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标识解析的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
一、简介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是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市场份额连续7年排在全球第一位。长飞积极倡导“客户、责任、创新、共赢”和“精益求精、品质卓越”质量理念,坚持质量核心地位不动摇,努力打造全球光纤光缆行业“中国质造”“中国质量”。
依托创新驱动发展,长飞自主攻克光纤光缆行业内核心技术,全面解决“卡脖子”问题。长飞持续引领5G+工业互联网探索和实践,作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建设了中国光通信行业首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借助5G+工业互联网,建立了全面运营的数据模型,实现数字化驱动的经营决策,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质量的精耕细作。
二、案例背景
2012年,长飞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先后荣获湖北省“长江质量奖”、全国质量奖、欧洲质量奖、亚洲质量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质量管理正在发生裂变:由单个公司的质量管理向产业链质量管理转变。为在新的形势下给质量管理带来更大动力,长飞引入先进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赋予物理对象或虚拟资源唯一的“身份证”,在原料、半成品、成品生产和出入库的各个环节将相关信息生成工业互联网标识,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解决产业链条不可控、不可管、不可信的问题,强化上下游质量管理联动,提升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水平。
基于在数字化质量管理上的创新和实践,长飞获得202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其数字化平台先后获得“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典型应用案例”“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和“2023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50佳”。长飞始终以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来践行质量控制,以数字化实践带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做法
自20世纪初以来,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上一个阶段的管理范围的延展。而现代化的供应链协同打破了企业的边界,从“流”到“源”进行追溯,最终产品质量问题往往发生在制造、设计,甚至在原材料环节。长飞认识到数字化时代的质量管理某种程度上应该延伸至全产业链的卓越品质管理,因此,积极探索全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路径。
第一步是统一语言。基于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链是现代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制造业链条长、环节多、场景复杂、海量工业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数据表述不一致等情况导致产业链协同困难,尤其在质量协同等创新应用领域难以获取、发现、理解和利用相关数据。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标识解析体系,可以为上下游企业设备、原材料、产品等实物,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等场景注册唯一的工业互联网标识,从而解决非标准化的标识和采集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实现不同系统、不同企业的语言统一。
第二步是数据流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原材料、产品数据注册标识,实现原材料、产品质量数据流通共享。以“一物一码,一码到底”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减少产业间产品流转时频繁换码导致的质量数据遗失、错位风险。在上下游对接过程中,通过App扫码,解析标识,下游生产商可以快速获取原材料、设备等生产数据、质量数据和厂家信息,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手工填写的错误率,提升生产质量。
第三步是质量追溯。当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标识解析在全产业链全面应用后,一方面,上游厂家可以找到原材料的去向,从而实现正向追踪;另一方面,通过App扫码产品的唯一标识码,能够逆向追溯各生产环节过程信息、上游原材料信息、原材料厂家等全链条数据,从棒、纤、缆扩展为全流程,从而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创新,长飞总结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应用模式。
(一)平台化设计
长飞建设了中国光通信行业首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通过将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测全景数据,以及ERP、销售、产品管理、供应链、仓库、生产管理、物流等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拉通与数据共享,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将生产过程数据、产品质量数据、订单数据注册成标识,实现产品质量全流程可追溯、生产过程全流程透明化。截至目前,长飞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完成注册企业2000多家,注册标识达到十亿级,每日标识解析量达到百万级。
(二)标准化数据
长飞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建设,旨在建立统一的线缆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和质量数据对接体系,有效消除“数据孤岛”,实现跨企业、跨平台的质量数据互联互通。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的统一数据与接口规范,使各企业间数据互通互信,实现了数据的共享、知识的复用与沉淀。依靠标识码完成上下游产品质量数据流动,降低了数据流通风险,保障了数据的一致性。
(三)业务化应用
数据“聚”起来“通”起来后,下一步就要“用”起来才能释放价值。开发符合业务痛点的实际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数据共享与开发利用,能够推进数据应用驱动的全产业链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过对供应链的基础信息、采购、库存、生产、运输、销售、财务等核心构成模块进行统一整合,为企业建立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质量管理联动,解决了企业间因信息不对称、标识不统一而引起的生产效率、质量管控等问题。
(四)生态化质量
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整个产业链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典型的“生态化质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支撑各供应方之间的数据共享,便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及时、持续的改进与优化,实现对供应链全过程的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同时,长飞从基础物料主数据、订单、交付、报账等多个方面与运营商客户的数据对接,实现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运营商可以全流程实时信息核查产品生产过程数据、关键质量数据,追溯产品生产、存储、检测、运输等关键环节信息,从而使整个上下游之间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
四、经验启示
基于标识解析的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案例的先进性,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质量管理方法的融合,充分应用5G+工业互联网、标识编码和解析、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产业链上的各企业能够在同一的衡量标准及平台上数据互通、保证产品质量,破除“质量壁垒”,实现了质量管理“横向一体化”。
其独特性体现在基于产业链标识解析技术的应用,上下游标识互通,破除“信息壁垒”。当上游产品的检验数据能被下游工厂读懂,当下游需求发生变化时,上游也能迅速感知,建立起一条通畅的、优化的、敏捷的、受控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产业链的质量管控更为优化与科学。
其可复制推广性体现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国家工业互联网的关键神经系统,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顶级节点已全部上线试运行并互联互通,破除“技术壁垒”,全国已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06个,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和国民经济分类中的42个行业,接入企业节点超过26万家企业。因此,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已具备全国各行业推广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长飞主导或参与制定8项工业互联网领域标准、规范或指南的制定,为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指引,助力提升全产业链企业的数字化质量管理水平。
(本报实习记者 张思明 整理)
《中国质量报》【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