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井冈

中国质量新闻网
邓皓中
2007-09-28 08:45:00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南部邻近湖南的罗宵山脉中段,方圆500余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共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全山以茨坪这一小盆地作为中心。
  踏上井冈山,正好是清晨时分。山路圈绕,晨风清泠。“井冈山,是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孕育了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点燃了燎原全国的红色‘星星之火’,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飞跃……”耳听着导游充满激情的介绍,眼顺着车窗外不断后移的树木望去,被弥漫晨雾笼罩着的是青葱起伏的群山,静谧得犹如神仙境地。眼前的景象,如何与那燎遍全国的红色之火相联系?
  请允许我事后在党的历史文献中寻找答案:“井冈山……地势险要,幅员广大,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具有为红军的初期发展提供给养的经济力……有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党史文献》)。哦!是我们的党选择了井冈山,历史的中国选择了井冈山!于是,神仙境地未能成为化外避世的桃源地,自1927年的秋天开始,于群山密林处,摇曳翠竹下,清溪碧涧旁,涌动起一支红色的力量,带动了当地的农民,革地主的命,建民主政权,开辟了一个红色圣地。
  旅游车继续在盘绕的山路上兜转,直上到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参观。“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眺望山谷,感慨险关要隘的同时,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不禁涌上心头与山谷一起吟唱:“山上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词平时偶有记诵,但其中的意境却是遥不可及。如今身临其境,虽然硝烟已远去,但仍可感受到那隆隆炮声中蕴藏着的那股力量给予这片山谷的震撼。
  哨口小屋简陋昏暗,里面陈列的一双残旧不堪的草鞋使我若有所思。可以想象,在当年敌人重重封锁围剿的恶劣情形下,我们的战士正是穿着这样的草鞋奔走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挑粮,穿着这样的草鞋与敌人周旋反围剿,也正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走出了一条红色革命的光辉大道!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作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源地,中国革命在井冈山上的红色历程在这里全面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一幅幅发黄模糊了的照片、一件件陈旧斑驳的物件,拼构成那段厚重的历史。从中我们体味到的是革命先辈们在深山僻壤开辟革命道路,播种革命种子的艰辛苦楚,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不屈不挠不畏的坚强意志。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在这里点燃的红色星星之火,方能燃遍全国。
  通往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阶梯沿山砌建,既长且陡,拾级而上时,天色阴沉,下起了毛毛雨,正如此刻的心情。“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不是空想,胜利需要鲜血浇铸。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无数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他们的付出,换取了“工农红军”这面旗帜遍插山岭,高高飘扬,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展。他们的付出,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涂抹上永恒的红色!
  逝者已矣,英魂伟哉!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共和国的新生代站在烈士纪念碑前追思缅怀之时,不朽的英魂们可曾看到,朝阳般的青年人眼里那坚定如鹰的眸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军,我们必将翱翔于更广阔美好的明天!
  行色匆匆,旅程恍然而过。当旅行车驶出山时,我转头回望,巍巍井冈,仍峨然屹立,只是,被一片红色所笼罩着,令我感奋不已。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