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磊,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1993年进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工作,现任山东省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诸城市质量协会会长。自任现职以来,他带领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干部职工充分发挥吃苦、奉献、攻关的精神,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12月,王磊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十佳公务员”荣誉称号,并被荣记二等功。
——记山东省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王磊
全国县级质检机构惟一一个“科技兴检奖”,“全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全省质监系统先进单位”……望着荣誉室里的奖牌和证书,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王磊感到特别的自豪,这些荣誉是对诸城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工作的肯定和褒奖,也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晶。回忆起在这里经历的年年月月,他觉得自己在和家乡人民一起开发着自身的潜力,不断发现新的亮点,用不断的付出和汗水换来梦想的实现和家乡经济的腾飞。
开创名牌新局面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为神州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自1992年以来,诸城市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产权得到进一步明晰,企业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食品、机械加工和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如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玉米淀粉生产企业,福田、新郎、外贸、得利斯等企业也在各自行业中属于全国的排头兵。虽然这些企业有着争创名牌的良好条件,但在名牌争创之初,大部分企业却没有主动参与,认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形式很好,供不应求,不需要什么名牌。
看到这种形势,担任诸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的王磊十分着急,他二话不说,主动到市政府找主要领导汇报,介绍当前的形势,分析全市的现状,并介绍了其他地方通过开展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所带来的效益,从而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设立了专门的奖励资金;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队深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企业明白争创名牌对于企业的好处和意义。在2005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当与会企业看到新郎和得利斯公司因为争创名牌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后,部分企业负责人的心动了,尤其是看到这些公司因为争创了名牌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丰厚回报,他们更坐不住了。有几家企业负责人甚至在会议一结束就专程来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商讨争名牌创免检的计划,咨询相关事宜。
“宣传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亮点。”王磊是个十分注重效果的人,企业争创名牌的热情调动起来后,为了保证后劲更足,他在形式的创新和效果的增强上想办法。2006年9月,他在《潍坊日报》今日诸城版上开辟专栏,对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进行了重点宣传,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通过有步骤、分层次的宣传发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其“当家人”认识到:“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了,创立名牌,全面提高企业、产品及品牌的市场信誉度和认知度,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王磊带领广大职工加强帮扶,并注重帮扶的实效性,从标准、计量、信息、人员等方面入手,实施全程服务、预约服务、即时服务和应急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夯实质量基础,完善争创名牌的条件,精心呵护好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他努力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在举办“三会一班”(动员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培训班)的同时,帮助企业严把目录申报关、材料申报关和争创评定关,确保争创成功率。
2005年,中国名牌目录征求意见阶段,王磊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并陪同企业一起到国家质检总局、名推委和行业协会汇报工作,把企业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该市的优势产品淀粉和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两种产品被列入了当年的中国名牌目录中。此举当年为他们多创了2个中国名牌,潍坊市和全省也因此多创了4个和6个中国名牌。
王磊不断地对同事们说,要提高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就必须在制定规划时注重实际,确保本市的名牌产品不断涌现。诸城局的工作人员不会忘记,正是这个朴实的领头人带领他们深入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当地的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修订完善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了《诸城市名牌战略发展培育规划》,将116家规模以上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中国名牌产品“十一五”重点培育指导目录》公布后,他们又根据相关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出了适合自己的五年名牌培育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当年争创计划,使整个名牌争创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到目前,诸城全市已获得13个中国名牌、9个国家免检产品、39个山东名牌、2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个省政府质量管理奖,获牌总量稳居全省县级市之首。每当谈到名牌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王磊的脸上都会写满笑意:“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590.6亿元,其中名牌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了326.3亿元,占全市的55.3%,也就是说,不到5%的名牌企业对诸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几近半壁江山。”
循序渐进的标准化战略
“标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支柱。”在总结近年来引导企业逐步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时,王磊这样对人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企业逐步从采标、建标,到标准的应用,再到占领标准制高点、抢占话语权,引导企业逐步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在刚开始实施标准化战略时,王磊带着工作人员对全市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市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的情况,然后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建标”的原则,组织专门人员帮助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到目前,全市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近400份,全市企业产品的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重点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他又引导广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质量要求进行生产,逐步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有53家企业的60种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有了标准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引导企业把标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王磊与工作人员一起深入企业,引导他们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通过帮助企业逐步完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体系,使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他们已先后帮助7家企业通过了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9家企业通过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实现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发展过程。广大企业按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不仅在国际贸易中更得心应手,而且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协调性更高,使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了保障,也为开展节能降耗提供了便利条件。
“标准的作用是无穷的。”为了把标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极限,王磊又引导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标准化活动,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定成企业标准,并逐步上升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高度,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在1家企业参加了国家标准的修订、1家企业承担了2个行业标准的起草、1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修订的基础上,去年有6家企业加入了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分委员会、工作组)。今年,有2家企业由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转变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2家企业参与了国家食品追溯体系起草,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正是基于这点考虑,王磊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作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以企业+标准+农户的方式、以标准为纽带联系企业与农户的办法,充分发挥大企业对农民技术操作水平的培训和提高作用,实现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了使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加工全部执行统一标准,他与专家讨论,同有丰富种植养殖经验的农民一起研究,并广泛搜集、参考有关美国、日本、欧盟对进口产品的指标要求;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他还倡导与相关部门合作,实行种子、管理、用药、用肥到加工全过程监控和服务。对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和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农产品出口商检连续几年保持100%合格。诸城市目前拥有洋葱、肉鸡、生姜、育肥猪等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培育,都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诸城市洋葱示范区已经形成公司经营基地267公顷,农户协议示范区670公顷,出口量、单产量、优等品率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产品畅销到日本、东南亚及欧盟市场。2006年,全市4300多公顷的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实现年产9000吨,烟农因此增加收入2879.72万元,加上3000吨的出口额度,仅烟叶一项就实现社会效益4050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农民按照标准科学种植、养殖的劲头更高了。
为了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合格的农资,2005年,王磊创造性的提出了开通农资免费检测“绿色通道”,免费为百姓和经销业户检验农资,把农资打假开展到百姓身边、开展到农户家中、开展到田间地头,确保不合格农资不入市、不入乡、不入户、不入田,为农业增收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他们免费为农民检测化肥等农资近百批次,他对别人说:“虽然工作量大了些,同志们辛苦了些,但想到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们觉得值。”2007年,他又提出与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共建活动的倡议,与乡镇政府签定合作备忘录,充分发挥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优势,积极为乡镇的发展提供支持。大力开展免费检测活动,把检测范围从农资扩大到食品、建材、日用品等商品,让广大农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用得省心。
因为每一个可能实现的创新和发展,王磊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毫不停顿地行走在路上。《中国质量技术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