮相,在随后的2007年,车身尺寸相对较小的Q5诞生。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车型的需求变化很大,多功能车型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Q7的引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用户,把Q5国产并且热卖也成为了奥迪Q5的一个市场策略。事实证明,进口版本的引进和相对较高的售价,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反响热烈也在情理之中。再看国产Q5的竞品,GLK更注重性能,对重视外观的女性消费者缺乏杀伤力;X3的车型相对偏老,吸引不了追求时尚的消费者⋯⋯国产Q5的出现似乎正好弥补了这些车型的不足。
作为一款高档中型SUV,2009年奥迪Q5全球销量达99812辆,自中国上市以来摘取了“年度首选SUV”、“2010年度汽车大奖”等一系列权威奖项。国产奥迪Q5拥有与德国进口车型一致的先进技术、豪华配置、高档品质和优异性能。国产后的奥迪Q5也以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开启了一个中国市场高档中型SUV的全新时代。
2010年的车市火爆已经过去,一年的喧嚣也已经谢幕,让我们跟随着春天的脚步,和Q5一起奔向郊外,品味奥迪,品味其百年造车历史在Q5上的浓缩,品味其贴进中国的改变。
那一次
北京 胡先生
我的一汽奥迪Q5是加价提车的,当时为了那几万块真是矛盾了很久,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对于Q5的走俏,很多人说莫名其妙,毕竟这个价格区间的车不是只有Q5可以选择。但是作为车主,我还是认为Q5确实值得拥有。
身材上,国产Q5的车身尺寸与进口Q5完全一样,长×宽×高(mm)分别为4629×1880×1653,轴距为2810mm。这个尺寸与目前主流的紧凑型豪华品牌SUV,如宝马X3、奔驰GLK、沃尔沃XC60等车型基本相同。对于主要出没在市区的奥迪Q5,这个身材不会给驾驶者带来任何负担。不过,由于国产奥迪Q5车型引进中国之后并没有做加长的处理,因此其后排空间表现只能说刚刚够用而已,与加长后的途观那大到夸张的后排空间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这点,我觉得是一个比较令人纠结的问题,要后排空间就得加长,这样在不同程度上都会破坏原车的设计理念。但如果不加长,目前国产Q5的后排腿部空间真的很难用“满意”来形容。
让我感到很满意的一点在车尾,国产奥迪Q5有一个非常厚道的配置——电动尾门,这个配置不但可以方便我自己使用,更给爱人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这个功能也很能提升车辆的档次。
买Q5前,我也对比了很多在售的SUV车型,虽然Q5的售价不低,但在性价比、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方面,Q5真的算是最佳选择了。Q5相对不太高的门槛,也造就了Q5的热销吧,起码我是被它的综合实力打动的。对于很多车主反映的烧机油问题,我倒是觉得可以接受,只要按时去4S店保养,机油的消耗量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这可能也和我之前同样开德系车有关。
《产品可靠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