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小说]今日长缨在手—国有厂长当猪倌

中国质量新闻网
郭永东
2007-06-28 14:40:00

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经常看一些电影、电视剧和文学刊物。有一个感觉,就是反映公安、工商、税务、军队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反映我们质检系统战斗生活的艺术作品几乎是空挡。这与我们质检系统在国家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很不协调,这种状况也使我们系统在社会上威信和形象的树立受到一定制约。有感于此,我决定创作一部反映质检系统干部职工战斗生活的小说,以查处一个大的制假案件和质监扶持企业发展的故事为发展主线,全面反映质检系统干部职工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战斗生活。也许有人会说:你是自不量力。但我会尽全力去做,用真心和智慧去讴歌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工作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希望系统们的朋友对作品提出批评指正意见,把意见发到网页下面的评论里。也欢迎系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查处制假售假大要案件的线索和故事,可直接发到我的邮箱:sxgp.guoyongdong@126.com ,可以直接用QQ(602518320同人)联系。这篇小说里也许就有你的影子,记着回贴啊。

故事梗概:
   王安邦初任平城市委书记,就发生了毒酒致死人命大案,王安邦在组织执法部门破获制造假酒的黄彪造假走私贩毒团伙的过程中,面对经济萎缩不振,政府机构臃肿、地方领导与犯罪团伙相互勾结等重重弊端实施大手术,用铁碗对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质监、公安、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执法部门通过查处一个个制假大案,用法律“长缨”束缚了造假“黄龙”。平城经济社会最终走向繁荣、和谐。 

(十九)

国有厂长当猪倌

   平城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平城经济中的新生力量。这几天,王安邦和市委、人大、政协的领导忙着为改制的几个国有企业挂牌剪彩。

   在经贸局上报的改制企业名单中,“农牧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崔卫国的名字映入了王安邦的眼帘,王安邦把秘书叫进来核实情况,确认这崔卫国正是原“五谷香酒厂”的厂长。五谷香酒厂经过平城市政府批准宣告破产。厂子给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金,资产和设备由一家民营化工厂收购,在岗职工由这家企业安置。

   这年崔卫国正好四十五岁,他不想干坐着等十几年后领养老保险金。有的小企业聘请他去搞经营管理,也被他婉言谢绝。他当惯了单位一把手,不愿再去打工,看别人脸色生活,就和老伴合计,回到老家办了个养猪场。拿出积攒的一万余元,买了四、五头台湾产“杜烙克”种猪和本地的二十多头猪崽,在自家房子后面的一块空地上垒起猪圈,去工商局办了营业执照就开张了。好在他参加工作前在家里喂养过几年猪,对养猪还略微懂一些。

   村里和他年龄相仿的老熟人拿他回家养猪当笑谈,说国营厂的老总变成了猪倌。崔卫国听到这话却很淡然:“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城市农村户口合一。什么是工作?只要能挣钱谋生,就是工作。要体面,当官风光体面啊,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干的。有的人能平平安安当一辈子的官,有的省部级高官在“反腐”中进了看守所。咱凭自己的劳动挣钱——心实!”笑容自然地荡漾在崔卫国的脸上,两只大大的牛眼重新眯成一条缝。

   其实,平城市的农业生产在数千年前就成为华夏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华民族的农耕始祖炎帝曾经在这里“始稼穑、种五谷”,驯牛耕田,肇市交易,兴邦立国,开炎黄文明之先河。距离平城市二十公里的羊头山上,至今还保留着神农氏炎帝活动的诸多遗迹,全市保存完好的炎帝寺庙就有四十多处。发掘于平城市羊头山神农庙内的一块拱圆形五佛碑,立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碑的正面刻着“神农圣灵所托”,“山号羊头”,“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等字,碑文记载了炎帝在羊头山尝五谷、教民稼穑的丰功伟绩。据史料记载,平城在数千年前曾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大森林,自然风光秀美。羊头山的神农城和庙毁于明代之前,如今的神农庙是清代重新翻修的。在羊头山附近的几个村落还保留有炎帝行宫、炎帝中庙等古老的文化遗迹。在庄里(装殓的谐音)村五谷庙的山墙里嵌着一块刻有“炎帝陵”的石碑。平城也是中华文字创造着苍颉的故乡,崔卫国所在的寺庄村的附近的郎公山上建有苍颉庙,庙门上有“六书始详”的门匾。史书中记载,苍颉公为文字祖,书成而鬼神泣,其夫有曳天地之秘也。

   养猪是平城从远古时期流传下的产业。农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用石头垒起的猪圈,过去老百姓家里养上四、五头猪,就够全家一年的花销钱了。崔卫国从城里回老家当猪倌,并且还把养猪当成产业来经营,倒真成了一件稀罕事情。这不,崔卫国把售给他台湾产“杜烙克”种猪的那家公司的技术人员请到家里当顾问,十多个月的经营,种猪产下的两窝的猪崽长的有多半个人高了,体格健壮,浑身毛发透着光泽。二年后,他养的优质种猪发展到一千头,崔卫国和老伴两人忙不过来,就新修了三十亩地大的养猪厂,厂子里修了十多排猪舍,在村里雇了几个饲养员。像工厂一样,在猪舍墙上挂上了“管理制度”。在猪舍里安装了自动饮水器,猪渴了的时候就会自动用嘴拱开饮水器吸水喝。

   崔卫国从城市里回到村里当“猪倌”,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他热爱平城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更爱养育他成长的故乡——寺庄村。寺庄村地处平城市正北十公里的地方,在古代时也叫义庄。之所以叫义庄,源于公元三世纪前,秦、赵两国为争中华一统而进行了为期三年之久的长平之战,赵国守将冯亭在此地被秦战败,秦兵逼其投降。冯亭宁死不从,投井而死,群众为纪念冯亭,就把此地叫做了义庄。村子外苍松翠柏葱郁中映现出元代兴建的成汤庙,庙里有一株唐代古柏,至今枝繁叶茂,五个人都合抱不住的粗壮的树身上长满了“疙瘩”,这些树疙瘩远望去很像是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树顶的支干上长满了青翠的叶子。庙的对面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戏台就建在二米高的台子上,戏台的前面是三面敞开,后面是一排整齐折页屏风,戏台的斗形屋顶由四根绘制了各种人物彩绘的沙石柱子支撑着。

   打崔卫国童年记事起,每年的三月十八庙会,村里唱大戏。十里八乡的人拿着板凳早早地来占位子,庙前广场的树上、屋顶上都坐上了人,戏台的正中央吊起了一盏汽灯,照得整个场子通明。戏台上锣鼓喧天,青衣唱腔委婉圆润,台下的老汉“扎吧”着旱烟袋,岁月辛劳在脸上刻下的皱纹堆积成笑意,驱赶走了一天的疲劳,婆娘们呐着鞋底,一边拉着家常。小孩子们只在人群中乱窜,跑累了就躺在大人的怀抱里沉沉睡去。

   寺庄村在古代时就是一个大镇的建制,农业文明延续了数千年。这里盛产黄梨和苹果,平城黄梨口感好,营养丰富而成为历朝历代的皇家供品,每当三月阳春,村外田埂、山峦到处盛开着白如雪、红如粉的梨花、杏花、苹果花,将村子妆点得姹紫嫣红,花香在村子每一个角落沉淀。村南头有一个生猪屠宰厂,始建于何年何月,连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屠宰厂的院墙还是用青石切起来的,足有二米多高,院子里有一个五百米见方的猪圈,猪圈的后面是两排长达二十多米的平房,屋顶已经残败不堪。据说,这两排用作屠宰的房子是民国时期就修建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屠宰厂还是一片繁华景象,乡镇的畜牧站就建在这里。这里也是李新明、崔卫国童年时期玩耍游戏的地方。金秋十月,玉米棒子黄了,高粱红了,四面八乡的村民就会把自家养的猪赶到这里交给畜牧站。过秤、然后屠宰。屠夫刘黑子身体壮壮的,脸上堆积起的横肉发着红光。他先把赶到场子里的肥猪用一根长长的套杆套紧,然后由两、三个年轻后生拉着猪蹄把猪抬到用预制板搭起的石台上,把待宰的猪死死地按住,屠夫刘黑子拿起一把尺许长磨得明亮的刀子,端起一碗冷水含在口中,猛地喷在刀子上,在猪绝望地吼叫中,刘黑子手中的刀准确地插入猪的咽喉部位。从猪咽喉刀口处“汩汩”流出的暗红色的血水,流在台子下面就着的盆子里。有时候,刀子捅进猪身体后,猪由于刺痛条件反射,奋力从按着它的人手中挣脱出来,不断吼叫着在场子里乱跑一通,从猪咽喉处流出的血喷溅得满场子都是,直至猪身体内的血完全流尽,猪才会倒在地上。

   崔卫国比李新明大个四、五岁,他们在宰完猪后,争着和屠夫刘黑子要猪尿泡。要上后,在火上烘干,把猪尿泡吹起来当气球玩。猪尿泡能吹成篮球那么大,风吹起来,气球就被风力托起,飞上蔚蓝的天空。

   打小留在脑海中的故乡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成为崔卫国时常的一种牵挂、一种思念和一种温情。建起猪厂后,李新明有时回到村里,时不时找崔卫国,两人一起下棋,有时哥俩喝它一场,再放开VCD机,就着麦克风吼他几嗓子的旧电影《金光大道》的主题歌:“奔向那个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啊,奔向前方……”

   崔卫国的猪厂建起后第三年,他的猪厂拥有了三千万资产。他成了全市的养猪状元和致富能手。这得益于他引进了优良种猪,在厂子里实施了工厂化的管理。当王安邦领着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部来猪厂参观时,被猪场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所感染了。看着生产车间体格高大的优质杜烙克种猪群、村里百姓用猪厂输出的沼气照明和做饭时,王安邦感慨万千:“昔日的工厂老总当了大猪倌,闯出了一条农业增效的新路子,不简单呐。”

   “猪场创业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课题来推广。希望猪场能够适应市场要求,在品质上继续提高,还要做大做强,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取得更大的效益。老崔,你自己是成功了。今天我也要给你提一个要求,作为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干部,你要把猪厂创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在农村群众中推广,带动更多的人致富。”王安邦对崔卫国说这番话,也是对现场的所有的人说的。

   “把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规范和推广。这其实就是我们质监局搞标准化的范畴。临县已经在种子培育、种植方面搞了标准化,效果很好。我建议由我们质监局牵头,农业、畜牧部门和猪厂参加,把崔卫国猪厂的生产经营经验搞成一个标准,在全市发布和推广。”郭明脱口而出,其实刚才在参观猪厂的时候,这个想法就在他脑子里酝酿了。

   “好,就按你的想法去做。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质监部门。搞成了,我为你们庆功。”王安邦的脸上透出了不经意间的笑容。

   此小说为迎接山西质量立省动员会而作,版权归中国质量新闻网和作者,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和刊登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