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吃谷”需理性,防范诈骗不松懈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4-12-20 16:13:59

□ 庞鹤

“谷子”是goods(商品)的谐音说法,指代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特摄等版权作品的周边商品,包含吧唧(徽章)、角色立牌、色纸(彩色硬卡纸)、小挂件等。与“谷子”对应,购买这些商品的行为即为“吃谷”。当前,不少未成年人热衷“吃谷”,并形成一个庞大的“谷圈”,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一起追寻着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然而,这一行为若缺乏理性引导,便可能滋生诸多问题,甚至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损害。

对一些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吃谷”既是情感寄托,也是社交需要,通过“吃谷”他们可以和朋友找到共同话题,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过度“吃谷”可能导致个人消费失控,给家庭造成经济压力,也可能因沉迷其中影响学业和正常的社交生活。例如,为了集齐某一系列的谷子,有些未成年人省吃俭用,并向家长撒谎要钱;还有媒体报道称,有的中小学生,一次性“吃谷”会花费几百元,甚者还有每年花费数千元上万元的。

未成年人对“谷子”的追捧,也让一些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他们瞄准未成年人涉世未深且对“吃谷”怀有巨大热情的心理,设下重重消费陷阱:比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虚假的稀有的谷子信息骗取未成年人钱财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或是利用未成年人急于获取限量谷子的心理,通过所谓的“代拍”“代购”服务,收取费用后却不发货;还有可能以“中奖”“免费赠送谷子”等为噱头,诱导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进而实施精准诈骗。

让未成年人健康、理性、安全的“吃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

家庭层面,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的消费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其过度“吃谷”的行为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学校方面,需加强消费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向未成年人普及理性消费知识和防诈骗技巧,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相关监管部门应对“谷圈”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商家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发布理性消费的相关内容,例如以漫画、小视频等未成年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吃谷”的正确做法。另外,对网络交易平台来说,应规范交易流程,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审核与监管,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吃谷”环境。

未成年人“吃谷”本是兴趣爱好或是一种情感寄托,但必须在理性的轨道上进行,同时也要谨防被诈骗的风险。对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织密防护网,让未成年人在享受兴趣爱好的同时,免受不良侵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 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