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的小广告千万别信!

中国消费者报
2023-05-23 10:21:38

你见过

“代理退保”的小广告吗

宣称“全额退保”“退旧投新”

“任意险种无条件全退”

“全额退保教程”

......

这对一些亟需资金的保险消费者

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花样百出的黑中介

组织、指使、教唆、诱导保险消费者

非正常退保

把“退保”做成了“生意”

......

这些黑色产业链中

到底暗含哪些风险

来看《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

“代理退保”到底是个啥?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执业失信行为认定指引》中对“代理退保”活动有明确定义,即:

个人或团体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以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由,采取恶意投诉举报或者组织、指使、教唆、诱导客户非正常退保,侵害客户合法权益的活动。

“代理退保”有哪些形式?

“代理退保”组织或个人往往会冒充监管部门或法律工作者,抓住消费者短期内出现资金问题,利用保险消费者法律知识盲区哄骗客户,声称可以帮其维权。

这些黑中介以“全额退保”等为幌子误导客户,谎称“保险公司涉欺诈可投诉”“长期持有保单将受损”“退旧投新更合算”,怂恿消费者退保,并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退保服务协议,牟取高达30%至50%的所谓“代理退保”咨询费、手续费、保证金。

“代理退保”带来哪些隐患?

首先是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消费者退保后丧失了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其次是资金受损风险。“代理退保”的个人和机构收取高额“手续费”或“咨询费”,还可能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有的保户提前给对方手续费、咨询费、保证金,钱一到账就被对方拉黑。有的保户被建议用退保金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结果遭遇诈骗陷阱。

第三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代理退保”的个人或机构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后续有可能要面临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甚至有可能被冒名办理办卡、借贷、套现等不法业务,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毁等风险隐患。

另外还可能涉及法律风险。保险消费者如果受人教唆或指使,为达到退保目的而虚构事实,编造理由,伪造证据资料,甚至违法干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存在违法犯罪的风险。

案例

前不久,以林某某为首的“代理退保”职业团伙通过设立信息咨询公司,雇请员工从事保险代为退保业务,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等信息,诱导保险投保人委托该公司进行代理退保,以杜撰、虚增保险公司违规行为的方式编写投诉信,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保险公司,以获得全额或高比例的非正常退保金从中收取客户“手续费”,福州市连江县一家保险公司被迫损失13万余元。

经过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公安局联合专案组前期侦查,将6名犯罪嫌疑人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2023年2月2日,该案在连江县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2023年5月上旬,该案一审判决林某某等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敲诈勒索罪”,依法分别判处拘役5个月(缓期8个月)到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2千至1万元不等的罚金。

据悉,这也是全国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案件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

为此

福建省厦门市银保监管部门

曾对“代理退保”现象进行调查

并提出防范“代理退保”陷阱

风险提示

要正确认识保险功能,谨慎退保

如有退保需求,可通过官网、客服热线、面访等方式直接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保险合同条款和退保后果,谨慎做出退保决定;

要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保险合同纠纷,可向相关部门免费申请调解。如认为保险公司涉嫌违反保险监管法律法规,可通过信函、来访、来电等方式向银保监管部门进行反映,如实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保险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如遇不法分子窃取或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利用投诉和退保进行诈骗以及遭受不法分子威胁、恐吓等,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张文章

(责任编辑: 莳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