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太河

中国质量新闻网
胡敦明
2007-04-30 13:46:00

  光滑滑的青石蛋一个挨着一个紧紧地挤在一起,隔不远就一片白晃晃的沙滩;清澈见底的河水哗哗地响个不停,鱼儿在水下穿梭;两岸群峰竞秀,植被茂盛,苍翠欲滴。

  一群赤着脚丫的孩子,在宽阔的河床上打闹嬉戏,玩够了捉鱼的游戏,又抬头看见了翱翔于碧蓝天空中的老鹰,于是一齐拍手唱起了当地流传的儿歌:“老雕老雕转转,公鸡母鸡看看,你不给我打水,我不给你做饭”……

  这就是我那童年里的太河。

  太河,并不仅是指一条河,它还包含着一个环抱于群山之中的行政区域,现称为太河乡。她东邻青州西近淄博,因“淄水”流经而得名,也称淄河。“淄”是一个单纯的水名专用字,除了代表这条美丽的河流之外,再也没有其它任何含意了。附近的城市也都引用它来做地名:有淄川、临淄等,该地区的市都就叫淄博市。

  淄水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一条河,河水不但甘甜爽口、清馨宜人,而且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为此,沿河地区纷纷将淄水作为城市的水源地,在二十世纪末,就曾发生过两地区抢夺水源的事件。

  童年时的太河是六十年代的太河。

  六十年代,太河的行政中心在太河街(当地的一个村名)。当时,太河街有厚厚的围墙和高大的城门,被南来的东西两条河夹在中间,北面就如一条船的船尾,两条河则在“船尾”处交汇:西面之水来自上游一个地名叫“源泉”的地方;东面之水则是来自被人称为“北方九寨沟”的峨庄溜子。从太河街沿河向北5华里就是高耸美丽的锦鸡山(传说古时有锦鸡鸣于山涧而得名),锦鸡山似一幢少妇巨幅雕像,披发赤脚,端坐岸边,凝神注视着脚下洁净如碧玉的淄水……当年,在锦鸡山的阳坡上还有“毛主席万岁”五个用碎石块切成涂着石灰水的大字,站在太河街远远地望去便清晰可辨,甚是壮观!用“山清水秀”来形容太河,我认为太单调,心里总感觉还少了许多其中的内涵。虽然离开太河已经多年了,但多少年来,始终无法把她从我的记忆中抹掉,总是魂牵梦绕般惦记着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那群憨憨厚厚的太河人……

  太河景色虽然优美,但由于那里到处都是连绵的群山,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耕地少得可怜。用太河人的话说是:“三山二水一分田”。就这仅有的“一分田”,也是十分的贫瘠。地薄人就穷。六十年代,那里的百姓真是到了家无隔夜粮的地步。

  记得那时我的好多同学,都是夏天有粮时就在学校读书,到了冬天或春天闹粮荒时就跟着大人到外地讨饭去了。在我们班里,因交不起2元钱的学费而被老师撵回家的事情时有发生。我清楚地记着,一个叫刘宝成同学因不小心,右手的食指被水车齿轮压断了整整一节,伤口里鲜血一个劲的往外涌,我叫他赶快上医院,他却哭着说:“俺家里又没有钱!俺家里又没有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连上医院的想法都没有!那时,我和公社医院外科一个姓李的年轻大夫很熟,就自告奋勇领着他到医院里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孩子伤到了这种程度,起码要住上半个月的院,然后再上法院追究水车拥有者的法律责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虽然穷,但其志却不短。甘甜醇香的淄水养育了一个老实忠厚的人群,那些朴实纯真的农民就像这个“淄”字那样单纯无暇,他们牢记克勤克俭的生活法则,整年在那几分贫瘠的山地上寻找着自己的生路……其余,就再也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了。政府压根就不用给百姓上法制教育课,也无须天天喊“讲道德,树诚信”。老百姓虽然穷得囊空如洗,社会上偷盗的事情却极少发生,更没有坑蒙拐骗,而“抢劫”这词便只有在历史教科书中才能见到;人与人之间缺少尔虞我诈,拥有的是友情与互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切实存在的事实。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