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江湖行走,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购物时明确指认某名牌时,你自身也在锻造着自己的品牌?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商标:我们在大街上走着的时候,陌生人为什么不和你打招呼,而熟人却可以和你“摆龙门阵”,这是什么在作怪?而当一个明星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却总会有“粉丝”们追随,这不是名牌效应吗?
如何把自己的品牌打造得更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愈发珍贵与稀缺起来,想要进入更多的视野,显然是需要一番绝妙经营的。在想到写这个题目时,我其实不知道两个美国人已经写了一本书《BEYOUR OWN BRAND》,中文翻译为《个人品牌》,书是2002年3月出版的,由此可见外国人意识上的先进。外国一读者称《BEYOUR OWNBRAND》是有着POWERFUL(有权威的)提论的好书。而最打动他的是:人们不能看到他的内心,但通过他的行为来作评价。从这位读者的感想,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之所以活着、忙着,实际都是“利他”行为,让人认识,让人评价。
我们知道,品牌里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多的明星之所以我们耳熟能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他们的曝光率巨大,所以他们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深海里。美国学者鲁夫特提出的一个命题说,每个完整的自我,都由“开放的自我”、“隐蔽的自我”、“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组成。若是“开放的自我”这个窗口开大一些,其他3个“自我”则相应地缩小。而所谓“开放的自我”指的是个人行为态度、情感、观念、期望的真实表露。其实鲁夫特的“开放的自我”是将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都涵括了。
开放,开放,开放吧。从这个意义上,新时代对女生的要求是不要小家碧玉,而要大家闺秀;对男生的要求则是不要小肚鸡肠,而要有梁山好汉的情怀。当然会有人提议说:INTEL原总裁葛鲁夫的“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理论作何解释呢?如你所知,这个“偏执”据说为误译,实则是一条路走到底,百折而不挠。这正印证了很多性格内向甚至抑郁的人最终成了艺术家的现实。但照笔者的理解,他们只是“开放”的对象不同而已,而这样的人在全社会里的比例总是不大的。
信息社会里,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秀”场,比如建立个人主页,又比如在网上发帖子。当然,传统路线并没有被淘汰,比如电视选美,又比如拼命在报纸上发文章。岁月刀刀催人老,你给别人留下的“记忆点”有多少呢?而记忆点的多少直接衡量着你的品牌价值的大小。
做一个奔跑的豪猪(快刀手),还是踱步的大象(荒江野老之士),这是一个问题。《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