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黎霞
闲暇之余,我又捧起了刘心武的《红楼望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看到了血染盔甲我挥泪杀,满城菊花谁的天下,宫廷之上狼烟风沙,谁在乱箭之中潇洒的悲情,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情景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对曹雪芹的人生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对曹雪芹的思想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尽管刘心武先生的学说乃是一家之谈,《红楼梦》留给后人的就像维纳斯断去的双臂一样成为永久的谜团,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沉醉在这个解说了,沉醉在当时的情景中,沉醉在刘心武先生描绘的那个时代中,对曹雪芹先生又从心底里增加了万分的喜爱和崇敬。
多次读《红楼梦》时总是在读到秦可卿的时候觉得匪夷所思,养生堂抱来的弃婴在贾府怎么就能有那样高的地位,受到那样多的宠爱,还有她为何又对王熙凤说出那样不符合身份的话,读了刘心武有关的“秦学”才觉得揭开了这些谜团,也对曹雪芹著书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来写的,他无可避免的写到生活过的岁月,家族的沉浮,而那段岁月涉及到的又是政治中最敏感的元素,不能想象,他用怎样的痛苦来写,他迫切希望读者了解,而又害怕读者了解的心情,或许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在那样政治恐怖的阴云下,在那样血雨腥风的历史中,在那样刀光剑影的风云中,他看到了多少美丽的生灵转眼之间一如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随着政治斗争,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心痛、他的悲伤、他的无奈、他的呐喊、他的顿悟,都被深深的隐藏起来,从秦可卿这个人物的表现上他就是要让你去不解,就是要让你去探究,就是要让你去挖掘的,本来曹雪芹先生写作《红楼梦》就是一种谜,而后20回的遗失更让结果变的扑簌迷离。
在残酷的政治面前,在跌宕的沉浮之下,曹雪芹的思想一定是经历了一层又一层的升华,他感悟到个人面对政治风云,犹如人类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渺小之极、或不断的挣扎过后归于平静,或消失匿迹,或苟延人生。
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中,在几番的沉浮中,在不断的挣扎中,在思想的困惑中,生活在三餐不继的贫困中,在无以安身的落魄中,曹雪芹举起了笔,运用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理解,对政治的顿悟,倾尽毕生之力,写出了《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实与历史,美好与残酷、人性与政治的一幅幅场景,他塑造的人物,入木三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读者徜徉其中,或怜爱、或喜欢、或厌恶、或悲伤,他通过贾家的沉浮、折射了历史、折射了社会、折射了政治,让人们在唏嘘感叹的同时,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伟大的灵魂没有在贫困中退缩,没有在哀怨中退缩,没有在心酸中退却,却历久弥坚。
曹雪芹在恐怖、贫穷、艰辛的状态下,他完全有理由哀哀在昔日的辉煌中,他完全有理由流落在生活的艰辛中,他完全有理由卷缩在过去的回忆中,生活的巨大落差没有把他打到,他用自己高贵的灵魂为后人呈现了千古流传的不朽篇章,也用自己的深刻思想剖析了社会深层次的不平和伟大人性的光辉,他的思想照耀了整个华夏、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他用心灵最深处的淡定和对人世间最深刻的认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曹雪芹的生活是极端贫困的,但是他的心灵又是异常富有的,他用自己孤独的心灵与过去和未来对话,他用自己深邃的思想与现实和历史对话,他用自己悠扬的情怀与美好和丑恶对话,他用伟大的心灵获得了永恒,让后人世世代代敬仰。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政治纷争,如果不是那样的斗争结果,如果不是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曹雪芹先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就不会有那样的感悟,就不会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挣扎,就不会有思想升华后的不朽篇章。想到此,我同时想到现实中飘荡在网络、在娱乐场的那些灵魂,那些追求金钱、地位、名利的众生,我们恰恰缺乏了自己最本质的富有,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反省自身,无论身处何处,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地位高低,都要感谢生活的美好,感谢生命的美好,感谢人类的美好,让心灵逐渐富有起来,营造春色满园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