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羌寨纪事

中国质量新闻网
●陈传意/文 董建华/图
2008-07-25 09:35:00

    2005年仲夏,我来到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从一个羌族女孩的眼神里,再次感受《小背篓》里的纯朴、天真与可爱。

   我和成都朋友冯天亮赶到绵阳,原本完成公干就回京。绵阳朋友康华盛留一日,我便选择了附近的羌族聚居地。

    抵达北川,北川的朋友詹贵华和雷小平(羌)、景瑾、林继宏,原本安排在一家酒店晚餐,我建议到羌寨酒楼,一可减少开支,二能感受民风,三也估计不会劝酒。可席间他们还是按羌族风俗唱歌劝酒,对远客要敬九杯。服务员不停地唱,直至让你喝下。情切之中问起一名服务员的家长里短,女孩说她叫刘倩,1989年8月22日生,羌族,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寒辍学打工。她话音未落,我说:“姑娘,你与我女儿同年同月生,我帮你完成高中学业,行吗?”女孩顿时惊疑,她疑惑竟然有这样的好事。小平遂请来北川教育局的郭志武,系四川作协会员,一见便知是性情中人,坦然爽朗。他当即与学校商定,北川中学将录取刘倩,学杂费还要减些。

    北川匆匆相逢,小倩一直成了我的悬念。她给我连连写信,征得她同意,现摘其片言奉献:“我在山沟里生活了15个春夏秋冬,家境不好。我曾想不读书,但不读书又能干什么。我像天海独行的一叶扁舟,迷了路,在绝望时,得到了贵人相助。我们能够相识的那么幸运,而又那么快离别,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我再生父母,可以叫你干爹吗?”这是一个纯洁无瑕、渴望知识的羌族女孩。资助她完成中学学业,对一个工薪阶层,需要点慷慨。而对千金一掷的款爷来说,则是九牛一毛。人生几十年,像流星,终要化入大千世界。人间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生命的过程属于自己。人去了,带不走的,只有爱。2005年8月12日,小倩终于成为北川最高学府的一员,我的心境,顿时也像一片雨后的草原。一个月后,恰在雅安开会,会后我再次踏访北川。为小倩捎去几本书,与北川的郭志武及小倩的班主任陈钰等朋友,仍在羌寨酒楼聚会。那晚,小倩一对乌黑的辫子如漾波澜,一双清澈的眼睛透着这山这水的灵秀,似乎多了几许希冀。上次见面还是一个害羞小姑娘,而这次竟张罗给大家倒酒敬菜,判若两人。

   秋雨初霁,我与广汉朋友周良并其贤内宋小妹、詹贵华、雷小平、景瑾、林继宏等一行,谒访北川的小寨子沟。

   小寨子沟距县城100多公里,一条山道蜿蜒、盘旋而上,右临青片河,下游至县城为湔江河。湔江河从北至南呈S形从县城中心蜿蜒穿过,将县城分为老城与新城。西北与阿坝的茂县、松潘亲吻,有珍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栖息,是全球同纬度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最完好的区域。听说港商要投资开发,或许是个善举,但对这片自然王国可能是一场劫难。人变成万物之灵后,总在同大自然闹起独立。人与自然,就像人与人相处,难免磕磕碰碰,如都不冷静,后果不堪设想。

   沿湔江河溯流而上,只见两面青山险峻,狭夹一条曲折的长河。河水若银练奔泻,轰鸣回响不绝,宋小妹不停地赞叹这是羌族的 “圣山”流淌出的“圣水”。 “禹生于西羌,地曰石纽”的传说,在这里家喻户晓,称禹为 “圣人”。诗仙李白曾探访这里的禹田池、禹穴、禹床后,在金锣岩摹刻“禹穴”两字,蔚为壮观。

   夕阳的金辉洒满山川时,我们到了小寨子沟的羌寨。一下车,就听到劈劈啪啪鞭炮声,高亢撼人锣鼓声,那是寨主的迎客仪式。一入寨门,羌族姑娘先用红丝线栓上客人手腕,然后送上青稞酒,大伙陶醉其间。

   当晚,正值中秋夜,主人为我们跳起了锅庄。羌族姑娘的舞步细碎,柔美和谐。她们生于斯长于斯,似要与这山水圣地结亲绵延。人与自然,犹在云间,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她们时而对人莞尔一笑,波光一闪,就可席卷宁静。主人让我点起了篝火,并用红绸系身,绕锅庄三周。圣洁在这儿终结,红尘在这儿避退,我们值得来此活一活。一会儿,这个被宵禁的万籁,只剩下用篝火把黑沉沉的羌寨照亮。小伙吹起了羌笛,姑娘奏上了口弦,山歌有点撩人,他们是在诵明月之诗,唤山水知音。那声音如泣如诉,“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为答谢主人,我唱了一首《敖包相会》,并用极不地道的四川话,朗诵苏学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二天上午,我们回到了北川县城。将这次探访羌寨的见闻,向刘倩细说一遍。她听得专注,出神,灿烂,但眼角不时有些湿润。告别时,北川的朋友盼我再来,叮嘱叮嘱再叮嘱,而我更牵挂的,是他们!

   两次谒访北川,皆因羌寨酒楼引起,又被羌寨人性风物激荡,姑且将这一情绪化的倾吐,名之为羌寨纪事。《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