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要珍惜院士荣誉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0-07-14 17:04:02

   6月7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上,除了科技界的发展状况之外,徐匡迪仍然广受媒体关注。

    从冶金专家到经济专家

   徐匡迪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17岁的时候,他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毕业,选择以当时国家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专业,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

   他与冶金和钢铁亲密结缘,就从那时开始。毕业后,徐匡迪留校任教;1963年,调往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文革”开始后,在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再回到讲台,先后在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今上海大学)冶金工程系任教。

   作为冶金领域的专家,徐匡迪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等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他也因此先后获得过国家级、部委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等诸多奖项。

    但从冶金专业转向经济领域的兴趣,则是1981年去英国的经历。

   彼时,徐匡迪作为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骨干,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天,他到一个大的购物场买日用品,大感震撼,因为当时国内的一切都需要票才能购得,而英国的物资相当丰富。徐匡迪心想,学学经济也有好处。于是,在帝国理工学院,他特意选了一门宏观经济学课程。

   可是,在申请课程时,经济学教授却直言:不要浪费时间了,你用不着,因为你们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政府计划好生产多少,不会有竞争。这让徐匡迪很受刺激,坚持去听了这个课程,“也许还是对我们国家有用的”。听完所有授课后,徐匡迪坚信,中国的经济必须改革,必须采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

   3年后,徐匡迪又赴瑞典一家大公司工作。当时,总部设在瑞典的世界著名公司兰赛尔需要高精尖人才支持,于是找到了徐匡迪,而他也想借这个机会学习一下国外的先进经验。

   到了瑞典,徐匡迪发现兰赛尔公司果然名不虚传。公司管理既灵活又秩序化,让徐匡迪印象深刻。在该公司工作期间,他经常到国际上去招标、投标;做项目时,常需要有一些融资的方案。慢慢地,他熟悉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包括如何发股票、发债券、转换债券等。

   由于表现出色,徐匡迪被任命为兰赛尔公司的总工程师。这一职位别说让中国人羡慕,就是外国同行也颇为眼红。但是,面对对方公司的各种诱惑,徐匡迪真正做到了“决绝”,拒绝高薪,拒绝延期。一年后,他完成所有项目,如期回国。

 

   首位“院士市长”

   回国后的徐匡迪,升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在英国进修经济的功底和在国际大公司工作的经验,为徐匡迪从学术专家到进入政坛打下了基础。1989年,他出任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

   一年后,徐匡迪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基到欧洲访问。在参观巴黎证交所时,法国人不大愿意说英语介绍情况,而选用母语。代表团一名翻译虽然法语精通,但不懂期指等经济名词。陪同的徐匡迪插话,解释了相关经济名词。

   “你懂这个?”朱■基很奇怪。徐匡迪于是讲述了自己曾在海外学习经济的经历。在回上海的飞机上,朱■基决定,把徐从教卫办主任调到计委工作。1991年,徐匡迪被任命为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开始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此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徐匡迪的职务层层上升,从上海市副市长,进上海市委常委,到上海市委副书记,直至1995年2月任上海市市长。也正是这一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使得那年双喜临门的徐匡迪在新中国政坛创下了历史——第一位拥有“院士”资格的市长。

   作为“院士市长”,他处理政务的同时,还带了几个博士,与学术界关系密切。而且,有过留洋经历的他英语流利,曾经用英语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访谈节目专访。至今,一些上海市民回想起徐匡迪市长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外语顶呱呱”,经济“老懂行啦”。

    八年院长语重心长

   2001年12月,已是工程院院士的徐匡迪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调任中国工程院担任院长,并在2006年连任至今。

   从市长到院长,徐匡迪这一角色的转变被誉为“回家了”,因为他原本就是科学家。回忆起刚到工程院工作的情景,徐匡迪记忆犹新。他说,他去看望老院长朱光亚先生,朱先生对他说,工程院的工作,首先要把院士队伍建设好。

   老院长的话,徐匡迪一直铭记在心。担任院长的八年间,他一直认真抓院士队伍建设工作。在今年6月的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徐匡迪在工作报告中说,经过多年努力,工程院院士结构逐步优化,不仅学科覆盖面不断提高,工程院院士在53个一级学科的覆盖率已达100%;而且,新当选院士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2009年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首次下降到60岁以下,为56.2岁。

   不过,徐匡迪也指出,根据今年1月的统计数字,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3.1岁,队伍年龄偏高的趋势应引起关注。

   鉴于当前复杂的社会和浮躁的学术环境,73岁的他告诫所有院士:“要珍惜院士荣誉,保持这一称号的纯洁,不让院士称号变成被滥用的资源。”

   徐也坦言,工程院是自己担任行政工作的最后一站。言下之意带来的一个猜想是:“无官一身轻”的他,终于有自己的时间继续搞学问了。

    ——摘自《东方瞭望周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