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光 情缘最深乃绘画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0-07-14 18:16:30

    “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农家的每一座院子,两个童男童女在青梅树下骑竹马,农夫们开始荷锄而归,家家都升起了炊烟,一切都那么美,那么和谐。”李儒光画完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画上题下“平生经历多少事,最难忘却是儿嬉”的诗句。这幅被李儒光精心营造和谐、美好生活的画——《儿嬉图》,后来获得“国际和平杯奖”。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一年,李儒光出生在嘉禾县农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的叔叔是当时农村里颇有艺术天才的人。从小父母在外被“劳动改造”,而李儒光就跟着叔叔,走东村串西村地玩。耳濡目染,李儒光在绘画上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灵气。

   1960年初,高中毕业的李儒光因出身问题,以试读生身份到湖南师范大学深造。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心中总会浮现一幅美好、自由、平等的生活画面。这样的画面,让这个渴望公平的年轻人夜不能寐。师大的教师一方面感动于李儒光的执著,一方面也惊喜于他的天赋,让他从试读生转为正式大学生。

   25岁以前,李儒光就这样独自历练。大学毕业后,再次因为出身问题,他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县城工作。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平等、自由、美好的生活更加向往。

   1978年,在县城工作的李儒光调到湖南师大美术系。在这里,他既关注专业,也关注生活,既阐述绘画学理,也评论时事政治。他沿着认定的方向开掘,收获了累累硕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学督导,省文史馆馆员。学生时代便有美术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后相继创作了《桃花水》、《跳涧图》、《春雨》、《绿韵》、《韶山吟》等作品,入选国内重大画展并获奖,目前致力于湖南美术教育史研究;曾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泰国、香港等地访问、讲学、举办画展;其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传略》等。

   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和崇高追求,使李儒光先生的画温文尔雅、毫无浮躁之气,这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的画有朴素高雅的意境、耐人寻味。他又是一个贴近生活,追求真情实感的画家,他的画都来自生活的真诚感受,毫无造作之嫌。他把普通的生活场景,常见的人际和情感关系,画得深切感人。他还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画家,他继承传统,又不墨守陈规。他的画糅和了中国画工笔和写意的优势,既有笔墨的韵味,严谨的造型,又有丰富的色彩和意趣的烘托,创造了他宜工宜写雅俗共赏的新图式。

   读他的画作,深感他的文学功底扎实,不但能画,而且能写,尤为可贵的是有一颗诗心,并能把诗心嵌在画图上,让人感到一种震撼和感染。他写的《郑板桥印章艺术初探》、《题画诗简论》、《画中诗·中国题画名诗鉴赏》等,都曾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扬。他熟谙诗词精妙,天长日久铸锻着对诗意的捕捉能力,并在画中凸现出来。

   中国画素来分工严密,但李儒光的画能将人物、山水、花鸟熔为一炉,注重整体环境的描绘和烘托,在严实中求空灵,在单纯中求丰富。把诗情画意相融,给人新的、多方位的审美意趣。正如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主任陈白一所言,“李儒光的画富于传统功力,又富于创造力。他发挥了自己造型能力强,文化素养好的长处,把诗情和画韵相融合,在生宣纸上工笔与写意并用,创造出人物、山水、花鸟融为一体的小写意手法和风情画图式,拉近了学院派绘画和现代文人画的距离。”他认为,中国画与中国现实早已贯通与融汇:中国现实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又是中国现实的反映。他自称是热衷于把中国现实不断绘入中国画的人。

   李儒光的画粗看貌不惊人,缺乏视觉冲力,但他的画经得起细细品赏。那不露痕迹的内涵,那藏在平淡中的意趣,那不事张扬的手法,会令人流连忘返,感受他富于平凡中的独特艺术魅力,恰如他的为人。这使我想起一位评论家说的那句感人至深的话:作品使人惊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

《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