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的情节记得孩童时代便开始了,令人瞠目一指禅功、身轻如燕的壁虎游、眼花缭乱的少林拳、出神入化的五当腿,虽未亲眼见过,大多为道听途说,但这足以让我对中华武术就有一种莫名的敬仰,继而感到敬畏,武术太神奇了!
小学二年级听了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对里面使锤的英雄特别崇拜,于是便砍了两根木棒,凭着想象做了评书中岳云使用的一对儿“擂鼓瓮金锤”,舞动起来,上下翻飞,看着几个比我小的同伴瞪大眼睛看着我,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初中时候看了电视剧《霍元甲》,便买了一本“飞龙长拳”的画册照着练,一招一式,煞有介事。毕竟还是孩子,没练几天,热乎劲过了,也就望到脑后了。到了高中,学习渐渐紧张,为了过高考这根独木桥,根本没有时间关注武术,渐渐对武术的热情越来越淡。读大学以后,流行港台武打片,电视里、录像厅到处“嘿哈”声一片,但我觉得里边的武打太离谱,跟武术不搭边,简直在糟蹋武术。所以从不看此类片子。现在家里,妻子偶尔看这样的电视,我要么离开,要么强烈要求换频道。
工作以后,人变得不爱动了,体育运动几乎没有了,长此以往,深知身体定会出现问题。有时心血来潮,到体育场跑几圈,但也是偶尔为之,很难坚持下来。所以一直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不至于太累太苦,而且容易坚持下来,慢慢我的注意力落在了太极拳这项运动。太极拳的运动量可大可小,架式可高可低,速度可快可慢,可以说是老少妇孺无不相宜。恰巧我住的小区早上常有一些早起晨练的人,三五成群,伴着悠扬的音乐,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动作不紧不慢,连绵不断。看着他们优美的拳法,矫健的身形,很是羡慕。自己便躲在暗处偷偷地的“偷拳”,但总是不得要领,学了很久,也没有长进。心里一直想,若能打出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极拳,那多带劲儿。
这一天终于来了,一零年上半年,单位里要组建太极拳兴趣小组,练习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而且有教练教,听到这事儿我欣喜若狂,我好不犹豫的报了名,摩拳擦掌,准备好好练一场。没想到开课前一天就奉命出差,第一堂就缺了课,而且连续缺三次课,等我出差回来之后,人家已经练到第八式“左揽雀尾”了。没办法,只能从头开始学。幸好教拳的梁老师是个热心人,知道我的情况,还为我开小灶进行特别指导。看到我虚心讨教,不耻下问,同志们也纷纷做起了助理教练,帮我纠正动作。回了家,刚吃完饭,就打开电脑视频,搬开客厅的桌椅,对着电脑一招一式模仿练习,妻子看我这样认真,觉得不可思议,这东西哪有这么大的魔力。10岁的女儿更是捣乱,边模仿我的动作,边做出怪相取笑我。不管如何,我自岿然不动。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星期下来,我竟然赶上落下的课程。经过老师的指导,自己的用心,当教学结束时,我终于可以自如的打完这套太极拳,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硬,还不够到位,但令我有还是非常兴奋,因为这毕竟圆了我的太极梦。
其实,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太极拳套路的一招一式中,更体现在技击思想和许多具体功法中。同时,它还揭示了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太极拳的“道”。太极拳的“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胸怀。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为松、柔、圆、活。从外形看似行云流水其实是动中求静,内涵深遂。二是心态,太极拳外形要求动作沉稳,速度均匀,舒展大方,开合自然。要求练拳者要在一种十分平衡、稳定的心态下去动作。三是智慧。太极拳的推手和技击术都强调要以柔克刚,用四两破千斤,后发先至等等。毛泽东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理论的高度发扬。四是修养。太极拳是文化拳,它的拳理深奥,涉及的知识面极广。
俗话说:“学拳三年,丢拳三天。”又说:“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百日空。”为了随时随地练太极拳,我专门在手机里下载了太极拳伴奏的MP3。这下无论散步,还是出差在外,可以走到哪儿练到哪儿,真正做到拳不离手。
到现在我还一直记起教练梁老师在最后一节教学课上语重心长的对我们学员说:“太极拳是个好好东西,希望大家不要随便丢掉。”我深知,太极之路,慢慢修远兮,我现在只不过刚刚入门,还仅仅是个小学生,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我有信心有决心一直练下去,让它伴我一直到老。(昆山检验检疫局)