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难忘的岁月

中国质量新闻网
胡敦明
2006-04-07 11:12:00
   前几天,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她用小米面与豆子面掺合着蒸了一锅窝窝头。下班后回到家里,一股扑鼻的香味立刻勾起了莫大的食欲,儿子欢呼着蹦到我的面前,向我报告今天晚上吃窝窝头的好消息。饭桌前,柔和的灯光下,吃着那香喷喷、软和细腻的窝窝头,不禁又使我想起了下乡吃窝窝头时的情景。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段岁月仍然历历在目,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一日,为了追随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高中毕业的我被一辆破卡车驮到了淄川区杨寨的董家村。村头,站着看热闹的人群,陌生的环境中挤满了陌生的面孔,格外令人觉着郁闷,周身都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笼罩着……
   从此,开始了我的下乡生涯。刚到农村时,根据政策规定,我们每人都带着半年的国库粮。那时国库粮中有细粮有粗粮,我们掺合着吃,生活还算可以;第二年吃完国库粮后,接上的粮食是生产队里分得麦子。当时,那个由三十多名男女知青组成的“革命大家庭”很不会过日子,只顾眼前利益,有好吃的只管吃。吃完了麦子,到了秋后可就惨了:大家各自从生产队里分来的黄澄澄的玉米装满了半个土粮仓。这意味着我们将要吃七个多月的玉米,直至来年麦收后才能再吃细粮。
   幸好我们中间有为同志会摊煎饼。可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摊了半天来,还不够大家一顿吃。我们都不忍心她受那份洋罪,只好横下一条心吃窝窝头。繁重的体力劳动,促成了极大的饭量。每次打饭,我都是将5个窝窝头分别套在5个手指头上,并用其夹住一块大咸菜;另一只手则端上一大碗玉米面稀饭。炊事员的手为此累得生疼,但窝窝头还是供不应求。
   为了提高窝窝头的产量,其中一名同志发明了一种类似压制蜂窝煤机一样的“窝窝头机”,将攥窝窝头改成了压窝窝头,一压一个上下透气的圆筒筒。这种机制窝窝头虽然产量高,但它却比那些攥的窝窝头更加难吃。吃饭时,嘴里就像塞满了一口锯末子,没心思嚼,脖子一伸就往下咽,那窝窝头就像个圆木塞,紧紧地堵在你的食道里不紧不慢地往下走;有时在半道上竟然就不走了,你只得将脖子再狠狠地一伸,它才继续往下走……咽下去后,眼里早已憋出了泪水。
   这样吃了一段时间后,有几个胃疼严重的被批准回了家,接着又出现了很多父亲有病、母亲不好受等需要回家探视的情况,就连我们的带队干部也因妻子有病回了城。最后只剩下我们几个有“牛虻”精神的还在坚持着战天斗地。那时压根就没听说过有方便面、八宝粥之类的东西,不然,家里也早就拿来支援上了。后来我们只好向贫下中农紧急求援,经村党支部研究后破例将备战备荒用的小麦换给了我们一部分,才解决了那场因吃窝窝头引起的危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