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忆上海大众桑塔纳的故事
2013-08-08 14:30:59 中国质量新闻网

砺风自东方

忆上海大众桑塔纳的故事

    [前言]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则经典的广告语伴随着桑塔纳一路走来,在神州大地上流传了20多年经久不衰。1983年至今,桑塔纳,几乎成为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保养便宜,维修便捷,经久耐用,适用面宽广,价格实惠⋯⋯正是这些蓬勃的生命力,桑塔纳这棵常青树也因此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方。

    一、奠基篇(1978~1985)

    周子健访德   大众结缘中国

    1978年底,经历了三十六天中央工作会议的准备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序幕。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改革开放吹响号角,中国不再紧闭大门,全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这个发出第一声啼哭的东方初生儿。

    197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

    而这个肩负划时代意义任务的“启幕人”同时也是德国大众与中国结缘的牵线人,便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周子健。

    1978年年底,周子健正式赴德进行谈判。抵达后,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挂着VW标志的汽车。他便向人打听这些汽车的制造商。当地人向他介绍说,这是来自狼堡的大众汽车。于是,周子健便决定率领代表团奔赴狼堡。当时的周子健没想到,这次狼堡之行将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对话,将拉开中德长达29年的合作,同时也将见证一个时代的发展,甚至将改变国人传统的出行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

    中国代表团抵达狼堡后,便风尘仆仆地从火车站赶往大众总部。借助翻译,周子健向门卫介绍说:我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与大众负责人对话。这位警卫吃惊之余迅速帮他联系了当时负责大众销售的维尔纳·P·史密斯博士。博士当即就充满敬意地回答:“那就请他到大楼里我的办公室来吧。那将是我的荣幸。”

    自此中国汽车业与德国大众的接触便展开篇章。来访、回访,再访直至诞生国内汽车领域中的首家中德合资企业⋯⋯而这些都源自周子健的敏锐观察和当机立断。

    同时,这段序曲也是如德国人对中国人务实作风的最初印象,而中国人也是以这种实干的精神着吸引德国人。

    中国政府与德国大众的对话就这样开启了。

    尽管双方在合作上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但却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

    中国则希望通过引进新技术满足国内对轿车的需要,逐步建立生产能力较强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达到最终建立国有自主汽车品牌,建设中国现代化汽车工业的战略目标。

    在这样的现状下,中方与德方达成了初步合作共识。

    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两条选型原则:一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德国大众按照要求提供了当时正在研制、还没有上市的一款中级轿车——桑塔纳。

    一波三折   困境中的新生

    但是,谈判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在足足进行了两年后,到节骨眼上却发生了变化。

    1980年,外方以德国大众财务状况不景气为由要求退出项目,中止谈判,而当时我国由于“经济调整”,很多项目也被迫暂停。

    怎么办?

    当时主管汽车的领导,无论是中央还是上海市领导态度都很明确:轿车项目不能放!

    为了试探中方的诚意,德方突然提出先在中国组装一批CKD轿车。当时7位工人在上海牌轿车的总装车间里,辟出一块不大的地方,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了。在他们的回忆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没有机械手,只有葫芦吊。安装零件没有规范工艺,螺丝拧不紧就用锉刀锉,榔头敲。

    那时的汽车是搁在长板凳上组装的,当习惯了用榔头敲轿车的师傅们看到从木箱子里取出的“白车身”(车壳子)都惊呆了,“怎么不用‘敲’,‘拼’起来就行了?”参与组装的师傅们如是说。

    由于经验缺乏,组装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按计划两天就能装配好,但中国师傅们却用了一个星期。

    原因很简单:所有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找一个小零件,常常要花很长时间。后来师傅们知道了,桑塔纳的几千种零部件,从德国进口时,原本每一个上面都有编号,但运到上海后,无论是在仓库还是组装厂,都没有把零部件精细分类的习惯,大量零部件打乱了堆放在一起,找起来自然困难。

    因此,组装的师傅们都说“那时候的车都是敲出来的!但德国车是造出来的!”

    他们看到了新车也看到了希望,并确信只有这样的制造技术才能改造我们落后的行业现状,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这一事实不但赢得了德方的信任,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能力,而且有力地说服了不同意见的人,加快了谈判的进程。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二、开拓篇(1985~1990)

    一切从零开始

    80年代末期,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汽车工业也被列为国产化的重点项目。

    国家想通过这一方式探索出一条发展汽车工业的新路子出来。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几乎为零。从战略的角度看,国产化不仅是为了平衡或减少外汇支出,主要还是要达到规模化生产,以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工业的转型。

    因此,桑塔纳如何实现国产化受到我国高层领导人的密切关注,桑塔纳国产化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内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的命运。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宣布汽车工业是上海第一支柱产业,成立“支援上海大众建设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

    同年,在上海大众售后服务的年会上,“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宣传语被正式提出,成为后来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广告语之一。

    1988年,朱基到上海担任市长。刚上任就赴上海大众亲自抓桑塔纳的国产化。他说:“我们中国的工业品,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屈指可数,桑塔纳轿车算得上一个,它是上海的希望所在。”

    同年,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

    “方脑袋”哲学   近乎刻板的管理

    中国的方言极为复杂,在上海话和东北话中找不到太多的共同点,但在南、北大众,中方私下对德国人的形容却难得的一致——德国人的死板、固执为他们赢得了一个外号:“方脑袋”。

    确实,合资本身就会带来管理问题。合资企业中,双方利益、观念、文化其实都不完全一致,当时上海大众执管会四个组成人员中,中方两名,德方两名,中方出任总经理和人事副总经理;商务副总和技术副总则都是德国人,公司重大事情都要四个人协商。这样固然稳妥,但决策周期肯定要更长一些。

    对零部件质量的坚持,使得大众在中国的产品质量能够达到全球统一的标准。而对于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德国大众也坚定地将自己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上海大众。

    生产理念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一方是老国企长期散漫的落后管理,一方则是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当时进入的克莱斯勒、标致、雪铁龙等几家合资企业都遭遇到了同样的矛盾。但当北京吉普的美方管理人员对散乱的生产纪律无计可施时,德国人却在上海和中方达成了共识。

    陆吉安认为,虽然不能说大众的管理优于另外几家,“但对于当时国有企业中自由散漫的生产状态,德国管理方式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约束。”

    正是技术和管理的双重作用下,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终于成功建立,并成立了基金,成为培育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种子基金。如今活跃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的企业,多数是依托于上海大众建立,并最终发展到向其他汽车企业配套供货。

    如果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桑塔纳不仅是解读也是中国轿车工业的一把钥匙,也是值得构建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不仅是一个产业的重建,也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而从历史人文层面看,“桑塔纳”应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历史的标志,文化的符号。

    三、成长篇(1990~2000)

    联合开发   桑塔纳2000上市

    上汽零部件开发能力比整车开发能力强。在引进国外零部件产品时,上汽重视基础性研究工作,将提高研发能力作为企业的生命,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根据各种产品路径的变化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在产品开发上,上汽遵循超前开发、联合开发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对部分零部件产品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开发能力。

    为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上汽提出要强化与跨国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加快零部件系统技术中心建设,阶段性目标是形成车身、内饰、发动机、底盘开发能力,力争做到每年推出一个新产品。为此,他们继续推进零部件配套体系重组和建设,主要抓好系统建设、系统开发和系统管理三大工作。一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零部件系统公司。二是把零部件技术开发中心建在系统层面上,积极寻求与美国通用、德国大众的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零部件系统开发与整车发展保持同步,进一步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三是集团在纵向上对下属企业进行管理,在横向上按照系统管理要求建立系统董事局。

    同时,一汽-大众的支持也为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的成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2年1月28日,上海大众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

    同年4月,桑塔纳旅行车上市。

    1992年,上海大众和德国大众联合开发桑塔纳2000的工程正式启动。

    它见证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发展之路,而桑塔纳更是见证着一代人走过创业的艰辛,成就人生的辉煌。

    1991年2月6日,邓小平视察上海大众,在参观桑塔纳先进的电脑控制生产线时,由衷地感慨道:“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

    桑塔纳2000从开发到上市只花了三年时间。1995年,首款中德联合开发的中级轿车桑塔纳2000成功下线。

    作为中国人参与开发的第一个车型,桑塔纳2000最大的创意就是将车身自B柱以后拉长了10厘米,大大提高了后排乘员的乘坐舒适性,1995年正式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如潮。

    这次联合开发,意味着上海大众不仅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产品,这次的合作经历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开发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正因联合开发的成功,1995年,上海大众累计生产桑塔纳轿车50万辆。

    在中德联合研发期间,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多次访问上海大众,并为上海大众题词:上海大众是中德合作的成功典范!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桑塔纳2000是联合开发的成功,更是中德合作的良好契机,不仅帮助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工艺,也为德国赢得中国市场。

    实际上,桑塔纳2000是桑塔纳国产化的改进之作。上海大众生产的第一批桑塔纳销售出去后,大家普遍反映这款车质量好、行驶平稳,而且省油。但也有负面意见,问题主要是由一部分老干部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车后座太小,坐着不舒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使用习惯和外国不一样,国外是车主自己驾车,妻子坐在旁边,后座顶多坐一个小孩,而桑塔纳在中国则是政务加商务车。于是,桑塔纳2000底盘加长,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个问题。

    1995年4月20日,当第一辆桑塔纳 2000顺利下线后,它迅速占领了国内中级公、商务用车的市场。此后的8年中,上海大众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推出了“时代超人”、“自由沸点”、“俊杰”、“时代骄子”、“时代阳光”等系列改进车型。

    事实证明,桑塔纳2000在当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桑塔纳2000既与桑塔纳共用一个平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不同于桑塔纳低档公务车的定位。1995年推出市场后久销不衰,到2004年停产时,已保持了多年产销近10万辆的水平。

    这种“用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模式在其成功之后,被各行各业多次沿用,极大促进了90年代末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四、进取篇(2000年至今)

    本土化加速   品牌纵深化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并逐步从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自主创新被提高到空前的地位加以强调。

    2001年2月13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向中汽联提出了“桑塔纳GLI世纪新秀”注册为国产参赛车型的报告,国内第二款国产赛车。

    此次提出注册的“桑塔纳GLI”型车辆,整车将对15个主要部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装,主要是针对车辆底盘及传动系统。经过改装后的赛车必将在国内比赛S组中不同凡响,由于其发动机排量超过了捷达和富康品牌车辆,因此也将拓宽使用的范围。中汽联顺利批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申请,且此款赛车在后续比赛中佳绩频传。

    2002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战拉力赛,上海大众333车队首次采用的桑塔纳1.6升俊秀赛车,在比赛中展现了非凡的操控性和灵活性,一马当先,一举夺得厂商杯、超级千六杯冠军、季军,S3组别冠军、亚军、季军及联合会杯冠军,令风云变幻的拉力赛赛场再刮起桑塔纳旋风!

    2004年4月12日,起初由中德双方签署的为期25年的合同时间被延长至2030年。这也开启了新中国汽车现代工业先河。

    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桑塔纳不断改进、改变来适应市场需求,国民车形象深入人心。

    2004年,桑塔纳3000超越者上市。

    从桑塔纳3000项目起,上海大众开始了自主开发探索之路。这宣告上海大众终于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嬗变,开启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自主开发的新篇章。

    随着技术开发不断深入,上海大众的开发能力也显著增强。集团技术开发体系已初步形成功能互补、多种结构的格局。其中上海大众技术中心试验试制基地的土建工程年内完成造型车间、综合实验楼和试制车间。

    2008年,桑塔纳Vista上市。

    桑塔纳Vista与桑塔纳3000相比,在内饰、外观上进行了多处技术升级,尤其是发动机进行革命性技术改变,这说明上海大众对于桑塔纳这个成熟品牌的经营也在不断创新、求变中走向纵深。

    就目前的中国车市来说,桑塔纳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车坛常青树。Vista的上市,无疑为桑塔纳品牌增添了更为强劲的后续发展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桑塔纳不断改进、改变,来适应市场需求,国民车形象深入人心。

    未来在脚下   传奇在延续

    桑塔纳在中国以传奇般的轨迹发展,这与其名字的释义极为契合。原本,桑塔纳这个名字是来自一座山谷的名字。该山谷以出产葡萄而闻名于世。但在这山谷里,还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称做“桑塔纳”。1981年,当第一辆新型轿车从西德大众公司生产出厂时,公司立即决定以“桑塔纳”为其车名。意在希望大众公司生产的这种新车型轿车如同山谷一样闻名于世,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

    如今,桑塔纳在中国,已彻底中国化了,现在除了牌子外,几乎全是中国制造。连国外同行也承认,“桑车”制造水平不低,不比任何国外厂家逊色。

    上世纪80年代的桑塔纳,应用了当时的最新技术和沉稳造型,一直驰骋至今,为了追赶同行的脚步,它经历了从化油器变成电喷、变速器从四挡变成五挡的改变。

    也许是对昔日车型的怀念,也许是对这一开辟中国轿车市场先河的前辈致敬,20多年来,桑塔纳不断改变,与时俱进。

    今年,全新一代桑塔纳即将面世,全新一代桑塔纳同样是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同步开发的产品,有望再度掀起那不曾磨灭的“大众风情”,日臻成熟的新技术将在桑塔纳身上显得尤为显眼。

    随着桑塔纳NF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预见的是,实力更加卓越,设计更加先进,品质更加可靠的桑塔纳即将再度飞驰在中国的道路上,并继续释放其强大的实力与不凡的魅力,上海大众桑塔纳NF将再次征服市场,继续书写桑塔纳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它允许旧的成为经典,并激荡新的可能发生。”29年的品质历练,融合了近400万车主的信赖,造就了桑塔纳这个传奇。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桑塔纳如何延续辉煌?

    让我们共同期待:一场前所未有的改变即将来临!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11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