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圈子]间符音吸呼
2011-12-05 10:00:2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

    与这段《海上钢琴师》中的对白一起,主人公1900倾其一生书写了一部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乐章,而他的故事都发生在“弗吉尼亚号”船头到船尾这短短的距离之间。

    本期采访的三位音乐人也在衡量着车轮与人生的距离,他们或是喜欢驾车一个人私奔,抽身红尘牵绊,于自然中得到灵感与片刻余闲;或是享受轻踩刹车、离合之后的细腻变化,有如踩钢琴踏板一样地奇妙难言;或是借助简约实用的欧式旅行版小白车,实现惬意恬静的欧式生活,追寻纯粹音乐家单纯的人生轨迹⋯⋯

静美如画

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  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师  俞佳

    起初是在演出宣传照上见到俞佳的:一袭黑色长裙,高盘于脑后的发髻,温柔地拥琴入怀,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尽心中无限情思。端庄静美,一如陈逸飞笔下拉大提琴的女人。

    与她见面,端庄静美如照片上所见,只不过身材显得更娇小了些,见她单手拎着硕大的琴盒,我有心上去帮一把。

    琴这么大,沉吗?

    还好。从小就自己提琴盒,那时候身高还不及琴的高度,二十几年早就习惯了。

    留美学琴12年,感觉国外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拿到一份新谱子,国外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搞清楚所有作曲家标注的表情记号,他们很重视这个。但中国的很多学生根本不看这些,他们只看音符,音符之外再不想其他。而且,国外老师会给学生很多想象空间。

     您说这个让我想起了电影《狂恋大提琴》中,母亲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表现力,随意弹奏一段乐曲,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扮演成各种动物,即兴表演。

    没错,就是这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所听所感差异很大,中西方孩子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生活在欧洲,出门就有好多古典教堂,入眼的景色都像油画一样,街巷清静,生活静谧,浪漫气息浓厚。中国孩子没受过这种环境熏陶,所以接受、理解西洋乐的能力较差。

     那怎么办?

    客观条件无法改变,只能给他们多讲些西方音乐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大致有一个了解。另外,音乐分很多阶段,从最初的巴洛克时期、古典、浪漫时期到近现代、现代,要了解创作时期的历史和作曲家的背景、心境、意图,才能充分表现作曲家想表现的东西。

    不过,中国孩子技术一流。

    对。当然技术是首要的,但技术要为表达和创造服务。音乐很抽象,演奏家要把对它的理解变成画面展现给观众。这就需要演奏家在尽可能理解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再呈现出来。

    演奏和教学您更倾向于哪个?

    演奏和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以前只会告诉学生拉出好听的声音,但现在就要知道怎么能创造出好听的声音,教学让我习惯于探究其所以然,站得更高,想得更深,这反过来也有助于自己的演奏。演奏者只有心无杂念,全心投入,才会打动听众,这既是对作曲家的尊重也是对听众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但如何教会学生打动听众,就要靠自己演出经验的积累。

      音乐之外您的生活也是很惬意的吧?

    每天除了练琴、教课、听音乐,我喜欢看书或是开车出游于蓝天白云之下,到大自然里找寻灵感。学音乐的人性情比较温和,比较感性,但音乐中也有充满力量的角色,我骨子里也有硬朗的一面,很喜欢SUV。

    采访中,俞佳聊得最多的是舒曼,那是她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今年6月她还独奏了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她学生时代就演奏过,那时更注重技术和手头的东西,但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面的扩展,她在用心去表达作品的深刻内涵。

    为了理解作品,她看过大量有关舒曼的书籍、电影,她告诉我们舒曼早期的作品阳光而抒情,中老年时精神不佳,最终在精神病院死去,她能听懂舒曼在一点点走向纠结,她也曾陶醉在舒曼与克拉拉的甜蜜中,据说第二乐章开始的几个音像他在深情呼唤克拉拉的名字,每拉到这儿,她都能看到舒曼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克拉拉。

    老话讲,“不疯魔不成活”,恐怕也只有狂恋大提琴到这种境界,才能吃饭、行走、睡觉时时刻刻都想着它,才能“每每抱着它,就感觉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交心交响

中国爱乐乐团副首席小提琴手  曾诚

    “近期演出日程安排比较满,至少每周有一场,且曲目完全不同,有时甚至五六天有两场。”每天连续紧张的排练让曾诚有点儿吃不消,我们见到他时,他略显疲惫。

    曾听有人如是说,交响乐之所以谓之“交响”,固其包含交互、交融、交换等义,但最重要的是“交心”,交心的艺术才得以熠熠生辉。

    曾诚是2000年进入中国爱乐乐团的,那时候乐团刚刚成立,如今已走到第十二个年头。虽说团里也会给他安排独奏或重奏的任务,但用他的话说,“本职工作还是在乐队拉好交响乐。”我想,关于交响乐,他有足够的发言权。

     独奏和乐团区别在哪儿?

    独奏更需要个性,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而乐团是集体项目,你是缺一不可的百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合作,从声音、演奏法来讲,更追求共性与统一,更多靠指挥,跟着指挥的理解走。

    指挥的作用不仅仅是打拍子吗?

    那只是一方面,更多的任务是对乐队的排练,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音,他都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处理,甚至对弓法和指法给予建议。同一首曲目,同一个乐团,不同的指挥家指挥出的效果不同。简单说来,乐团就是一面镜子,通过演奏把指挥家对乐曲的理解反映出来。

    您所演奏的曲子有没有您不喜欢的?

    当然有。要面向广大观众,所有音乐都要演,不喜欢,至少不会抵触,因为是本职工作。多听听指挥家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有时候能意识到以前自己理解不到位,但也有一些仍旧不喜欢,不过我们演奏的几乎都是经典曲目。

    您怎么定义经典?

    出自于伟大作曲家之手,不像现在炒作包装出来的。大部分音乐家当年都过得比较艰辛,甚至有些作品是在他们去世后别人在水果店纸箱里找到的。经典曲目都有深刻内涵,反映当时社会,能引起当时主流社会共鸣。国外有非常苛刻的乐评团队,真正好的东西才会拿出来给演奏家演奏,所以简单说来,全世界的音乐家都经常演出的就可谓经典。当年除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以外很多人也在写,但没有那么经典,没有人演奏,谱子没有人印刷出版,慢慢就被时间淘汰了。

    今天的古典音乐是不是就是一二百年前的流行音乐?

    对。就像现在仍被传唱的一些流行金曲,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而你说的古典音乐经历了二三百年,其实一个道理。

    您说独奏需要个性,个性来自哪儿?

    学生时代我更多的是听海量唱片,去模仿大师,东一句西一句,喜欢哪句学哪句,毫无个性可言。模仿只是去装,不是自己骨子里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而且业内人士一听就能听出来。我现在会先自己练,练到一定程度再去听不同版本,看看有没有能启发我灵感的地方。到了一定年纪,感觉演奏取决于演奏者的品味,品味要靠岁月的积淀,如果我在台上拉出了真实的我,也得到了观众、同行的认可,那么我的品味就得到了认可,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音乐的语汇。

    您的自信也是来自岁月的积淀吧?

    每周都演奏肯定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台下功夫,同时,上百场演出成功也确立了我的自信。以前上场之前深呼吸,喊一声“我是最棒的”,硬着头皮冲上去,那是假装自信,几十场上百场之后证明确实没问题,就是真的自信了。不敢说是最棒的,起码是很棒的,艺术家需要自我,就像马勒当年的创作是颠覆性的,很多人不认可,没人想到一百年后全世界都在争相演奏他的作品。

    我看门口停着一辆帕萨特旅行版,是您的车吗?

    是。我喜欢欧洲的生活,那里有很多实用的旅行版车。很多人买车追求面子,但我更希望我的人生轨迹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要浮躁,静下心来,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过。

    目前交响乐在中国发展势头很猛,孩子学习音乐的条件愈加优越,相比之下,曾诚小时候的学琴条件可以用“惨不忍睹”形容。他至今仍记得4岁时的第一把40多元的小提琴,当年父亲月工资才30块,攒了几个月才买得起;在万元户的年代,1700多元的钢琴对他来说简直不敢想;厚厚一沓乐谱没法复印就用手抄,借来的卡带,要用两台单放录音机面对面录音,全家都不许出声音。回忆起这些,虽时隔几十年,曾诚仍忍不住会心一笑,“现在条件好了,但他们不一定懂得珍惜,而我们那会儿确实很用心,很快乐。”

幽幽独放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师 周莹

    走进中央音乐学院琴房,冬日午后的暖阳洒满整个房间,谱架、椅子随意地摆放着,窗子微启,风轻轻拂动白色窗帘。一台钢琴前,披肩发,格子裙,纤长的双手轻柔、灵动地于黑白琴键间跳跃,闭目、挑眉之间,如醉如痴,似在倾诉衷肠。一曲过后,缓缓回过神来,她才发现我们已站到她身后好一会儿,朝我们抱歉地笑笑。这一笑,静谧如天鹅湖般,柔软恰似蓝色多瑙河上的清波。

    我对周莹的初之印象便是如此,端庄似巴赫,优雅如莫扎特,忧伤飘逸如肖邦,又或许还有似贝多芬的热情奔放。

    您刚才像是在和朋友倾诉,真不忍心打扰。

    呵呵,钢琴就是我的朋友,我可以向他诉说我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喜怒哀乐,它是我最忠实的倾听者,它就在那里,永远也不会弃我而去。

    提到钢琴,不禁会想起《海上钢琴师》那部影片。

    我很喜欢那部片子,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流泪。男主人公1900的演奏是真诚的,是心灵的流露,正是他挖心掏肺的演奏触动了那么多人。我记得他在舞会上看到神态举止各异的人,会展开联想,猜测他们不同的身份,并用不同的音乐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看完那部电影,我现在也会刻意这样做,比如弹奏《西班牙舞曲》中的一段时,就想象小偷鬼鬼祟祟、贼眉鼠眼的样子,然后那种速度和韵律就会顺其自然地从指间流露出来。

    所以说音乐是很有画面感的。

    真是这样。大部分曲子来源于舞蹈,比如探戈,再比如《匈牙利舞曲》、《波兰舞曲》都采自吉普赛人的舞蹈和音乐,我经常弹着弹着就情不自禁地跳上一段。我告诉学生,弹钢琴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仅仅想成是钢琴,它可以是其他任何乐器、某种场景、某种情绪,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丰富。

    上课时您也会给学生跳一段?

    经常的。很多曲子小学、初中的小孩儿根本理解不了内涵,只能以最简单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舞蹈类型的还好,我可以给他们跳,但表达情感的音乐他们理解起来很吃力,讲爱情他们根本不懂,只能用亲情或友情来替代,可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他们弹出来的也就不是那个味儿。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越来越注重技术,曲子越来越难,让四年级的学生弹大学水平的作品,没有经历很难弹出感觉。

    我去过巴赫故居,看到过他的羽管键琴、风琴,我也在教堂里演出过,很空旷,回音很大,延音很多,有了这样的感受,我就会用到自己的演奏上,刻意制造那种效果,尽可能的接近原作。我很喜欢演奏的过程,但个人条件有限,手不够大,只能够到9度,有些男生能够到10、11度。钢琴演奏是不能带乐器的,这意味着每次都要面对一个新的伙伴,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习惯他的脾气秉性。不同的钢琴触键有松有紧,踏板也有高有低。

    上台后立刻要演出,没有时间练琴,怎么迅速与其建立好关系?

    请问如果你接触一辆新车,用多久能开起来?两脚嘛,踩踩油门,踩踩刹车,所以前两个音要特别小心,要像头两脚油门、刹车不能一下子踩到底,要慢慢地控制角度和速度一样。我对车不是很懂,但很喜欢那种像踩钢琴踏板一样的踩油门、刹车时细腻的变化。

    周莹爱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和莫扎特,她说平淡的、没有太多戏剧化的情感在其中才听着舒服,净化心灵。她不大赞同把古典音乐改编成现代音乐的做法,她说既然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它理应是那个样子,凡事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她很少听流行音乐,现在嘴里哼唱的还是小时候听的,她说这种新鲜玩意儿太过热闹,偶尔娱乐一下就好。她想弹她的所思所想给知音,不想刻意迎合任何人,她说弹钢琴可不是为了逗人发笑,而是想让人感受到演奏者的内心,感受世界和人生的美好。

《产品可靠性报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