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别针女孩”的社会价值

中国质量新闻网
胡立彪
2007-01-12 10:17:00

   26岁的美国小伙子凯尔·麦克唐纳通过网络以物易物,用一枚廉价的红色曲别针最终换得一栋别墅一年的使用权,创造了网络交易的奇迹,他因此一夜成名。受麦克唐纳传奇经历的启发,一位网名叫艾晴晴的中国女孩,于2006年10月15日在网上发帖,誓言要用100天复制这一奇迹,成为中国版的麦克唐纳,并且每日发帖,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自己行动的全过程。帖子一出,立即受到网民的关注。目前,艾晴晴的行动仍在继续。
   从我个人角度看,艾晴晴的行为并不值得人们关注,这首先是因为,以物易物是基于自愿的个人行为,用一枚曲别针最终能否换得一栋别墅,除了个人能力之外,更多地取决于运气,其行为价值仅高于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意义;其次是因为,在已有行为原型且这种行为的社会意义已经很充分的情况下,对该行为的刻意模仿即使有效果,这种效果也不增加新的意义;第三是因为,如果是奇迹,那么奇迹不可复制,除非这种复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使复制行为本身走向了另一个预先设定的或根本无从设定的目标。
   事实上,艾晴晴的行为从第一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必然异化出的另一个目标走向。换句话说,用曲别针换别墅的整个行动从第一天开始就丢失“换”的意义,而被追加了其他社会意义。因此,不管艾晴晴事先是否有对异化结果的期待,但她最终既不可能成为中国版的麦克唐纳,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奇迹的创造者。
   从物品不断升值的早期换物过程看,艾晴晴的行动似乎始终指向那个理想中的目标,但随着关注事件进展的社会公众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各路媒体的加入,那栋别墅的实体意义却不断减弱,变得越来越虚幻,并被各种力量渐推渐远,成为海市蜃楼。即使是已经参与了交换的当事者,由于帮助女主人公完成“理想”的目的均有悖于自然交换的初衷,其行为也是异化的,这与其说是促成“理想”,不如说是以直接进入事件结构的方式改变事件的性质。
   艾晴晴本名叫王晓光,是今年超女杭州赛区20进10的落选者之一,这一细节被曝光后,人们的注意力发生了一次重要转移。尽管我个人认为,这个细节对于换物本身不构成任何影响,因为换物者过去的经历和身份不能进入事件结构,应该在事件之外。但许多网民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艾晴晴的行为起点根本就是建立在超女失败的经历之上,她试图把换别墅这种本可以自己私下实施的行为设计成一种引得公众关注、以期获得类似事件营销广告效果的招摇行为,而这种行为一开始就被注入了超女式的功利基因,因而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其行为的积极意义所剩无几。
   对原始动机的怀疑是致命的,这种怀疑很容易被一再放大,变换出许多不同的角度,并深入到事件过程的各个不同的细节。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挽回的衍生意义的迅速滋生,不久细节便长成了巨大的枝杈,压弯了整个事件的大树。于是,艾晴晴漂亮的“童话”女主人公形象迅速被丑化,负面舆论的强大压力使得支持者的声音显得极为微弱,而艾晴晴也一再遇到实质性的困难。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下结论说,曲别针换别墅行动根本就是某利益集团精心策划的阴谋,而艾晴晴只不过是被这场阴谋推到前台的一枚棋子而已。我不赞同这种阴谋论,但我相信,艾晴晴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种符号,其创造奇迹的能力并不存在,而这一事件在不能产生出更多社会价值的情况下,也差不多提前结束了。
   值得一提的是,艾晴晴本人的文笔不错,通过她留在帖子和博客里记叙事件、表达感想的文字,再参照大量网民的跟帖,在网上浏览这一事件,众生百态尽收眼底,就像是在读一部社会讽刺小说,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反思社会及自我反省的机会,这大概才是这一事件的最大价值所在吧。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