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论金:茶吧里的热门话题

中国质量新闻网
佳 佳
2007-05-24 09:48:00
    近日约了几个好友去喝茶,本想多日未见定有很多新鲜话题,未料大家却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股经”——这个早在单位里就被同事们耳濡目染了近一年的老生常谈,我觉得有些无趣,便借口叫小姐添茶,岂料一转身,邻桌、边桌、墙角、楼下……居然也是谈“股”论“金”声一片。细细一琢磨,如今似乎还不止茶吧,晨练场、公交车、办公室、饭局、游戏室……几乎都成了证交所的第二战场!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了前几年盛行的房产投资热:似曾相识的场面、异曲同工的逻辑思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满腔激情,同样的无人不谈、无孔不入、无所不及,只是现今换了一个话题,总体而言都是投资。社会上有那么多人投资,到底是好是坏?
    我觉得从积极的一方面看,这至少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为投资就需要资本。别说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投资就像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就说可以吃饱穿暖了,很多人还在为衣食以外的事情奔波。最早的时候是电视机、半导体,之后是洗衣机、冰箱,再后来就是家庭影院、电脑、手机……只有等把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满足了,多出来的闲钱,才可用来投资。如此看来,投资就必须先满足两个前提:第一是“生活必需品”,第二是“闲钱”。人们不仅对“生活必需品”的外延设定在不断扩大,而且随着生活资本的加码,投资资本也在相应上涨,过去大有作为的10元钱,放到现在可能根本溅不起半点水花。由此可见,投资的人多了,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变得富裕了。
    当然,这种提高还绝不仅仅是物质、金钱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意识上的。
   深入探究过去人很少投资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基础差、投资资本少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他们缺乏投资的意识与先进的理财观。很早之前就听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当你问大学教授一道数学题时,他要拿着计算器才能帮你解答;但是你如果问如何炒股、购买基金,几乎任意一个路人就能回答得头头是道。可见,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与国民的“投资意识”是否普及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反映了国民们对于金融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整体国民素质的体现。过去大多数中国人将理财等同为储蓄,认为只要存得起钱来就是理财高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真正科学合理的理财,除了安全外,还应该有更高、更合理的利润保障。因而,很多人在接受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等先进理财观后,开始通过国债、保险、房产、股票、基金等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来实现自身资产的良好增值。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民众金融常识普及度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民致富理念的转变:过去是依附于国家利率被动致富,而现在则是通过投资主动富强。
   然而,虽然投资意识的加强对社会的进步意义非凡,但与此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我们的传统职业观,一部分人由于沉溺投资而不务正业;一部分人由于过度投资而触犯法律。
   我们经常可以目睹这样的场景:有些人上班迟到已成家常便饭,但9:30准时激活炒股软件却是雷打不动;有些人工作起来丢三落四、心不在焉,但看起K线图却是心无旁鹜、全神贯注;有些人用公司座机进行股票买卖交易、同股友闲聊“股经”,致使紧急的工作电话频频占线;有些人索性不管正职、甚至辞去工作,一门心思就把投资看作了第一职业;有些人通过职务之便,将公款挪为己用进行投资;有些人为获取额外利益,不惜出卖商业机密,致使贿赂猖獗……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真正的黑手其实就是“职业道德”的薄弱、扭曲与缺失,归根结底就是“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祟。工作必须付出劳动,虽然报酬稳定,却时间长、限制多;而投资则只需要有资本就能有收益,并且相对而言周期短、回报丰厚。在这种悬殊的对比下,人们往往就会选择打着“自己享受,让钱工作”旗号的投资,不顾一切“任重而道远”地工作。
   但是投资真的就比工作强吗?我觉得未必。首先就收益而言,投资具有风险,并非稳赚不赔。赚的时候它可能优于工作劳动所得,但赔的时候也大有人倾家荡产、跳楼自杀的先例;其次就两者的目的而言,投资只是为了收益,它到一定程度就是一种数字游戏,而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通过工作可以实现自身的理想与抱负,可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它到了一定的境界,折射出的是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哲学。
   因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把投资当作是一种服务生命与生活的手段,而坚持脚踏实地地工作才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惟一途径。(《中国质量万里行》)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