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琳爱,快乐的中美民间亲善大使

中国质量新闻网
张金燕
2007-08-27 09:29:00

   “按照中国风俗,我要过90岁生日了,能在今天见到中国新生婴儿,我很高兴。”2007年7月10日上午,定居山东省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的美籍九旬老人牧琳爱女士,身穿隔离衣,特意来到她担任名誉院长的山东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查房,以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方式,庆祝自己的90岁生日。

   一位万里之外的异域老人,为何要在人生暮年定居中国?在这位老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传奇故事呢?

中国是她一生的牵挂

   1902年,一对美国夫妇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1917年5月10日,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在中国的秦皇岛,他们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牧琳爱。不久,他们举家搬到山东,在聊城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会。
   牧琳爱在聊城整整生活了13年,从一个襁褓婴儿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她的记忆中,旧中国留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长大后如果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过上幸福生活,那该多好啊!”这成了小牧琳爱幼年时的一个最大愿望。1930年底,牧琳爱的父母完成了在中国的使命,要回国了。牧琳爱不愿舍弃这里的小伙伴,她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我还会回来的,我说话算数!”
   牧琳爱一家归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1941年,牧琳爱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她与校友埃德温结识并确立了恋爱关系。牧琳爱在美国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家庭生活,但她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一直都没有改变。1992年3月,已经75岁的牧琳爱给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写信,委托当地政府帮助寻找她儿时的伙伴。聊城市政府十分重视,不久就寻找到牧琳爱儿时的五个伙伴。1992年11月,牧琳爱决定和丈夫一块到中国旅游,埃德温知道中国是妻子的毕生情结,欣然陪同前往。在山东聊城,牧琳爱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几个童年伙伴。在中国的60多个日日夜夜,牧琳爱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日后有机会来中国定居的决心。1998年8月24日,深爱她的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后,牧琳爱体会到了难以言说的孤单。她越来越强烈地思念遥远国度里朴实善良的人们。这种思念终于促使她作出决定:去中国生活。于是,身无牵挂的牧琳爱,不顾子女们的反对,卖掉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于1999年11月15日,远渡重洋只身来到中国,在幼年生活过的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成了刘庙村的一名新村民。

孩子们是她的最爱

   牧琳爱到刘庙村后,村民们把最好的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和沙发等家用电器和家具。由于在美国生活了近70年,牧琳爱的汉语已忘得差不多了,村里还特意为她聘请了一名女翻译。老人对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周到安排万分感激,她坚持用自己的钱付清了购买电器和家具的款项,并坚持自己付电费和翻译工资等各种费用,不愿给乡村组织增加任何负担。
   村里的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位美国老奶奶,都好奇地跑过去看。牧琳爱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找她玩,老人家里常常聚满了孩子,客厅的地上摆满了玩具,院里的屋顶上也落满了打飞上去的羽毛球,不长时间就得请人爬上去捡下一堆。
   定居不久,牧琳爱对村里的小学进行了考察。她看到学校里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立即为学校捐款3万美元用于建设微机室,并为老师修建了办公室,为球队购买了服装。此后3年间,她又相继捐款近两万元人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该镇其他学校购置了玩具和音、体、美器材。同时,她还兼任刘庙小学的英语教师,就连镇上中学的英语教师也常到牧琳爱家接受免费培训。
   牧琳爱还订阅了国外的教育报刊,就“让每个孩子都成功”问题进行研究,她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国外朋友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及时把中国乡村教育的变化转递给他们,并把研究所得转达给刘庙小学。
   为了感谢牧琳爱,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她还被聘请为中美友谊小学名誉校长。此外,她还利用自己世界和平书画展名誉主任委员的身份,为世界和平书画展及中国孩子谋了不少福利。
   每逢西方的圣诞节,牧琳爱都会蹬着三轮车,挨门挨户地给村里的孩子送糖果和礼物。而每年春节,她都会像普通中国居民一样贴对联,还会包一些水饺分给大家吃。
    每年,牧琳爱都被评为 “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每当接过大红证书时,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能在中国得奖,我感到很自豪。”(《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