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0-03-19 07:58:15

   

    未来的30年怎么样?

    我用三个字来概括——

    “不确定”。

    有各种的可能,

    我们希望是一种尊重,

    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我们自己。

   我们一般都会强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实际上,我们尊重了吗?我们对自然是掠夺性的开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温室效应,地球承载着人类的存在,我们对地球是一种不尊重的态度,但我们再不尊重问题就严重了,所以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尊重的可能。我来讲五个故事。

    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成效不错

    第一个是金丝猴的故事。

   金丝猴和人类何其相似,是我们人类的邻居,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邻居,但是它们的栖息地被人类侵略了,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逐渐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和大熊猫一样。

   有一位叫奚志农的摄影家,他跟踪金丝猴拍了6年,15年前,他带着拍的资料和照片到北京有关部门呼吁要保护金丝猴,没有得到多少响应,但他得到了梁从诫先生的帮助。实际上中国的民间环保就是从梁从诫和奚志农先生联合起来保护金丝猴开始的。

   有部分国外观点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只知道赚钱,在赚钱生产的过程当中,大量地消耗能源,大量地进行碳排放。我们想通过金丝猴的故事告诉他们: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中国的民间环保在行动,而他们行动起来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金丝猴的故事。

    第二个是水的故事。

   这是长江源头的一个地方,一年前的这个地方,我还可以用杯子盛水,一年后,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水了。30年来,我们三分之一的水源都受到了污染,黄河也已经成了季节河。如果这样继续下去,长江迟早也会有问题。我们应该关注我们水源短缺的现状。

   一滴水的故事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的,讲的是我们如何节约用水取得的成绩,如何搞环境保护我们中国取得的成绩。这个故事是在讲,中国政府在江泽民和朱镕基时代实行的一项政策,叫“退耕还林”。这么多年过去了,退耕还林在水土保持、环保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谓的退耕还林就是一种补偿的机制,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方,告诉当地人你不要再种庄稼了,也不要再放牧了,给你补偿把种庄稼改成种树、种草,这个是中国政府最大的一次环保行动,这个行动还在继续。

    依据现在国际环保组织观察的数据可证明,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成效不错。

    保护梭梭林,学习白蚁

    第三个就是防治沙漠化的故事。

   这是新疆库木库里沙漠,库木库里沙漠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有4500米。我是2009年7月份的时候穿越了库木库里沙漠,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34%面积是沙漠,如何防治沙漠化?

   这里讲的故事是阿拉善一个环保组织的故事,阿拉善是内蒙古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所在地,地方叫阿拉善,阿拉善生态保护协会简称SEE,这是5年前,2004年以北京为首的一些企业家号召华人圈的企业家联手起来做防治沙漠化的一个工作,理由是首都北京的沙尘暴已经非常严重,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也是世界华人的首都,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做这个事情。

   我是阿拉善发起时的会员、第二任会长。我已经卸任,现在是前任会长,第三任会长是台湾的一个企业家。

   防治沙漠化实际上就是保护梭梭林,只要梭梭林保护住了,生物的多样性就保护住了,沙漠就不会再扩大了。如果梭梭林被破坏了,其他植物也不能生长,沙漠化会越来越扩大。所以简单来说,我们是在保护梭梭林。过去5年保护了20万亩,那边一共有1400万亩的梭梭林,我们才保护了20万亩,而每年的退化面积是35万亩,也就是说,我们5年保护下的还不够一年的退化。怎么办?现在从保护20万亩增加到200万亩,之后努力从200万亩扩展500万亩,再扩展到800万亩,再扩展到1000万亩,我们希望扩展到1000万亩的时候,退化就打住了。如果打不住,就不能逆转了。

   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使这个沙漠化面积不再扩大。我非常同意一句话,就是我们已经没有后悔的时间了,我们只有采取行动,现在的防治沙漠化就是在行动。

    第四个是白蚁的故事。

   2009年7月,我去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进行工作访问。在欧洲、北美之外,环境署的第三个办公地点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这次访问当中发生了一个故事,我们向环境署介绍如何防治沙漠化,人类如何自律,人类不要贪婪、放肆。当时联合国副秘书长Steiner先生说,我们不仅仅是要尊重自然,而且我们应该要学习自然。比如白蚁是如何来打造白蚁洞穴的,如何建造一个高大的洞穴,还造了一个自然的通风系统,来保持温差。

   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面很舒服,因为我们有空调的系统,但是这种舒服的代价是碳排放,因为用电,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我们发现白蚁窝里面舒服,外面可以上40℃、50℃,但是利用地温的循环,蚁穴内始终保持在22℃左右。所以我们就是受这个启发,请联合国环境署地方司的司长陪同我们一块儿参观了这栋建筑。这栋屋子里面没有空调,但是很舒服。这是仿生学的学问,向白蚁学习建造房子。这是白蚁的故事。

    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我们自己

    最后一个是垃圾袋的故事。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显得有经验,像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在如何处理垃圾方面已经是用非常高科技的方法。完全是真空的管道来运输。根本不需要在户外运输、分类垃圾。他们在室内,按照不同的管道真空传送,垃圾分类、发电、资源的利用有完整的一套技术。包括亚洲国家日本,垃圾利用再循环,在日本已经达到80%的比例,这已经做得非常极致了。

   但我四处考察的结果,很遗憾地说,中国没有办法学。第一,北欧的高科技,成本太高。毕竟我们的人均GDP现在才3000美元,而他们是两万美元以上;第二是需要自律性很高的,并不是高科技的方法,日本人非常自律,他们不用真空的管道,靠人来自动分类。

   去年我去日本作访问,一个很大商社的会长,我们非常熟了,在非正式谈判的时候,发现他在旁边抠这个矿泉水瓶上的塑料薄膜,一直在那里撕,我发现他的行为有点怪异,平时日本人是很讲究礼节的,怎么会这么漫不经心地抠这个东西。我问,董事长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告诉我,他这是在进行垃圾分类,这样一个矿泉水瓶用完了之后,垃圾分类要分三个部分,瓶体是一部分,瓶盖是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材料,要把它们分开。最难处理的就是广告宣传的这张薄纸,如果你不这样抠,就这样扔掉,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增加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现在日本已经到了家庭在扔垃圾时,就把所有的垃圾分类好,一个矿泉水瓶要分成三类。现阶段中国要做到这点,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NGO组织在台北进行访问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台北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恰好就是在马英九当台北市市长的时候推广了垃圾分类,我纳闷他是从哪里学的。了解到是从韩国首尔学的。再追溯,首尔是从哪里学的,是从东京学的?东京-首尔-台北,我说台北能够做到,上海也能做到,上海能做到,北京也能做到,北京能做到,深圳也能做到,我相信这样的故事。

   我们讲这五个故事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焦虑,我们焦虑未来是怎么样?它是不确定的。如果我总结改革开放过去的30年。用三个字来概括:想不到。作为个人发展、公司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我只有用“想不到”来概括。在未来的30年怎么样?我也用三个字来概括“不确定”。有各种的可能,我们希望是一种尊重,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我们自己。

    ——摘自《中国青年》 《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