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封面报道]那5年——白银时代
2011-04-05 14:45:55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一个突然爆发的时代到来了,商品紧俏和竞争度不高造就了初期的买方市场和饥饿式销售,某省机电公司的代表跪在水泥地上请求北京吉普的经理发货,广本雅阁的买主在加价之后被拼缝儿的贩子带到偏僻的小院里交易。但随后的宏观调控又把天堂里的骄客打回到农夫的小木屋里。2003年汽车市场的增幅接近100%,而第二年这个数字只剩下1/10

     铭记

    2001年5月,国家计委放开国产轿车价格

    2001年11月,吉利、南亚进入第六批《公告》,“准轿车”管理松动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逐步放开进口汽车许可证配额,对外商放开汽车服务贸易市场

    2002年4月,北京汽车工业与韩国现代汽车战略重组在北京签字,组建中国加入WTO后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2002年1月,夏利全面降价,掀起加入WTO后第一轮降价

    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破300万辆大关

    2003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创立50周年

    2004年6月,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召回有缺陷的马自达6轿车,被称为“国内第一召”

    2005年3月初,奥克斯汽车宣布正式退出汽车业

饥饿疗法 雅阁

    历代记

    1999年3月,广汽本田第一辆雅阁轿车下线,该车型汇集了本田汽车最领先的技术

    2003年1月,全新的第七代雅阁推出

    2006年6月,第50万辆广本雅阁下线

    2008年1月,第八代雅阁轿车上市

    2009年底,第一百万辆雅阁下线

    那一辆

    1999年3月26日,广汽本田第一辆雅阁轿车下线,随后雅阁便持续引领中国车市的潮流,创造了多个汽车业的第一,成为中国车市最具代表性和号召力的品牌之一,买不到车的用户称广本在搞“饥饿疗法”。短短10年后,雅阁更是跃上了100万辆的全新高度,成就了又一个辉煌。

    自1999年下线至今,雅阁坚持着“引领时代向前”的品牌精神和“跃级而立”的技术实力,为消费者提供了顶级的驾乘体验,并以卓越的品质和服务赢得了百万车主的信赖。我们看到,无论是最早引进国内的第六代雅阁,还是随后的第七代、第八代雅阁,它们无一不是上市即创造了畅销记录。2003年,树立了中高级轿车价值标杆的第七代雅阁创下了连续19个月夺得中高级轿车月度销量冠军的惊人纪录。第七代雅阁在性能、设计上全面超越之前车型,造型风格上糅合了欧式的简练和美式的霸气,较以往的日本车型更显得饱满。发动机进化到了i-VTEC系列,动力表现更加全面。五连杆双横臂独立悬挂被认为是运动、舒适性兼顾的最好设定,TCS牵引力控制系统成为了车型标配。

    广汽本田2008年1月6日推出的第八代雅阁在技术、安全、环境、动力、操控、配置、外观尺寸等方面都全面超越了已有的B级车概念,接近甚至达到了C级车的档次,是一款名副其实的“B++级”轿车。而“整车三年十万公里”的保修政策已经全面达到了C级车的服务标准,显示出广汽本田对于产品品质的信心,加上零配件价格下调,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车主的使用成本,真正体现了广汽本田“以顾客为先”的理念。2008年3月,第八代雅阁轿车以21068辆的销量勇夺3月份全国中高级轿车销量冠军,创下了当时中高级轿车单月销量的最高纪录。

    那一段

    雅阁进入中国10年得到了超过100万消费者的信赖,这背后广汽本田对汽车质量的坚守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广本始终坚持生产全过程拒绝一切不良品,而且对质量的保障延伸至供应商。

    广本生产线上的每位员工正式上岗前都要接受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系列培训,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谁制造、谁负责”的原则,以及“不接收、不制造、不放过不良品”的“三不”原则。为了确保生产出来的汽车的高品质,生产线的工人既是生产操作者,也是质量检查员。广本的一位焊装员曾这样向媒体表示,我们拒绝制造任何不良品。有时候,某一个环节可能出现了不良品,但后一道工序会对它进行检查,并且接下来还会有不止一个工序对前面工序的品质进行再三确认,一旦发现不良品就会扣下来,使整个部门的工序能力保证百分之一百达到品质要求。正是这些在细节上的严格把关,才使广汽本田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成为本田所有海外工厂中最高的。

    广本对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国内众多的车企中,广汽本田是率先将质量保障活动延伸至供应商的汽车厂商。在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构筑、质量保证能力建立和确认、产品开发和试制、生产准备、批量生产等各个阶段进行品质保证活动,确保其供应商所提供的零部件在最终交付给广汽本田时是高品质的。也正因为如此,广汽本田对供应商的品质要求被行业内一致公认为是最苛刻的。而通过对供应商严格的品质管理,广汽本田的零部件品质达到甚至超过了日本本田和美国本田的水平。

    那一次

    安徽 孟先生

    我是2004年1月份购买的这辆第7代雅阁2.4升,当时第7代雅阁刚推出来没多长时间,在市场上非常抢手。雅阁的诸多高科技配置让我非常惊喜,比如电子油门、定速巡航、电动天窗、双区自动恒温空调、8向自动调节真皮座椅带电加热,还有i-VTEC、EBD、VSA、DBW等,这些装备在同级别其他车型上很少能够看到。

    七代雅阁的外观也许并不是非常出色,近5米的车身仅配备了15寸轮圈,但是内饰和动力绝对没得说。车内空间宽敞,后排坐3个人也非常轻松,一点都不局促。内饰做工很精细,功能化、人性化的设计很周到。雅阁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它的i-VTEC发动机,可变正时气门大大降低了车辆的耗油量。要知道,雅阁可是03年问世的,但是这些技术一直引领着潮流。就动力来说,雅阁的表现还不错,不过更重要的是,在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城市,它的油耗并没有上升,这点令我特别满意。

    雅阁的油门早期非常灵敏,只需要轻点一下,就会向前窜,像拉不住缰绳的烈马一样。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有好几次险些追尾。后来到4S店修了一下,明显好多了。

    03款雅阁变速箱运行比较平稳,除了在起步时一二挡之间的衔接有稍许生硬外,总体感觉不错。就舒适性而言,七代雅阁的座椅偏软,可能影响长途驾驶的感觉,而且真皮座椅的透气性不高。

定义豪华 奥迪A6

       历代记

    1990年,一汽奥迪轿车组装线建成

    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12月,一汽、大众及奥迪三方共同修改并签署了合资合同

    1996年5月,第一辆奥迪200轿车下线

    1997年5月,第十万辆国产奥迪轿车下线

    1998年,奥迪轿车进入中国10周年

    1999年9月,奥迪A6在一汽-大众下线

    2004年8月,国产奥迪A6 2.5 TDI 柴油车正式投放中国市场

    2005年4月,全新国产奥迪A6L在上海正式投放

      那一辆

    如果在国内提起奥迪车,我们在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大气的奥迪100以及奥迪A6,这两款车也是奥迪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车型,均属于奥迪C级平台。其实,最先国产的奥迪100就是奥迪A6的前身。奥迪A6系列应该说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第一部真正的豪华汽车。如果你手里拿着奥迪A6的报价单,不禁会有点发晕,04款A6的款式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按发动机排气量来说就有1.8升、2.4升、2.8升三大系列,其中每一系列又具体划分了基本型、舒适型和技术型,然后还有运动包和行政包两种配置供用户挑选。不过现在,奥迪则有了重新命名的车型系列:奥迪80/90的换代产品为奥迪A4,奥迪 100/200的升级产品为奥迪 A6。

    以04款奥迪为例,较之以往车型,最大的改变在于运动包和行政包这两套组合配置的推出,并把前电动座椅、6碟CD机等变成了标准配置。显然,在整车售价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原来通过选装才能有的配置,能给客户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让奥迪A6更具亲和力。另外,为了满足中国国情,国产版本的A6总长比国际版加长了90毫米,总高也增加了22毫米,所以国产版A6更加舒适。

    奥迪A6给人的感觉通常是性格稳重的成功人士的座驾,这一点从相对保守的前脸设计就可见一斑。A6的运动座椅、带换挡功能的方向盘等等,都是给那些整日西装笔挺、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的政商界人士预备的,当然,运动装备也可以让他们在自驾游中游刃有余。据说,A6方向盘上的换挡按钮设计是从F1赛车上移植而来。

    动力方面,发动机均为每缸5气门,双顶置凸轮轴,可变配气相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配置5挡tiptronic 手动/自动一体式或multitronic无级/手动一体变速箱。虽然发动机技术不是什么专利,但如果没有精湛的工艺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即便是传统的设计也未必能实现。这些年奥迪一直在技术领域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的确可嘉,尤其是奥迪“独创”的无级/手动一体变速箱实在值得称道。

    虽说A6的豪华程度尽人皆知,但车无完车,比如它的车门内侧拉手安排的位置就有点别扭,总觉得放在现在那个位置上很美观,但用起来不方便;巡航定速装置设计的位置和操作的方式也使人感觉有点别扭。

    那一段

    从1968年代号C1的奥迪100原型车到现在全新的奥迪A6(C7),历经40多年,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奥迪凭借精湛的工艺、先进的技术、执著的追求创造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辉煌。同时,A6也为奥迪积累了非常可靠的消费者基础,凭借着A6良好的口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了奥迪,认可了奥迪,同时也帮助奥迪成为德国豪华汽车品牌之一,成为与奔驰、宝马并驾齐驱的德系车三驾马车之一。

    纵观奥迪在中国十几年的生产史,奥迪A6十年来任凭市场风云变幻,始终在国内高级轿车市场上牢牢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演绎了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很难想象,就在十几年前,长春的硬件生产条件竟然被德方部分反对者认为“一塌糊涂”,不配生产当时的奥迪车型。不过,奥迪100在中国试水成功,使得当时仅有捷达一款产品的一汽-大众燃起了生产高档车的渴望。

    1996年,一汽-大众生产出第一辆专门为中国开发的奥迪200 V6车型,但这款车型所使用的V6发动机并不是奥迪的发动机,而是来自克莱斯勒。1997年,奥迪200 1.8L涡轮增压型轿车在一汽-大众投产。1998年,奥迪在中国成功售出十多万辆轿车。1999年,奥迪200停产。不过,第三代奥迪车型却树立了国产豪华车的新标准,同时也为奥迪A6的推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奥迪与一汽集团共同生产的奥迪A6在长春一汽-大众下线。

    奥迪A6的国产使得国内中型豪华轿车市场的格局重新划分,这一代A6迅速成为了国内中型豪华车的代表,国产后的价格优势,使这款车大受青睐。同时大量的政府采购,也使奥迪品牌深入人心。

    2011年1月,国产2011款奥迪A6L正式上市。此次上市的2011款奥迪A6L并不是目前海外的同步换代车型,只是现款A6L的年度小改款。不过,2011款A6L推出了带有S-line套件的运动版,售价也高于同配置的其他车型。

    同样是在2011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奥迪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奥迪A6(2012款),这是官图发布之后全新A6首次实车亮相。2012款全新奥迪A6的长宽高(mm)分别为4920/1870/1460,轴距为2910mm,相比现款车型拥有更短的前悬和更长的轴距,并且车身宽度也有着明显的增加。

      那一次

    深圳 臧先生

    因为读的是理科学校,男生比较多,大家的话题也就离不开车。大学时代宿舍的同学们通过对奥迪历史和车型的了解,对奥迪品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还是毛头小子的我们,都曾豪言壮语:“将来一定要开上奥迪。”后来我出国继续读书,发现国外二手的奥迪并不贵,比国内便宜很多,还不到两万美元,而当时国内的奥迪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梦。

    后来回国,我也就更加坚定了买辆奥迪的想法。回国后的我选择了自己创业,而公司的业务恰好会接触到一些汽车企业,除了谈业务,我也有了更好地了解汽车的机会,不过我的关注点好像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奥迪。2005年,出于公司和家庭出行的需要,我还是决定出手自己钟情的奥迪A6。当时的奥迪虽然价格不菲,但仍然非常紧俏,我是加了钱才在很短时间内提到车的。

    平时在市区行驶,奥迪A6的动力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的需要,操控起来很顺手,驾驶感觉不错,这也是我喜欢奥迪A6L的一个理由。另外,奥迪A6对我的事业也有一定的帮助,由于经常要与一些高级客户会谈,奥迪A6不仅能显示出公司的规模,也让客户看到了我的品味。

    有时候我和司机也开着车去外地,奥迪A6的内部空间大,腿部、头部和肩部空间都十分充裕,时间一长就换个姿势,让行驶中乘坐的感受也很惬意。另外,我有时候还可能在车内和客户一起谈业务,这时候会发现A6车内的噪音也很小,完全不影响我们之间的谈话。

老板至爱 帕萨特

     历代记

    1999年12月,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下线

    2000年5月,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40%国产化阶段通过鉴定

    2001年9月,配备1.8T涡轮增压发动机、手动/自动一体的变速箱、EDS、定速巡航系统、双安全气囊、自动空调、全镀锌车身等先进装备的帕萨特1.8T豪华型上市

    2001年12月,上海大众装备2.8升V6发动机的PASSAT轿车上市销售

    2003年4月,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天窗版在全国全新上市

    2005年5月,05款帕萨特2.0系列上市销售

    那一辆

    随着桑塔纳、桑塔纳2000逐渐丧失了竞争中级车市场的魅力,大众再一次在中国市场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就是PASSAT B5。事实上,PASSAT是风的名字,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复一年,遵循着自己的轨迹流动着,很讲信用,因此被称为“信风”。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的汽车市场和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屈指可数的几款轿车,而且对称霸数年的桑塔纳也有了廉颇老矣的呼声,并认为德国大众不愿意把新技术和车型拿到中国市场。于是在1999年末,德国大众适时地将96年上市的第五代帕萨特拿到了中国,一时间空腔注蜡、激光焊接成为汽车业内的热门话题。当然,还有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加长轴距的超大后排,帕萨特稳固了德国大众在中国的地位。

    上海大众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道路条件和中国用户的审美倾向、使用要求而全新开发的国产帕萨特,比原型B5加长100mm,由于车身的加长,其轴距也比原装的B5长了100mm,达到2803mm。车内的设计则完全照搬德国,做工精细。基本型的配置有四车门电动防夹手车窗、可四向调整方向盘、全车8喇叭音响、后遮阳窗帘、后座中央扶手、电动可加热车外后视镜、电动中央门锁等。

    上海大众为帕萨特提供了3种动力,其中1.8T和2.0L的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是110千瓦/5700转和85千瓦/5400转,最大扭矩为210牛米和172牛米。值得一提的是,1.8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每缸有5个气门,拥有着与奥迪1.8T发动机相同的核心技术,在1750~4600的转速范围内,都能很好的发挥出增压器的效果,恒定的输出210 牛米的最大扭矩。与发动机搭配的5速手动或是5速手自一体变速器换挡很平顺,能够很好地将发动机的动力转递到车轮。

    光看道路上帕萨特的数量,就可以知道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口碑,“整车质量可靠”是绝大部分车主对帕萨特的评价。当然,老款停产后再次复产,也可以看得出消费者对其的忠诚度。不过,也有一些车主认为涡轮增压版的帕萨特有烧机油的现象。

    那一段

    曾经听人家说过,站在街上数黑色的轿车,不出10辆肯定有一款“帕萨特”车型,要是说谁不认识“帕萨特”,那一定是个冷笑话。耐看而稳重的外形、宽大的车内空间都让帕萨特在国内已经与公务及商务用车划上了等号。在德国,帕萨特“PASSAT”原本是一股季风的名字,它每年均匀而稳定地从大西洋南部吹向赤道方向,坚持而执著,恒久不变。帕萨特又是一款车的名字,诞生于德国,历经6代,风行于中国,长盛不衰。从1999年帕萨特在上海大众投产到2005年PASSAT领驭的上市,6年的时光造就了一款经典的中级轿车。

    与其说帕萨特的首次中国之旅源于1999年,还不如把时间再向前推进15年。1984年,上海大众第一辆桑塔纳轿车诞生,而它在德国的名字正是帕萨特B2。1999年12月15日,上海大众首辆帕萨特轿车缓缓驶下总装流水线,它标志着上海大众成功地实现了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新飞跃。此次国产的帕萨特是由帕萨特B5直接改进而来,宽大的体形让帕萨特既保持了原型的优越性,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具东方魅力。超大的空间、超强的动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豪华的配置⋯⋯一时间,帕萨特占领了当时国内中级轿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更为创业的老板们钟爱。

    时至今日,凭借着经典的车顶弧形造型、宽敞的内部空间和扎实的底盘功夫,帕萨特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它曾在B级车市场独霸一方的业绩也依旧被提及。其实,帕萨特B5的设计理念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显得落伍。但消费者的口味和审美在不断变化,稳坐钓鱼台的帕萨特需要以变化来保证其“常青”的地位,正如PASSAT领驭的德方主任设计师Frischi所说:“一个产品不可能是永远受欢迎的,因为消费者的喜好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改进这个车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原来的帕萨特就一无是处,我们要让中国用户觉得帕萨特看起来更加时尚、舒适和更具现代感。”

    就这样,从帕萨特B5到帕萨特领驭,帕萨特车型至今流淌着“德国技术,中国制造”的精髓,成为中国B级车市场上当之无愧的“常青树”。今年,NMS又将把帕萨特带入新时代。

       那一次

    内蒙古 徐先生

    2005年,基于我的几点买车诉求,终于买了帕萨特。当时买车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配得上公司的门面,还要皮实耐用,空间大。而我当时的现状是,公司还很小,资金不是很充裕,但又需要一部好车。所以,即使帕萨特并不便宜,但还是下定决心买了它。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这辆陪伴我近5年的车子没出过任何大的问题。

    自从有了车以后,我也经常去论坛,看看相同车型的车主会遇到哪些问题。说实话,作为公务用车的帕萨特,即使是老款,它的外形也是稳重、大气的,在我目前所开过的同级别国产车中质量属上乘,而且机械性能良好。不过,我注意到,烧机油似乎是帕萨特难以回避的问题,但我的车可能是因为每隔5000公里就去4S店保养的原因,并没有出现机油消耗过快的现象。美中不足的是,帕萨特的低挡起步加速时车内前门边有些响声,好在每次保养后这样的情况就消失了,维修人员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过一周后异响又会出现。我觉得,其实开此车就像生活中养小孩一样,要非常注意爱护及正确培养用车习惯,不能盲目操作。

    就在去年,身边朋友劝我该换辆流行的SUV开开了,但是由于长时间的相处,我和“老帕”已经建立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而且它也像忠实的朋友一般,支持我,保护我,所以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将它卖到二手车市场。

方向盘后 宝来

    历代记

    2001年8月,宝来A4轿车下线

    2002年3月,宝来轿车销量超过3000辆

    2002年5月,宝来1.6升轿车下线

    2002年5月,宝来1.8T舒适型轿车上市

    2003年7月,宝来轿车月销量达到6000辆

    2004年2月 ,宝来TDI在厦门投放

    2008年,新宝来推出,共有1.6升和2.0升两种排量

    那一辆

    有着“驾驶者之车”美称的宝来在2001年来到中国后,便迅速凭借其良好的操控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在车主中享有了极高的声誉,在国内掀起了强劲的“亚得里亚海风潮”。它继承了大众品牌“质量”、“安全”、“环保”、“社会”等优秀品质,又被赋予全新的现代轿车内涵。宝来首次从驾驶者的角度,以享受驾驶乐趣为出发点,以酣畅淋漓的设计、尽善尽美的性能和全面周到的安全保障,树立了汽车价值的新标准。

    事实上,宝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人当时对汽车的传统理解,尤其是1.8T发动机带来的澎湃动力让人充分体会到驾驶的快感,人们不再用车身的外观尺寸和内部空间来衡量它的价值。圆润的外型设计虽然在尺寸上并不占优势,但完美的车身比例加上5辐铝合金轮毂的设计让宝来运动感十足,“公路小钢炮”的美誉也不争自得,从此运动汽车时代逐渐来临。

    当时,宝来在多个领域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例如空腔注蜡、ESP、电加热座椅、综合行车信息电脑等,这些当时在A级车上闻所未闻的新装备,都出现在了宝来上。另外,宝来的造型设计自然流畅、曲线平滑、结实饱满,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强劲的动力使宝来具备了跑车的速度感,特别是1.8T发动机可轻松地在9秒钟之内完成零到百公里的提速,最高车速可达到221公里/小时,90公里/小时等速油耗为6.3升/百公里,排放达欧4标准。

    不过,就在宝来享受着运动轿车带来的赞誉之时,其他汽车厂商也针对紧凑运动车市场大做文章,福克斯、马自达3等车型也凭借先进的底盘悬架技术和发动机技术主打运动牌,这些后起之秀对宝来的威胁是也与日俱增。

    宝来随后顺势进行了变革,并在2008年推出新宝来,在保留了老宝来“驾驶者之车”独立进取、品质优先等产品内涵的同时,又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成为一款既注重品质驾控,又追求舒适性的均衡轿车。

    那一段

    熟悉一汽-大众生产线的人们总会对那里的精益求精印象深刻。事实上,正是凭借着严苛的质量管理,新宝来才以卓越的品质和领先的技术优势迅速成为主流家用车的首选对象。

    每天早上九点半,一汽-大众质保部的专家都会对生产线上的车型进行随机抽检,根据德国大众统一标准,以比最挑剔的用户还要苛刻的眼光对所生产的车辆进行评审打分,并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反馈给各工段及相关质量负责人,及时予以调整优化。同时,每个车型每天还会开展自己内部的评审,进行“自我挑刺”,真正做到“用户至上,质量为先”。

    为了提高新宝来在抗损防锈方面的能力,一汽-大众通过模拟比实际生活环境更苛刻的试验环境,对新宝来的整体品质不断测试与改进。通过7层防腐、密封胶涂、PVC加护板、空腔注蜡等技术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大气腐蚀、雨水盐水、路面碎石等环境对汽车损害的程度。另外,新宝来使用在高级车才普遍采用的镀锌钢板,大大强化抗腐蚀性。

    为了测试新宝来的动力可持续性,一汽-大众进行的各类测试,共计300万公里。测试环境千差万别,如在沙漠地区进行多灰多尘测试;在高原地区进行动力与排放测试;在碎石路面进行的噪音测试;在泥泞路面做的酸雨腐蚀测试⋯⋯各类测试足以证明新宝来完全可以满足各类路况的持续驾驶需求。

    另外,新宝来为了做到对消费者的真正负责,在气味整改方面作了大量的测试与改进。研发人员一次次将收集到的车内气味放在80摄氏度的设备内烘烤,通过一次次的改进,使车内空气完全达到《汽车车内环境标准》。

    那一次

    北京 杜先生

    我是2005年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这款1.9升排量的宝来TDI轿车,当时这款车是中国第一款涡轮增压柴油轿车,属于新生事物。当时买的时候,感觉它的外观饱满,大灯个性化,内部配置较全。而且听朋友说,与装备汽油机的宝来车相比,配备1.9 升柴油发动机的宝来TDI应用的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该发动机采用了泵喷嘴和可变喷嘴增压技术,可以获得更高的充气效率,压缩比为19∶1,额定功率为74千瓦,使整车最高车速可达到188 公里/小时,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仅为12.1秒。随后的日子里,我逐渐了解和喜欢上了这款柴油车。它的油耗很低,市区油耗也就百公里6个油以内,而且动力很充沛,这台1.9升的TDI扭力奇大,可与3.0升以上的汽油机媲美。

    刚开的时候,由于是新手,平时不怎么深踩油门,宝来TDI就像一个非常乖顺的小猫,电子油门踏板的力度和行程都控制得恰到好处。后来,我也想体验一下宝来优秀的动力性能,将右脚深踏下去,这时候柴油发动机爆发出的能量立刻推动1.3吨的车身飞快加速,动力澎湃而来,坐在车内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推背感。

    更多的时候,我是行驶在交通比较拥挤的市区,在低转速状态下,感觉宝来TDI牵引力很强,要是遇到爬坡,它的表现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我办急事,从20公里/小时加速到80公里/小时后感觉时间很短,加速性能超乎想象,过弯也沉稳灵活。当然,由于是柴油车,在驾驶过程中听到的发动机噪音会比较大,尤其是当时速达到100公里左右时,噪音比较明显。

    说实话,宝来TDI的后排空间有点拥挤,平时与朋友一起出去玩,我还得把前排座椅向前移,不过舒适性还不错。

乘风而上 君威

    历代记

    2002年12月,国产的别克君威正式下线,替代别克世纪成为国内商务车市场极富竞争力的车型

    2008年12月,别克新一代君威一举推出配备2.0升和2.4升ECO智能发动机的4款车型,共有霓红、幻白、流银、恒金、炫灰5个车型颜色以及米色、黑色2种内饰选择

    2009年6月,上海通用汽车宣布别克新一代君威2.0T豪华运动版正式上市销售,进一步充实了产品类别,将该系列产品已赢得卓异口碑的动力、操控性能推向新的巅峰

    2009年9月,上海通用推出1.6T新君威

    那一辆

    2002年12月26日,上海通用的产品线中又多了一员大将——别克君威,它的出现时值中国汽车消费井喷的年代,一时间别克君威成为国内商务车市场极富竞争力的车型,2.0升、2.5升、3.0升三大系列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上显示出强大市场号召力。作为中国中高级商务车典范,2002年上市的君威不仅为上海通用挣得大笔利润,也使上海通用年销量始终稳居国内汽车企业前三名的座次。

    事实上,君威是在拥有警车底盘的别克GS系列基础上针对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推出的全新改版。但比起别克世纪系列,君威更加庄重、严肃,而且拥有颇多豪华配置。在外形上,君威对前后保险杠、灯组进行了重新设计,简化了原来GS侧面部位的围板,换上新的合金轮圈,营造出现代化的新面貌。改款后的大灯外形呈流畅的多边形,而且面积增大。在内饰上,整个设计按照上海通用汽车提出的方案,将人机功能设计按中国人的身材进行重新标定,更加豪华,而且在车内宁静度上也超越所有的同级车。

    动力方面,发动机、变速箱等进行了细微的调校和改进,表现为中低转速下的扭力输出让静止——起步——静止的动作更自如,非常适合在繁华路段驾驶。另外,君威的悬挂很适合中国道路使用,过急弯时车身倾斜少了很多,在增加驾驶乐趣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虽然,也有人诟病君威的高油耗,但澎湃动力与宁静顺畅完美结合的V6发动机、卓越的安全保障以及各项豪华科技配备让君威持续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2006年,上海通用推出集通用汽车全球同步的先进平台、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和上海通用汽车自主研发于一身的全新震撼力作——别克君越。随着君越的上市,别克君威的市场定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中高级轿车细分市场的新需求。在这个细分市场,君威以较低的价格和大气的外形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

    2008年起,上海通用汽车又推出了新一代君威,它与欧宝insignia同基于通用汽车最新全球中级车平台,共有2.0升、2.4升、1.6T、2.0T四种排量,别克新一代君威搭载2.4升、2.0升ECO智能发动机,并全系标配S6六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兼具卓越的动力性能与高效的经济性。而2.0T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更可以实现最大功率为162千瓦,最大扭矩更达350牛米。

    那一段

    2002年12月,国产的别克君威正式下线。君威的独特设计理念在当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连素有“产品恺撒”美名之称的通用汽车副主席、主管产品开发的鲍伯·=先生看到君威后也禁不住大加赞赏:“坦率地讲,君威在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比一些在美国生产的同级别汽车还要略胜一筹,足以与欧洲、日本生产的高档轿车竞争。”那么这款完全以上海通用汽车为主导而研发的新产品在设计上究竟有哪些特色?

    原来,在设计君威之前,上海通用汽车进行了充分市场调查,委托了调研公司在全国范围进行客户访问,最后得到的设计思路是:看起来端庄稳重,面向中年顾客层,内饰精细、人性化、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人体工程学,装备前瞻性的高科技配置,树立国内豪华车的新标准,以 “动静相宜”,体现“仁智合一”的品牌理念打造产品。随后,研发设计人员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开发,并在美国对新车身进行了风洞测试,对电子设备的抗旱和耐高温及发动机的重新标定经过了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的试验,最后由上海通用汽车、美国通用和泛亚的工程师进行了悬挂方面的调试改进。为了更满足中国人的喜好,君威调整了几何角度、弹簧减震器硬度和橡胶垫,大大改善了稳定性。在中国的道路上,底盘的稳定很重要,考虑到中国人驾车普遍没有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的习惯,君威在制动上还特别采用了较硬的调校,这样可以在第一脚刹车时让人提高警惕。另外,君威还对制动力进行了改造,升级了ABS的版本,并加大了助力泵。

    那一次

    北京 耿先生

    我是在2004年购买的这款上海通用生产的2.5升排量别克君威,它也是我的第一辆私家车。外型上,感觉它很修长、大气,比起老别克显得飘逸了许多,给人更多的豪华感。不过,我个人认为,车漆很一般,钢板间的缝隙有些参差不齐,头灯和尾灯用料也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但这些我都能接受,我就喜欢美国车这种粗线条的性格。

    车内,君威的空间不错,配置很丰富,但是总觉得方向盘有些偏大,按喇叭费力,而且玻璃升降器爱出小毛病。油耗嘛,我觉得还行,市内油耗在百公里12升左右,而且我觉得个人的驾车习惯对油耗有很大的影响。

    在抗震、抗噪方面,我非常满意君威的表现,车内的静谧性很高。安全上,我也特别放心。2005年3月,我正在行驶,突然前面的夏利出租车猛踩刹车,我没有来得及反应,追尾了。结果前面的夏利车四门变形,而我后面的本田车发动机盖也变了形,大灯也碎了,里面的驾驶员被方向盘挤了一下,而我的君威前部只有不太深的一道撞痕,左尾灯碎了,保险杠左侧凹进1厘米,其他都完好无损。

    在动力方面,我觉得别克君威的动力性一般,不过起步时你若是狠踩油门,也绝对不慢。中途加速方面,君威的表现可圈可点,而且转弯时车身很稳。

    我对君威的感情很深,虽然只是一个代步的交通工具,但这些年来,君威为我带来了舒适的出行享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