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将发生月偏食 我国大部地区可赏“带食月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06-25 15:43:14

    新华社南京6月25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通报,26日晚将发生月偏食,届时只要天气晴朗,我国大部分地区可欣赏到“带食月出”的美妙画面。

   据紫金山天文台通报,本次月偏食可观赏的地区很多,亚洲东南部、印度洋东部、大洋洲、太平洋、南极洲、北美洲西南部和南美洲西部都能看到。

   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这就会发生月食。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据了解,今年我国一共发生三次月食,分别是1月1日凌晨和6月26日傍晚的月偏食,以及12月21日傍晚的月全食。

   王思潮介绍,26日的月偏食从18时17分左右开始,19时39分左右达到最大值,21时1分左右结束。与今年元旦凌晨发生的月偏食相比,此次月偏食观赏性较高,最大食分为0.542,公众可欣赏到圆月被“天狗”吞掉了一块的美妙场景。

   王思潮表示,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初夏时节,太阳落山较迟,这直接影响了本次月偏食的观测时间长短。以北京地区为例,当天月球升起时刻为19时45分左右,此时离月食开始时间已过1个多小时。不过,对于我国很多地方而言,公众可欣赏到“带食月出”。

   还有一点不是很有利。本次月食发生期间我国大部地区月球地平高度较低,观测受到大气透明度和地面遮挡的影响很大。此外由于刚刚日落不久,天光也还非常亮。

   王思潮表示,月偏食是值得欣赏的天象。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将呈现一半白色,一半古铜色的美丽“模样”。观看月食无需采取减光措施,只要天气晴好,直接用肉眼观看即可。

    天文专家说:月食有三种 一年最多发生三次

    新华社天津6月25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6月26日傍晚,我国公众将欣赏到一次月偏食天象。届时只要天气晴朗,我国大部分地区可欣赏到“带食月出”的美妙画面。那么,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有何规律可循?天文专家指出,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其形式有三种,一年最多发生三次。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这就会发生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赵之珩介绍说,每年发生月食次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天文专家表示,月食不但是可以观赏的美妙天象,同时也是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好机会。

    我国观测月食已有3000多年历史

    新华社南京6月25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作为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日食、月食的观测也是非常领先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从目前的历史资料来看,我国观测月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王思潮介绍,公元前24世纪我国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和日食记录相比,我国古代开始对月食记录的时间要稍微滞后一点。如今能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食的记录是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庚申,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这些都是关于月食的记录。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3世纪以前,我们的先人们已经开始观测月食了。

   此后,古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月食天象的研究。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当时的大科学家张衡在其最著名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比较科学地阐明了月食发生的原理。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这段话的意思是:“望月”(满月)时,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

   王思潮表示,对月食现象的观测一直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而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也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