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诗酒天下第一村

中国质量新闻网
王黎明 王力平
2006-04-14 13:54:00

   四千年的酿造历史,孕育出汾酒诱人的清香,酒里涌出的诗歌,伴着名士的倜傥和潇洒,沿着历史的长河款款流淌,酒的香诗的韵,醉倒了春雨、杏花、时光。


杏花仙子酿美酒


   在世界文化中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给酒赋予了如此多的精神内涵和想像空间。在中国数以万计的“酒家族”中,汾酒无疑是最古老、最具内涵的白酒珍品之一。
    关于杏花村汾酒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杏花村很早以前叫杏花坞。每年初春,村里村外到处盛开着杏花,甚是好看。
   杏花坞里有个叫石狄的年轻后生,他膀宽腰圆,常年以打猎为生。初夏的一个傍晚,在村后子夏山(因孔丘弟子子夏在山中教学而得名)狩猎归来的石狄,正走过杏林,隐隐约约听到一丝低微的抽泣声从杏林深处传来。他寻声过去,发现一个柔弱女子依树而泣,很是悲切。心地善良的石狄忙问情由,姑娘含泪诉说了家世,才知是因家遭灾,父母遇难,孤身投亲,谁知亲戚亦亡,故无处安身,在此哭泣。石狄看着姑娘那张杏花带雨般的清纯面容,顿生怜悯之心,领其回村安置邻家,一切生活由石狄打点。数日后,经乡亲们说合,俩人结为夫妻。婚后,夫唱妻随,日子过得很甜美。
农谚道:麦黄一时,杏黄一宿。正当满枝的青杏透出玉黄色,即将成熟时,忽然老天爷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阴雨。雨过天晴,被雨淋得裂了口子的黄杏“吧嗒、吧嗒”地落在地上,没出一天功夫,满筐的黄杏发热发酵,眼看就要烂掉。乡亲们急得没有办法,脸上布满了愁云。
   夜幕降临,忽然有一股异香在村中幽幽飘荡。既非花香,又不似果香。石狄闻着异香推开家门。只见媳妇笑吟吟地舀了一碗水送到丈夫面前,石狄正饥渴之时,猛喝一口,顿觉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这时贤惠的媳妇才说道:“这叫酒,不是水,是用发酵的杏子酿出来的,快请乡亲们尝尝。”众人一尝,都连声叫好,纷纷打问做法,争相仿效。从此,杏花坞有了酒坊,清香甘醇的杏花美酒也远近闻名。
   原来姑娘是王母娘娘瑶池的杏花仙子,因不甘王母责罚,才偷偷飘落下凡。见乡亲们遇到困难,故用发酵的杏子酿出美酒,解了众人之急。
    由于她酿造的美酒香飘天庭,王母垂涎欲滴,急命雷公电母寻迹捉拿,为上界神仙们酿酒。
   一个盛夏的午后,探得踪迹的王母亲自捉拿杏花仙子来了。她站在云端厉声喝道:“大胆杏花仙子,竟敢冒犯天规,偷下凡尘,罪在不赦!念你此番人间酿酒辛苦,快将美酒带回天庭供仙人饮用,如若不然,化尔为云,身心俱亡。”
   杏花仙子听罢,不但不怕还据理力争。王母恼羞成怒,一声炸雷,闪电劈下。待炸雷闪电过后,杏花仙子已不见踪影。
   从此杏花坞一辈辈流传着杏花仙子酿酒的传说。每年到杏花开放时节,村里总要下一场潇潇春雨。据说,那是杏花仙子思念亲人的泪水。

骄人的成名史


   杏花村酿制的美酒被酒界专家称为中国酒界的“常青树”、“活化石”,杏花村酿酒史是中国酿酒史的缩影。汾酒的酿造史在我国正史中记载得最早、最多。
   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被列为宫廷贡酒,北齐武成帝备加推崇,后被载入《二十四史》,从而成为宫闱御宴第一酒,这是汾酒的首次成名。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吟出了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借此声名远播。这是汾酒的第二次成名。
   1915年,义泉泳生产的“高粱汾酒”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独领风骚获甲等金质大奖,成为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惟一现存获此殊荣的中国白酒,汾酒从此享誉国际酒坛,这是汾酒第三次成名。
   建国后国家共进行过五次名酒评比,汾酒五次、竹叶青酒三次荣获“国家名酒”称号。这是汾酒的第四次成名。汾酒还具有“白酒祖庭”的行业地位。
   明清时期,白酒业迅速崛起,优质白酒的酿造技术成为全国酒商竞相争夺的焦点,拥有悠久酿酒历史的杏花村更为众多厂家和酒商所瞩目。事实上,我国许多名酒都源于这一时期的山西杏花村。如贵州茅台酒就是1704年山西一郭姓盐商雇杏花村酿酒名师创造的;陕西的西凤酒则是因“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西宁的青稞烧酒;新疆的代酒等许多名酒亦由晋商传汾酒技术而兴。我国不少地方名酒曾带有“汾”字,与汾酒渊源可见一斑。当时一句“会做山西酒,腰无半文天下走”的民谣反映出汾酒在全国传播的盛况。
   同时,汾酒也是晋商辉煌的活化石。晋商明清时期称雄商界五百余年,商路畅达,汇通天下,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无与伦比、世界商业史上也十分罕见的辉煌。
   汾酒集团有一百三十年近代汾酒工业的历史。1875年,杏花村汾酒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酿酒作坊——“宝泉益”在北宋名店“甘露堂”旧址上开业,“宝泉益”的创立是近代汾酒工业的开始。“宝泉益”后易名为“义泉泳”。1949年6月1日,在收购当时杏花村仅存的两家酿酒企业“义泉泳酿造厂”和“德厚成酿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国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成为杏花村传统酿酒业的惟一继承者。

续写历史辉煌


   汾酒获得诸多荣誉的背后是过硬的产品质量,数千年来,汾酒人铭记“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粱必得其实;火必得其缓;缸必得其湿”酿酒秘诀,并一仍旧贯。
   汾酒没有躺在过去的荣耀中举步不前,而是按部就班地依照酿酒秘诀用心做酒,但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往往会遇到想像不到的磨难。
   1998年的山西朔州“假酒”风波,给汾酒集团造成了严重冲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时间,消费者谈山西酒色变。虽然汾酒人做了大量的危机公关工作,尽管有当时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专项抽查结果:汾酒和竹叶青酒经按国家标准检验,抽样合格率为100%,但包括汾酒在内的山西酒的国内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汾酒集团也由白酒行业的排头兵跌落到了第九位。
   “假酒”风波前,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占据了过半的市场份额,“假酒”风波的到来,使国内的白酒消费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尤其在中高档白酒领域,浓香型这种类别产品在某些地区甚至占据更高的份额。这种局面的出现,给以汾酒为典型代表的清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清香型白酒该怎么办?汾酒该怎么办?
   事实上,专家们认为清香型白酒清香优雅,口味纯净,卫生指标先进,最容易与国际口味接轨,发展前景广阔。汾酒在保持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公司的管理、经营及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创新。2002年,汾酒集团领导班子调整后,郭双威成了汾酒集团的领头羊。他说:“管理是基础,改革是动力,效益是目的。我们就是要把汾酒这个‘大曲’放在杏花村的千年酒史的大瓮里,用辉煌的晋商文化和5000年的黄河文明来熏陶她,用自主创新的科学管理机制蒸煮她,用严而细的质量体系过滤她,用最人性化的设计包装她,把她打造成一流的国际品牌。”“创新”这个概念被他提及并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运用科技手段对白酒的微量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找出提升质量的关键;挖掘杏花村汾酒文化,以文化提升品牌内涵;宣传上,突出清香型白酒卫生指标先进更益于健康,改变过去清香型白酒就是低价酒的认识。
   踏实酿酒,不事声张的汾酒集团终于等到了收获的季节:2001年到2005年,销售收入从8.43亿元上升到19.08亿元,平均年增长22.66%;利税由2.59亿元,上升到7.1亿元,平均年增长28.73%;利润由1561万元,上升到
    2.2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5.17%;出口创汇年增长25.29%,到2005年已达4770万美元。
   中国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踏实做事,用心酿酒,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对“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更真切的认识。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