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在金华 感受何炳松的气息

中国质量新闻网
佚 名
2007-11-02 08:50:00
  一门三杰,让人不由地对金华人有了仰慕之情。“何氏三杰”之首的何炳松,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他的堂弟何炳棣和侄子何德奎也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成就,为金华这座有着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风采……

   在位于金华城东侧、东市街西侧的何氏三杰陈列馆前,我望着这座江南民居风格的老房子,首先想到的是何氏三杰赋予它的丰富内涵,它没有让我感到这是一所民居,在我看来,这所民居弥漫着一种气息,一种亢奋的、向上的气韵,一种恢弘博大的民族气节,一种开放的思想之风……吸引着我和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何炳松、何炳棣和何德奎,均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也是灿若群星的金华历代名人中的代表人物,其高尚的爱国情操、丰硕的事业和学术成就,值得他们的故乡金华人民弘扬和汲取。
   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爱国主义者何炳松先生,毕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1912年,何炳松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浙江省视学,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主任。11年后应聘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主编《教育杂志》。后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他主张学术百家争鸣,当时在暨大有“东南民主堡垒”之称。
   据何炳棣回忆,何炳松聪颖早慧,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还不满13岁时,已经是名列榜首的秀才了。据说发榜那天,正是立夏,金华乡俗立夏之日要吃猫耳朵那样大的馄饨,一定由长工们先吃。13岁的何炳松那时饿了,吵着要先吃。正在吵着,打锣报喜讨红包的人到了,分秒之间,13岁的孩子的行为就成了大人的举止,不得不结束儿童时代,提前跨入成人的行列。何炳棣曾笑言:明清时代,一般都称举人为老爷,如果具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不是在1905年被永久罢废,何炳松很可能早在十五六岁就变成老爷了。
   何炳松留学美国3年半,学习了多门学科、多种语言。美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历史学中的“新史学派”等对他有很大影响。他虽身在异国他乡,却始终不忘祖国,祖国常常让他梦牵魂萦。他痛心“弱国无公理”,深感“租借地一日不归还,吾国国耻,终一日不能洗尽”。因此,在美期间,何炳松积极参加留美学生的各种活动,组织中国学生会的辩论,担任裁判,抨击国内时弊。
   1935年1月10日,何炳松与其他9名教授一起在上海各家日报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认为:“中国在文化领域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要恢复特征,就必须从事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立足点为不守旧、不盲从,即既不复古,也不完全模仿外国。宣言发表后,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被称为“十教授宣言”。遗憾的是,这场争论因当时的特定条件没有取得最终的结果,但就这个问题讨论本身而言,仍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何炳松治学严谨,涉猎甚广,包括历史学、教育、文化史等领域。他著书、译书20余种,论文50余篇。其成就,以史学为最巨,于外国史、史学理论、史学史、断代史等都有贡献。特别是在史学研究中,坚持爱国主义是他的特色,从不妄自菲薄。
   可贵的是,他自奉俭朴,严于律己。所得的工资、稿费,常用于购买图书及资助知识青年。他珍视知识,珍视知识分子。郑振铎说过:“他喜欢同道的人,凡一切有学问趣味的朋友,他都看重他们,而且尊重他们学术研究的自由。”
   说到趣味,何炳松的女儿曾回忆说:父亲对昆曲实在感兴趣。不仅个人闲来学唱,还教孩子们唱,自己吹笛子伴奏。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从未骂过打过她们,可是做错事情,父亲就会厉声指出并加以分析。何炳松对朋友,不管职位高低,总是以诚相待,一视同仁,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孩子们。一次,一位同乡来访,女儿赶快把刚买回家的草莓蛋糕切好装在盘子里送去,因为她深知父亲的脾气,无论吃的用的穿的,总喜欢与人共享。谁知,客人走后,她还是被父亲“指出并分析”了。原来,何炳松嫌女儿把蛋糕切得太小了,盘子也不够大。他再三要女儿回答:“为什么看不起这位老乡?”
   他谆谆告诫女儿要注意心身的修养。发扬“服务精神”,为社会,为国家,不谋私利,务必成为一个健全优良的公民。他就是这样做的。何炳松逝世后,其家属按照他的遗言,将所藏书籍、字画、瓷器等捐赠给了金华师范学校。这是他对人民作的最后贡献。
   在何炳松学生们的印象中,他始终是这样的音容笑貌:清秀和蔼的容颜,长衫盖着皮鞋,朴素的衣着、带着浓重浙江口音的普通话……这种清高、和蔼、诚恳和坚毅的形象,让多少后人怀念着,评述着。
(《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