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樱花文化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0-04-09 08:46:48

    ●梁美娜

   时至春日,东京满目新绿。每年3月下旬前后,以“染井吉野”樱为标志的“樱花前沿”,从南向北以约20公里宽幅和百公里的速度次第推进,掠九州、过本州,越津轻海峡入北海道,一任春神抡动巨笔肆意挥洒。春城飞花之时,情侣们相聚花前,老年人漫步花道,团体、企业的职员们箪食壶浆,席地围坐开怀畅饮。

   隅田川、目黑川等沿岸的樱花是东京赏樱的胜景,上野公园、井之头公园、千鸟渊等地亦令行人眼花缭乱。有樱千余株的上野公园每年有百万游客光临,人满为患,有实力的公司便先下手为强,派员昼夜值班铺席占地。

   北之丸公园位于市中心,樱树遍植河畔,盛开时花枝伸展其下,游人流连于明丽的“染井吉野”与妩媚的“枝垂樱”交织的花间通道,享受透出的淡淡幽香,而在布景灯衬托下的夜樱煌煌花明,其幽玄景色更有一番韵味。年年岁岁,日本人对樱花的热情几近痴迷,赏樱成了日本春天里的“乐春图”与风物诗。

   俳寒樱、彼岸樱、垂枝樱、牡丹樱、八重樱……还有种淡紫色因其美而称为“杨贵妃”的樱,十分名贵。日本人寄情于樱花,不仅因为花开万物生机之季,还因为花开在学期之始,年轻人步入社会,花开在人生的紧要时刻,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樱花春春飘落年年发,是日本人眼中生命复苏再生的象征。

   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相依,谢时果敢英勇,齐开齐落,确如云霞。“花是樱花,人是武士”,以花喻人言志,体现了大和民族崇敬“佗、雅、寂、物之哀(自然伤感)”的审美意识,以及团结协调、不惜身家性命的尚武精神。

   日本古语中的“樱时”表示春天。在春天里即3月底4月初大约半个月内观赏樱花,是全国的一大盛事。然而,尽管樱花优美动人,每处花期却不过10至14天,但遇上一夜强风冷雨,便会把花瓣打得落花纷飞。所以,要欣赏樱花灿烂一面,便要抓紧樱花的盛开的时节,并且要找到最美的赏樱地点。日本的古城京都,不乏赏樱之佳处,譬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这些名胜古迹。而圆山公园、仁和寺、“哲学之路”等也都是京都赏樱的好去处。此外,大阪造币局的樱花亦是美不可比。

   现在日本政府将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在此期间,赏花可以随着樱花盛开的前线(即日语中的“樱前线”、“花前线”从九州到北海道一路追逐着樱花的绽放,那刹那间的辉煌怒放与其后的壮烈凋谢,令人百看不厌。樱花在枝头的绽放娇美动人,单是饱了眼福还不够,甚至让人想咬上一口。店内售卖的樱花雪糕,混入了细碎的樱叶,吃入口中时渗出淡淡的樱叶清香,味道香甜而独特。若是一边赏樱,一边品尝,那份美妙的滋味更是难挡。

   樱花是一种观赏花木,其花朵艳丽令人心旷神怡。而对把樱花视为国花的日本国来说,这种魅力十足的花朵所拥有的含义便不单单停留在供人观赏这个层面上了,在他们的血液之中都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结,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在日本采摘樱花是犯罪行为,有人这样解释:因为樱花是日本国花,折樱花就是对国家的侮辱,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到江户时代赏樱更是成为了一项重大的民间活动,逐步形成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日语中有一个动名词就叫“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

   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呢?据说,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樱花的品性与大和民族所提倡的武士道精神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日本人之所以看重樱花的地位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酷爱樱花的日本人,把樱花作为与瑞雪覆盖的富士山并列的两大国家象征。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比比皆是。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厂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