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出可以预见结局的悲剧!
电影《投名状》中观众需要思考的是这个悲剧的必然性:赵二虎必死!庞清云必死!投名状必破!
投名状是民间的一种“契约”,维持它的基础是忠义。当庞清云提出加入清军的时候,三兄弟之间缺乏信任,于是提议结义。但是投名状的真正价值在于大家可以借此取得相互信任以便举事,并非是感情发展到了不可相离的地步,也不是出于对彼此情谊的见证。
三兄弟对加入清军的使命也有根本不同的理解。姜午阳和赵二虎以为加入清军就可以更好地找到吃的、就可以享福,并继续过自由自在的日子。庞清云自然以此作为吸引、说服两兄弟加入的清军的一点理由,但他对军队的未来和使命自然有他的想法。
最最关键的是这里边没有一点点欺诈,也没有互相利用的动机存在。文化就是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以为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想法是理所当然的。
这里的根本分歧在于:一个认为作战就是军人的使命;一个认为作战是一种实现生存目标的投机手段。但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潜在的认识分歧没有被双方发现。
姜午阳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一直充当着中间角色,尤其是在遇到文化冲突的时候。姜午阳始终保持着“尽量公正”的立场来进行思考,平衡大哥庞清云和赵二虎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公开出面支持庞清云的决策,亲自出手执行那些很困难的决策;另一方面他又凭借赵二虎对自己的信任和旧谊进行协调。直到有两件事出现他才遇到真正的困惑:第一,他发现庞清云与“赵二虎的女人”有染;第二,他发现庞清云除掉了赵二虎,他对庞清云的信任彻底崩溃了。
面对如此深刻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投名状的制约力是不是很脆弱呢?
老子讲过,圣人“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是说不可解之“约”乃来自本质的固有和外势的必然,而非靠一言两语的承诺。而投名状定然不足以把思想、抱负如此差距的人捆在一起。所以对三兄弟来讲,悲剧来源之一就是对投名状的期望。如果他们能够了解这一点,而更多注重思想的沟通、认识的不断统一,及时把意见分歧透明化,结局就有希望好些。
文化的问题常是如此,没有坏人的游戏,但结局却异常惨烈。《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