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挥洒不去的情结

中国质量新闻网
郭永东
2006-03-31 08:39:00
   不知比不觉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年了。随着时光的流失,过去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都渐渐忘却,然而故乡生活时的一些琐事,却时时定格在脑海中,缠绵于漫长的岁月,久久难以忘怀。
   九岁的时候,我跟着奶奶回到原籍高平市寺庄村住了两年多。那时,大多的村庄都还没有通电。寺庄村由于是镇政府所在地,村子里也是刚刚接上了电灯。说是通了电,其实每年有电的时候也就十多天的时间。每当夜幕降临,村子就被沉沉的夜色笼罩住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使用着自制的煤油灯,细细的灯拄的顶端,豆粒大点的灯头迸发出飘曳不定的光线,家里的人站在两米外便看不清人的脸。村子的中央是一条蜿蜒延伸而去的长长的老街,零星的几盏路灯像萤火虫似地放出暗淡的光,临街房子的纸窗上透出的光线斜斜地印在街面上,乡村的夜显得寂静又苍凉,深夜可以听到行人清脆的脚步声,偶尔从村子深处传来的几声狗犬,更衬托出了夜的宁静。
   村子里每年也总有那么几天热闹的时候。每年的阴历三月十八至二十的传统的庙会,村里都要热热闹闹地唱几天的戏,方圆十里八庄的村民都要赶来凑热闹。
   村民们吃过晚饭后,整个的村子便沸腾起来了,小孩子们奔走相告,平日里村子中央那条寂静而苍凉的老街,此刻挤满了成群接队的扛着条凳、拿着椅子的村民。大队部里的舞台上早已经挂起一盏大汽灯,整个戏场亮如白昼,队部里的树上,房顶上都坐上了等着观戏的群众。
  舞台上热闹非凡,时而锣鼓喧天,千军万马驰骋场,时而是青衣委婉的低吟浅唱。台下的老汉们“匝巴”着个旱烟袋,眼睛瞪瞪地盯着台上,岁月的辛劳的雕刻的皱纹堆织起的笑意驱赶走了一天的劳累。婆姨们则不经意地看几眼台子上,手里纳着鞋底或做着针线活儿,还不时地东家长、西家段地和别人唠嗑几句闲话。我不知道他们能否看懂戏文,但从他们面部的表情能看出流淌出的欢娱和快感。
   每年的早春,村子里都要举行“打铁花”的活动,来驱邪祈福。村子的南头有一坐土制的炼铁炉,有一座翻砂厂,那便是村子里主要的副业了。每当开炉的那段日子里,炼铁炉通红的火光映红了村子南边高低错落的房舍,映红了村子外围一大片的丘陵山冈和沉沉的旷野、也映红了整个夜空。打铁花的过程需要有几个人配合完成,先用一个特制的坩埚把细碎的生铁熔化成液态铁,由一人用一长勺子将铁水舀出,然后抛起来,另外的一个人用一块大木板就势将一串串的呈抛物线落下通红的火球再次撞击到老槐树高高的树梢上,伴随“砰”“砰”的巨响,红通通的夜空中,随风飘曳着的老槐树的万千枝条间的缝隙里迸裂出无数个色彩斑斓的小星星,一闪一闪、潇潇洒洒随风在夜空中飘荡,顿时造就了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美景。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三十年的时光弹指间匆匆掠过。村子南边的炼铁炉和翻砂厂的废墟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日曾经有过的辉煌,老街依旧由南向北从村子中央蜿蜒延伸而过。新建的“贸易街”宽阔的街面,街心花池里四季常青的冬青,样式别致的路灯,成为村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子的西边里建起了一百多亩的科技化蔬菜大棚,万头养猪场,这里的特色农产品红萝卜、蒜薹等经过标准化加工远销国外。
今昔相比,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传统庙会,都要由镇政府举办“梨花节”文化旅游节活动,每当徜徉于故乡早春山峦旷野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故乡的夜色就会在我的脑海中重叠定格,往事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