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卷首语]CQO与50万电动车
2013-05-20 10:52:1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张炤虎

    本月的两个消息值得关注:一个是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终于出台,电动车在争议中仍旧保留了王者的地位。距离2015年实现产销50万台的目标还有3年时间,而我们手头只有1万台的业绩,实现它需要一个“大跃进”式的神话,而且不排除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的危险;另一个消息是部分企业提出要设立首席质量官(CQO),它不能说明我们在质量建设上有什么进步,反而证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欠缺。两个消息看似不相关,却反映出汽车业令人担忧的地方:急功近利和内功不足。

    早在GDP下滑之前,汽车业就已经开始疲软了。5%~8%的年销量增长目标是我从事汽车新闻报道13年来最差劲的一次。但汽车的不争气、老百姓对国产电动新能源车的冷漠真的是车企自身的问题吗?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危机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增长乏力,而是经济行为心态不良。长期形成的投机心理使得卖地皮、搞地产,捆绑国家投资的大项目成了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力,而内需与实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结构性问题则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大企业利润下降,中型企业增长缓慢、小微企业濒于死亡,这些现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现在,国家终于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R&D投入将占到GDP的1.5%,这一不输于任何发展中国家的力度令人看到希望。但仅从新能源汽车角度来看,有钱搞研发并不能解决老百姓消费电动车的顾虑。质量不可靠正在让新能源汽车和汽车企业失去宝贵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家迫切希望新能源汽车实现市场化和消费者不愿购买电动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上月,在中国车用能源论坛现场,来自工信部的声音称,“目前新能源汽车只是处于市场导入期,市场占有率极为有限。”论坛上,专家表示:“电动车的发展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另一个则是电动车的整车成本和电池的安全没有解决,目前国内技术均难以全面攻克。”比亚迪自燃事件后,无论政策如何扶持也很难让老百姓敢于为“螃蟹”埋单了。如果企业再不拿出果敢的行动来提高可靠性,则自主品牌难翻身、新能源汽车难普及、汽车企业难盈利。从这个角度看,汽车企业普及CQO制度,主动延长保修里程和时限,强化品质和售后服务,才是治本之举。这种话说者都觉得罗嗦,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做。放下急切的心理,走上品质的道路,除此无他。

    从目前情况分析,如果三季度经济情况不至继续恶化,并出现企稳态势,则汽车三包等法规出台的可能性非常大,届时只有品质和口碑好的企业才有生存下来的希望,才有研发生产电动车的胆量,否则过去的债总要还,还不清只好退市。有人讲,搞三包自主品牌要活不下去,但事实上,保护国产车和保护落后不是一个概念,汽车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在淘汰落后低质产能的问题上,即使死掉一半的车企也在所不惜。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8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