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维权知识的日益普及,消费者对“知情权”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但许多朋友并不了解,在知情权的对面,还存在着一项容易被人忽视的权利,尽管它现在很小很微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多年前曾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除了知情权以外,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别的,没有心思,也没功夫来关心。从今天开始,我要保护我的不知情权。”
什么是不知情权?难道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要求人们捂住自己的耳朵?既是,也不是。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辆“公共汽车”,您上车后,身边坐着个饶舌者,这个家伙喋喋不休地讲了一路的废话,而您只能选择忍耐。此时您最想得到的就是这个“不知情权”。如今,不只是一个人在聒噪,几乎所有乘客都在拼命叫嚷,整个车厢俨然成了疯狂的“麦克风”。一位最近患上焦虑症的白领写道:早上,广播、电视及公交移动电视传出飞雪般的信息;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网络里有邮件、MSN、QQ、新闻、博客等等;电话、手机突然响了,又是一连串信息袭扰;好容易扛过一天下班回家,电视、网络、垃圾杂志甚至公交车里,又有无数信息灌满你的耳朵。有些低俗到极点的歌儿,尽管心里十分厌恶,但你却鬼使神差地哼起了它的旋律……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人们不知为何遭遇这般尴尬:一不小心错过了一条信息让你悔恨,一个刚诞生的新名词让你郁闷,一个三流演员的名字和脸蛋让你难以忘却……于是,焦虑症发作了。
不难发现,在感谢信息发达的同时,人们正有意无意地回避信息。如果需要表态的话,首先笔者想声明:本人对流言蜚语不感兴趣,对花边新闻懒得竖耳,尤其听不懂某些名气冲天的大腕胡说什么。至于满天乱飞的短信垃圾,只恨找不到“笤帚”和“簸箕”。其次,笔者提倡保护儿童的不知情权,省得家长一出门就捂住他们的眼睛,一看电视就匆忙换台。笔者要是名学生,就会希望对那些海量作业拥有不知情权。最后,笔者认为,消费者的不知情权尤其重要。和众多顾客一样,我希望能在疯狂的商业广告轰炸下得以喘息,不甘心被虚无缥缈的宣传所忽悠,当然,我们还是需要广告的,只不过想在需要购买某种商品时翻阅相关资料就行了。
信息时代发展越快,公众越是需要不知情权的庇护。在日益喧嚣的生存环境中,这个权利显得突兀而奢侈,绝不是您想要就能拥有的。一位诗人忧郁地写道:“人类的双眼,再也看不到一块干净的天空。”因为天空和地面全都被糊满了广告和宣传品,各种命令、乞求、警示、诱惑等等充斥视听。恐怕没有人敢和笔者打赌:一天之内看不见一条广告。有识之士说,无疑,我们已经是信息革命的受害者了。那些霸气十足的发布者肆无忌惮地侵占着私人和公共空间,硬塞给人们信息,而且是他们根本不想知道的信息。听说,由于科技的进步,在欧洲坐飞机可以打手机了,国内有的航空公司也准备开禁。这个消息让笔者有点儿害怕:以后恐怕别想耳根清净了,有了那些视手机为麦克风的乘客,机舱一定会变成“农贸市场”。笔者认为,在信息污染愈加严重的今天,如能采取措施,对人们的“不知情权”加以尊重,就相当于对私人空间、好心情和独立思考的“环保”。从某种角度说,这种“心灵环保”的意义绝不亚于自然环保。《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